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丨家族信托在中国的发展与挑战

2020-04-01     普益标准

下期预告:

家族信托业务风险分析

家族信托是一种信托机构受个人或家族的委托,代为管理、处置家庭财产的财产管理方式,以实现富人的财富规划及传承目标。家族信托最早出现于欧美,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我国最早在2013年,由平安信托、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等机构试水家族信托服务。2018年8月,银保监会下发《信托部关于加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过渡期内信托监管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提出了家族信托的内涵,并明确了信托金额门槛和受益人规定,该文件首次对家族信托给予“官方定义”,反映出监管部门对该业务的认同和重视,也意味着我国家族信托的快速发展期已经到来。

根据2019年6月,美国贝恩公司和招商银行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达到197万人,全国个人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达到190万亿人民币。对比国内目前家族信托千亿级规模可知,家族信托业务这一信托本源业务,作为家族财富传承的重要手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家族信托虽是财富管理领域的重要工具,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重视挑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家族信托发展道路上的重要任务。

首先是完善法律制度的挑战。虽然我国目前以《信托法》为基础的信托法律制度已经具备,且出台了部分家族信托方面的监管规章,为家族信托业务提供了基础的法律支持。但是,家族信托业务涉及的相关领域的配套制度尚不完善,例如信托财产所有权归属问题、信托登记制度、受托人监管机制和信托税收制度等。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家族信托业务的快速发展。

其次是建立服务体系的挑战。家族信托业务涉及代际传承,因而期限较长,对受托人的专业能力和服务周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有能力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的机构大部分还未建立专业的家族信托团队,且信托产品仍偏标准化,缺乏提供定制化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目前展业的家族信托服务机构也尚未形成与服务体系相匹配的商业模式。此外,受益人权益维护制度的缺乏和部分家族议会的缺失还可能会导致受托者机构的道德风险。

第三是改变客户认知的挑战。目前大多数高净值人士对家族信托功能的认识不全面,基于原有的思维,将收益作为设立信托的目标,而忽视了家族信托财富保护和传承的真正功能。除了功能认知不全问题,目前绝大多数高净值人士无法接受设立家族信托之后让渡资产控制权,虽然我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和财富规模激增,但由于传统观念的限制,家族信托业务发展仍然受限。根据恒天财富联合吴晓波频道推出的《2019-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报告》,目前高净值人群打理财富的主要方式是听取专业机构建议但自我操盘,仅有21%选择全权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

要推动家族信托业务的快速发展,监管部门应尽快完善配套制度,对家族信托业务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和保障;提供服务机构应建立专业的团队和服务流程,特别注意把握家族信托业务的定位和初心,提高职业道德;此外,还应注重投资者教育,以完善的受益人权益维护机制和良好的机构品牌口碑取得客户的信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wH1M3EBfwtFQPkdPHy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