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高华,杨炯雄厚,(卢)照邻清藻,(骆)宾王坦易......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
大唐建立后,在璀璨的“贞观盛世”加持下,大唐的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过在唐初,盛行的多是以“上官体”为核心的宫廷诗风,描写的内容和风格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却以更辽阔的视野,更铿锵的文笔,慢慢把当时绮丽的文风导向到了另一个方向,他们四人也因此被称为“初唐四杰”。不过盛名之下的四人,却都把自己的余生活成了悲剧,这又是为什么呢?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据说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如果骆宾王是书香门第,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骆驼也可以接受,但骆宾王不是。他的父亲生前是一个县令,在骆宾王年幼时就以去世,所以幼年丧父的骆宾王过得并不安逸。不过贫穷并不会遮住才华,骆宾王年幼时就已经有“神童”之称。
除了骆宾王,杨炯和王勃也是“神童”,据传王勃六岁就能作诗,九岁时就能著书(“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后唐书》)。王勃的成名一方面源于他的天分,另一方面离不开他的生活环境。因为他们家的兄弟三人,除了王勃外,其余两兄弟也是年少成名,他们三人曾被大诗人杜甫的伯祖父杜易简称为“王氏三株树”(树的梗老杜引自谢玄的“芝兰宝树”)
另一位“神童”杨炯进入仕途,就是通过童子科举中试,所以他幼年的聪慧应该也是没有悬念的。初唐四杰中,幼年最“低调”的应该是卢照邻,他虽然没有爆出“神童”的传闻,但是他依然赢在了起跑线。他出身于礼学世家范阳卢氏(卢氏和崔氏是唐初豪门之首),他的老师有曾为唐太宗讲字的曹宪,开创海南学校教育第一人的王义方等。(可以简单理解为,他小学老师就是著名老教授)
虽然初唐四杰的童年各有不同,但起点都不算低(三个“神童”加一个豪门),不过人生就像一场长跑,起步固然重要,但它并不能左右比赛的结局。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第一个掉队的人是王勃(骆驼按享年岁数算)。王勃16岁就考上了国家公务员,他的《乾元殿颂》(颂共20首,大部分写得很美,序写的也更是文采飞扬,建议喜欢文学的朋友搜着看看)让唐高宗直呼奇才。如果王勃的情商和智商一样高,也许他会有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成就,但是他没有。据历史记载,他做官后,被安排到了高宗第六子李贤身边,他因不务正业(为李贤的斗鸡写了篇只有正规场合才能用的檄文)而被罢黜。
后来他虽然又走回体制内,但很快又因私杀家奴而再次被贬(有人认为这是他恃才傲物,而被同僚勾陷),不久之后他就横死在了南海之上。寿命第二短的是杨炯,虽然他十一岁就进入了事业编(待制弘文馆),成为了公务员的候补,但他待制了16年都没有熬出头(这件事很能说明一些问题),后来仕途不顺,客死异乡。关于杨炯有两则传闻,一是他曾说朝堂上的官员像是 舞台上装成麒麟的驴子,二是他曾说认为“耻居王后”(排名在王勃后面感觉到羞耻)。
接下来是卢照邻,卢照邻家世显赫,年少成名,他的小老板邓王李元裕曾夸他是自己的“司马相如”。不过他和大老板们的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因为他的能力和领导的需求老是存在冲突“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所以他在仕途上走的也很坎坷,加上自己身患顽疾(他曾拜孙思邈为师,求医求学),他竟然以投水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骆宾王因为是年少成名,所以年轻时心气很高,在准备高考时,他不光没有随大流,提前去找导师,拜山门,还写出了“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爷视金钱名利为粪土,懒得去争名夺利)有如此心态的他,毫无意外地在仕途上磕磕绊绊,后来他因为参加了以徐敬业为首的官场失意战线联盟(组织者都是仕途不顺),而兵败身亡(对于他的死有很多传闻)。
小结
从他们四人的人生经历上不难看出,他们都是年少成名,而后仕途不顺,最终死的并不安详。骆驼认为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和他们的性格关系最大(时代背景也是因素之一),当性格无法掌控自己的才华,才华就会把命运拉入深渊。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vHxUHgB9wjdwRpvU1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