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育儿观:孩子发脾气,妈妈说的第1句话至关重要

2020-01-17     积木育儿

昨天,一个二孩妈妈差点崩溃了。

因为怕俩娃窝在家里吵,她就带他们在小区玩。

结果,5岁的哥哥跟一个小朋友没玩一会儿,2岁的妹妹拉臭了,要立刻回家清洗。

妈妈说,我们回去,赶紧。

哥哥不肯,倔强地站在原地。

妈妈开始讲道理: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呢?这不是没办法吗?我们上去很快就下来不就好了?

可听着听着,哥哥就情绪失控了,冲妈妈大喊:我就不回去!你是个坏妈妈!你走开!

妈妈手里拎着屁股粘满粑粑的沉甸甸的小宝,望着红着脸、跺着脚的大宝,就那么杵在冷风里,就差没坍塌在地了。

幸好后面遇着熟人,答应带老大继续在外头玩儿,哥哥的情绪才好转,做妈妈的才算脱开身。

为什么妈妈的话讲得那么清楚,小男孩却愈发脾气大作?

换位思考下。

因为妈妈讲道理的方式,尤其口中那句“你怎么一点都不懂事”,等于变相地否定了孩子的感受,等于在告诉孩子:你不该心不甘情不愿的,你想玩又玩不了的那个失望感受是错的。

这么一来,孩子在感受上等同于雪上加霜,自然容易情绪失控。

这个事让我想起胡可的育儿方式。

她也是俩娃,总难免会遇到俩孩子起冲突、而妈妈无法周全的时刻。

在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妈妈》里,每次孩子因为不顺心的事情发脾气,胡可总是温和地说:

“我知道你想让玩具变身,但是你要遵守规则。”

“我知道你很想把玩具带回家,现在有点难过,但那样是不可以的。”

“我知道你有点害怕,但是你很勇敢对不对。”

但凡孩子发脾气、闹情绪,胡可必定第一时间送上“我知道”句式。

“我知道”三个字,意味接纳和共情。每句“我知道”,都用言语把孩子当下的情绪给描述了出来。

当你对孩子这么说,代表你理解和看到了孩子的感受,知道他内心正在发生什么,这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转变才可能发生。

说回文章开头的例子。

若那位妈妈不是急着讲理,而是说:妈妈知道你现在玩得很开心,立刻回去你有些失望,不过咱们现在得带妹妹先回去,一清理干净屁屁就下来。

这样子,孩子的反应也许会小很多。因为这个回应会给孩子极大的心理安慰。得到妈妈安慰的孩子,他才有力量去面对他的感受和问题。

否则,孩子的心智被“情绪”淹没,大人的道理讲得再漂亮,孩子也听不到。


当然,有些父母之所以不擅长说出这句“我知道”,是因为他们的确不知道。

中国人一向内敛、含蓄,很少谈感受。于是我们养孩子时,也倾向于忽略孩子的情绪感受。

因为不知道如何识别情绪、去给孩子的情绪命名,所以干脆把孩子所有的情绪都认定为“不听话”、“不懂事”。

要想帮孩子认识情绪、更好地管理情绪,父母有必要和孩子一起去学会给情绪命名。

情绪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特别挑选了一些情绪绘本。它们会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帮助孩子进行情绪识别与管控。

1、认识情绪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比特·艾利斯说:认识情绪,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孩子发飙时,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经历什么,可能是害怕,担心,委屈,内疚,嫉妒,愤怒等等,并不单单是生气这一种情绪。父母的挑战就是:为孩子的情绪“贴标签”,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知道“我”怎么了?

《我的感觉》

《我的感觉》这本书介绍了8种情绪,每一种都有相应的生活场景,可以帮孩子建立联系,在实际生活中去识别一些不易察觉的情绪。

《我的情绪小怪兽》

《我的情绪小怪兽》这本书描写了生活中最常见的5类情绪,用红黄蓝绿黑5种颜色来代表和区分,比如生气是红色,开心是橙色等,更符合孩子图像化的认知思维。

《西卡的心情》

《西卡的心情》这是一本很好的教孩子辨认情绪的绘本,让孩子了解开心、生气、悲伤、害怕、吃惊、自豪、紧张等常见感受。

2、管理情绪

引导孩子用任何不伤人伤己的方式宣泄情绪,都是可行的。

比如小孩子可以跺脚,对着一个假娃娃发泄,抱抱等,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单独待一会儿,玩玩游戏,打球,看场电影等。

当然你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试试下面这些绘本。

《小保罗》

《小保罗》这本书引导孩子用图画和色彩来表达情绪,孩子有情绪后,可以给他一张纸,一支笔,让他根据感觉画出来,在生活中这个方法也非常适用。

《生气汤》

《生气汤》里的故事教会孩子,生气了可以用煮一锅生气汤的方式,来排解情绪,疗愈自己。我家小宝生气时,往往就会抱来这本书,让我读给他听。

《菲菲生气了》

《菲菲生气了》这本书中随着色彩的变化,和人物表情的变化,让孩子的心情也跟着波动:从生气,到平静,到欣慰,有效帮孩子缓解愤怒情绪。

《杰瑞的冷静太空》

《杰瑞的冷静太空》是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的著作,可以说是正面管教工具书,介绍了孩子大发脾气后,找到了让自己感觉好的办法,即建立一个积极暂停角。

绘本中还介绍了妈妈怎样接纳杰瑞的情绪,察觉杰瑞生气时身体的变化,认可杰瑞的感受等实用方法,所以个人很推荐爸爸妈妈找来读一读。

最后我想说,会发脾气,才是孩子的真实表现。我们要允许孩子哭闹和释放,孩子在我们这里,是可以犯错的,委屈是可以流露的。

我们要永远保持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姿态,才能引导孩子做“情绪”的主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qT1828Bgx9BqZZIIK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