谍影重重,4000年前中国第一女间谍是谁?古代间谍四大发明有啥?

2019-09-26   李夫子说史

今天李夫子跟小伙伴们聊一个特殊而又神秘的群体——“间谍”。说起间谍估计小伙伴们脑中蹦出的第一印象就是“007”!不得不说,这些年我们被国外的间谍大片所倾倒,什么007系列、谍影重重、碟中谍等等影片,看着这些电影中的间谍们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尤其是代表人物“詹姆斯邦德”,一跃成为很多小伙伴的心中偶像、小姑娘的梦中情人!但其实细说起来,如此精彩的间谍故事并不仅仅发生在国外,在中国,早在4000年前的传说中的夏朝就已经有间谍在活动了,间谍在中国古代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且听李夫子一一道来。

现代间谍

古代第一位间谍

中国最早从事间谍活动的案例,还得从夏朝的第三位君主“太康”说起。这太康是夏启的儿子,大禹的孙子,照理来说祖辈英雄、老子好汉,作为他们俩的后人,怎么也差不到哪去吧。但没想到事实正好相反,这太康继位之后不仅不理国事,还过度沉迷围猎,荒淫无度,结果就是政权落入他人之手,直到后来夏朝王室的后裔“少康”长大以后,才重新夺回了自己家的天下。这少康有雄才大略,为了刺探敌人的底细,他派出一位叫“艾”的女将军到敌方去做间谍,于是女艾就乔装打扮来到敌人身边,一边打探消息了解民情,一边又偷偷的为少康传递情报,在女艾的里因外合之下少康顺利复国,女艾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间谍。

女艾,古代第一位间谍

说了女艾的故事,估计很多人都会感觉有些意外,没想到这最早的间谍居然是个女的,毕竟在古代,间谍多用于军事行动当中,从事的也多半都是传递情报、军事破坏,甚至暗杀等高危险任务,那可是天天都生活在看不见的刀光剑影之中啊,但实际上这事在当时并不新鲜,因为在夏商时期,女性也是可以领兵作战,成为将领的,像商朝的“妇好”,多次参与平定鬼方、羌方、土方等地,是典型的女中豪杰!所以对于她们来说,当将军都游刃有余,做间谍那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刘涛饰演妇好

用生命成就仁义的间谍

说了这么多,那么在古代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间谍呢?其实自古以来间谍的叫法有很多,比如“间者、碟人、碟者、细作、探子”等等,称呼堪称五花八门,而《孙子兵法》中又将间谍分成乡间(又称因间,敌人的同乡)、内间(敌国的官吏)、反间(收买敌人的间谍)、死间(向敌人散布谣言,事败后,间谍必死)、生间(能活着回来的间谍)五种。但不管间谍称呼和种类如何变化,挑选间谍的标准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概括起来就是要“聪明、勇敢、仁义”,这说起仁义就不得不提另一位优秀的间谍代表“苏秦”了。

苏秦大家都不陌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鬼谷子的徒弟,据史料记载,苏秦为了辅佐燕国,曾前往当时的东方大国齐国,开启了长达16年的间谍生涯。苏秦在齐国深受齐王的赏识,没多久就坐上了丞相,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阻止了齐王北伐燕国的决定,甚至还成功煽动了齐王,主动攻打宋国,而当时的宋国虽然只是一个三流小国,但经济却十分繁荣,再加上地处大国夹缝之中,可以说对各国都是缓冲地带和一个有力的制衡,也是因为如此,强大如秦国,对宋国也只能在一旁悄悄咽口水,迟迟不敢下嘴。

苏秦

但就是这么一个地方特殊的存在,没想到偏偏齐国胆大包天,竟然在苏秦的不断忽悠下直接出兵把它给灭了,这下齐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就在各国之间混不下去了,燕国见此时机,便趁机联合韩、赵、魏、秦四国大举攻齐,接连攻占了齐国70多个城池,此时的齐王眼瞅着就要被灭国了,才慢慢反应过来,原来自己的丞相竟然一直都是燕国派来的间谍,于是一怒之下就把苏秦给咔嚓了。

古代间谍装备的四大发明

要说苏秦是在用生命做间谍,这话可一点也没错,但实际上从古至今又有哪个间谍不是在用生命做赌注呢?但话又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间谍工作都需要靠真身肉搏。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祖宗们也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干脆直接鼓捣出了个间谍工具4件套,用来协助间谍工作的顺利进行。

这4件套里最厉害的一件叫做“听瓮”,别看这东西长得像个笨重的肚子,中间开了个口的胶囊,作用却非常的大,使用时只需将它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侦测情报时,只需侧耳浮在上面,就能很清晰的听到周边的声音,据说清末的曾国荃率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所占领的天京时,城内的太平军就是在城墙下埋设了这种听瓮,来侦探湘军的动静,所以说听瓮算得上是现代窃听器出现以前最有效的一种窃听工具了。

听瓮

那除了获取情报的窃听设备,四件套里还有专门用来秘密书写,让字隐身的秘写装备——“明矾水”!这种密写术在古代被广泛应用,这其实是用明矾制作出的一种特殊的墨水,古代人虽然不懂化学,但是他们通过大量实践研究发现,用明矾水书写的文字,纸干之后,字迹就消失无踪了,唯有用水浸湿,字迹才会浮现!所以一直作为通信需要。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216年,当时蒙古人围攻太原城,太原的最高军事长官(宣抚使)乌古论礼,“遣人间道赍矾书至京师告急”。这句话的意思是,乌古礼派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到京师告急,请求援兵。

间谍四件套还有一个是军事密码和加密装备——“阴符”!有部影视剧叫《密码疑云》,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实际上就是围绕“争夺密码和反争夺”展开的。而在中国古代,也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军事密码和反破译技术了。军事密码就是“阴符”,而反破译技术就是“反切码”。这个“阴符”具体怎么用呢?其实就类似于古代的兵符一样,把“阴符”分成两半,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而且阴符依长短不同,代表不同的情报。上面也没有文字,即便敌人缴获,也无法破译。与阴符配合使用的就是“阴书”,就是将一份完整的情报,写成三份,分别送出。而在此基础上,古人又发明了代号、暗号、字验等间谍手段。 其中的字验,就与现代密码原理非常接近,不过,它是以汉字来代替阿拉伯数字。据《武经总要·前集》记载,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个字的诗,作为“密码本”。

武经总要

而“反切码”的发明人就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他还专门为密码编制了两首诗歌,第一首是:“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第二首是:“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这两首诗就蕴含着反切码的所有密码,据说戚继光的密码诗歌,被称为最难破解的“密电码”!

戚继光发明反切码

最后一种间谍装备就是专门用来通风报信的情报传递装备“纸鸢”,也就是现在很多大人小孩都喜欢玩的风筝。这是西汉初年,韩信发明的,堪称古代原始版的无人侦察机,因为在古代没有无线电波,作为间谍,你搞到了情报,得要能送出去才行啊,在一开始古人想的是用信鸽送出去,比如何守法在《投笔肤谈》一书中就记载过“封鸽代谍”,但是培养信鸽的人难得,而且成本太高,又耗时耗力!所以自韩信发明“飞鸢”之后,历代间谍都用这个作为传递情报的工具了!

纸鸢

李夫子说间谍

可见古人为了刺探军情,也是颇费脑筋啊。总而言之,在谍战的道路上,只有你想不到的装备却没有古代间谍们用不上的。虽然古人没有现代的科技这么发达,但他们的智慧依然不可小觑,有些发明连现代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比如在纸鸢没诞生之前,还有一个能在天上飞的叫“木鹊”,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瞧瞧,不用加油的木制品,居然能连续飞72个小时,是不是不可思议?当然了,这毕竟有点匪夷所思,目前也没有证据证明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只能姑且听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