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孩子不愿与自己不熟悉的人沟通,因而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许多孩子自认为不会沟通,不愿当众沟通。如何打破这个困境?
敢开口就是赢家。只要孩子勇于开口,积极地把握与别人沟通和当众沟通的机会,就能从中领会到一些沟通的技巧,帮助自己建立自信。当然,开始的尝试总是比较艰难的,但是,一回生,二回熟,当孩子能够勇敢地当众开口沟通时,这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了。如果熟悉之后再多加练习,就一定可以熟能生巧,应对自如,进而成为沟通高手。
在古希腊,人们常常聚在一起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大家都争着上台发表演说。有的人知识渊博,旁征博引,说古论今,滔滔不绝,每次演说,都能征服听众的心。人们就称这样的人是演说家。德摩斯蒂尼是当时最著名的大演说家之一。
可是你们相信吗?这样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曾经是一个口吃者。沟通不流利、结结巴巴的人怎么能成为能言善辩的演说家呢?但是德摩斯蒂尼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德摩斯蒂尼自幼喜爱读书,知识很渊博,他很想成为演说家,但是当他登台演说时,原本平静的听众一下子就烦躁起来,台下乱哄哄的一片,有人索性在台下喊起来,轰他下台。
德摩斯蒂尼知道自己失败了,内心十分痛苦,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暗自下决心要克服自己的弱点,成为一个有名的演说家。从那以后,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德摩斯蒂尼就立即起床跑步上山,一边爬山,一边呼喊,尽量使自己的声音传得远些,更远些。爬上了山顶,他就迎风站立,把树木当听众,打着手势做长篇演说。他讲得十分认真,就像眼前真的有许多听众一样。为了使口齿清晰,德摩斯蒂尼还经常含着小石子练习沟通。口腔被小石子磨破了,流出了血,可他还是不停地练习。他经常去看话剧,仔细看演员在台上表演时,怎样沟通,怎样用手势,怎样表达感情,回来练习演说时,他就像演员那样注入自己的感情。
一年以后,德摩斯蒂尼终于纠正了自己口吃的毛病,同时继续博览群书,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有时手里拿着书就高声地朗读起来,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口齿清楚、音色醇美、语言流利、发音正确为止。德摩斯蒂尼就这样苦练了很久,终于克服了沟通的障碍。再次登台演说时,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调优雅、姿态潇洒、妙语连珠、滔滔不绝,台下的听众完全被征服了。当他的演说结束时,全场热烈欢呼,祝贺他演说成功,德摩斯蒂尼终于从一个口吃者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演说家。
会沟通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地学习和努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和提高沟通能力,需要从点滴做起。然而,沟通力的培养和提高难免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喧嚣与躁动,诱惑与挫折,问题与困惑……因此,在锻炼孩子沟通能力的时候,家长还应该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道理和方法,以求帮孩子少走一些弯路,少做一些无用功。德摩斯蒂尼的经历,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立取富贵。君主崇尚沟通力,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蔚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著称的游说家张仪,颇懂得舌头的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丢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张仪就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了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也毫不垂头丧气,而是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不解地答道:“舌头当然还在啊!”张仪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成功立业、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相国。
沟通是一门上天入地的大学问,足以立身,足以成事。沟通也是集情感、语言能力、心理素质、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为一体的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外化,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今天,沟通力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对于孩子来说,会沟通是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不仅对孩子现在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孩子踏入社会后,依然是孩子抓住机遇的“敲门砖”和立身立业的“金钥匙”。
1. 说明能力
说明能力,就是把话说得准确明白的能力。所谓会沟通就是指有较好的表达能力,能把自己心里想的话说出来,这是对沟通力最基本的要求。其实,能把意思讲得准确、明白,使听者一听就懂,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例如,有的人懂技术,但不见得能说出来;有的学者知识渊博,写过不少专著,但一讲起课来就让人昏昏欲睡……这些都是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的表现。
2. 吸引能力
吸引能力,即通过沟通把别人的注意力留住的能力。孩子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这种能力呢?
首先,沟通要有内容,才能够吸引别人倾听,使别人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有一些收益或是产生共鸣,那么,这样的沟通才是成功的,别人也才会乐意与孩子沟通,与孩子交流。同理,好的沟通者一定是特别善于沟通的人,而沟通首要的就是学会倾听他人。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在沟通时更要让孩子学会看对方的表情,以便适时改变自己沟通的内容、语气等等。沟通时千万不要自说自话,这是最不成功的沟通。
其次,沟通要注意节奏感,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人在沟通的时候语速相当快,就像爆豆子一样,往往他自己说完以后,别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他到底说的是什么。让孩子沟通时说得慢一些,声音响亮一些,就能发现,人们会更加专注地倾听孩子的话,而且会感觉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经过慎重考虑后才说出来的,会认为孩子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我们也常感觉到,即使是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会沟通的人,能叫人听后眉飞色舞;不会沟通的人,则叫人感到头昏脑涨。
3. 说服能力
说服能力,即通过沟通能打动人心,使听者心悦诚服的能力。会沟通的人并不一定讲得很多,妙就妙在善于察言观色,能够探查出别人心中的想法,会对症下药,三言两语就能使人折服。说服能力要求语言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于那些善于利用说服技巧的人来说,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比与对方不停地周旋更有效,会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足以成就大事。
4. 感染力
感染力,即用语言感动人的能力,也就是要求沟通人以自己的激情感动听者,获得以情动人的效果。如果沟通人感情平淡,语言贫乏,自然是无法感动听众的。
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或是字字珠玑,让人听来如春风化雨,或是情真意切、动人心扉。总之,就是要与听者产生心灵间的碰撞和情感上的共鸣。
5. 创造力
创造力,即沟通中根据思想表达的需要创造语言的能力,或者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语言创造力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词汇贫乏,话到用时方恨少;用词没有仔细斟酌,粗陋肤浅,词不达意,错漏和歧义百出,这些现象,统称为缺乏语言营养。发展孩子语言创造力的前提,就必须攻克缺乏语言营养的堡垒。生活、阅读、情感、思维都是提高语言营养,丰富语言创造力的源泉。
6. 控制能力
控制能力,即控制自己的语言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是说,只会把话说出来,却不会顾及自己所说的话所能引起的后果,实际上是信口开河、瞎说一通,算不上会沟通。
一般来说,语言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沟通分寸的能力。既要把意思说到,又不会说得过头,而是说得恰如其分。
第二,针对不同的听话人和不同的情况,能准确预料和有效控制听话人对自己语言所做出的反应的能力。
第三,在谈话过程中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改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补救的能力。
沟通能力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现在与他人交往,还是将来准备成就事业,善于沟通一定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助其一臂之力。
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以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可很少有人知道,他20岁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非常小。若有人请他去做客,他总是忐忑不安地先在人家门前徘徊多时,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参加学术者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非常紧张的心情站起来,做了有生以来第一次演讲。演讲完毕,却受到了别人的讥笑,他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但他并没有灰心。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说,人们在市场、教堂、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三四千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能看到他慷慨陈词。有人曾做过统计,在12年中,他的演讲次数竟达1000多次。
作为家长,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由于第一次演讲或发言没有发挥好,或是一次发言时忘了词,再或是一次沟通时说错了话,结果就对开口沟通产生了恐惧感,不敢再登台了,头脑里挥之不去的始终是失败的阴影。
其实,恐惧、怯场等也并不是某个人的特殊现象。很多大人物初次在特定场合沟通时也会产生恐惧与紧张感。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所演说时说道:“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争夺赛跑金牌。”
有些人在别人伶俐的口齿、独到的见解、逼人的语势面前,产生了卑怯心理,或缄口沉默,或支吾其词,一副笨嘴拙舌、口讷语迟的样子。作为沟通中的一方,出现此类窘境,不仅有碍于自身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各抒己见的良好气氛的形成。
1. 在别人独到见解面前的卑怯现象
对每一个谈话者的发言,孩子感到的都是真知灼见,有给人以启迪,甚至有振聋发聩之效。整个谈话中此类发言层出不穷,孩子置身其中,不由得心有所动:“别人的水平那么高,见解那么独到、深刻、精辟,我是无法企及的。我要保持沉默,不要说出来闹了笑话,坏了别人的胃口。”结果越想越别扭,错过了许多沟通的机会,把自己弄成了多余的角色。
其实,谈话是由若干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会围绕话题认真思考,发表一己之见。这时其他人认识最深刻、最急于发表出来,感觉上最应与别人交流的东西,自有其精辟、深刻之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孩子只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做积极思考,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发表出来也会对他人产生启迪作用。如果仰面看人,自惭形秽,小觑自己,怎能不出现卑怯现象呢?
2. 在别人沟通优势面前的卑怯现象
人有千姿百态,沟通上也各具特色,方式、角度、特点都不尽相同,沟通形式的差异表现为沟通时的争奇斗艳,这就形成一个人的沟通优势。比如,有的人口齿伶俐,有的人严谨清晰,有的人音色悦耳、抑扬顿挫……在别人这些优势面前,有的孩子可能会想:“我能有这样的沟通能力吗?我如何比得上他呀?如果听到我的发言,岂不大煞风景,让人难堪?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丢人现眼。”其实这种心理是将别人的沟通优势放大所致,是被对方镇住了,不知不觉将自己的沟通劣势与对方的优势进行参照。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坚持自我,认真沟通,同样会赢得别人的良好反应。
3. 在别人心理优势面前的卑怯现象
沟通表面上看是一种嘴皮子功夫,实际上是与人的思维状况和心理面貌密切相关的。沟通能力、思维状况是稳定因素,心理面貌则是变化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常常是其沟通水平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和沟通关系,沟通心理常会出现微妙变化。地位、身份、关系是影响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孩子克服沟通卑怯现象呢?
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心理调节,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
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同理,生理上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在沟通中产生怯懦现象时往往会不由自主,难以控制,若采取生理上的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通过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消除。
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
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做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的沟通力显示出自己无法达到的优势时,可以帮助孩子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所比不上的。”
加强对对方的认识,提高自信心。
过高地评价对方,悲观地评价双方的关系,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要帮助孩子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更不要将其神化,要还其本来面目,将其看作平常人。同时谈话者都是平等关系,发言时不要人为地把双方关系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这样还谈得上有卑怯心理吗?
克服表现欲望,注重表达效果。
有时孩子沟通时产生卑怯心理,并不是小觑自己,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沟通之初一心想着要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沟通力卓绝、见解精到时,心理上就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此,要培养孩子朴实、自然的沟通风格,把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
增强责任感,消除退却情绪。
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一旦产生了卑怯现象怎么办?打退堂鼓而草草收场,难免尴尬,也会给以后的沟通带来更大的障碍。此时要增强孩子沟通的责任感,以力陈己见为职责,坚持下去决不退却,怯懦心理反会得到克服。
树立自信,更会沟通。
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讲高手,很多人一开始都有失败的经历,这种经历甚至是带有受辱情绪的。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沉溺在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而是勇敢地向自己发出了挑战,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走出一条属于勇敢者的成功之路,最终成为能言善辩之人。
如果孩子能够正确对待失败,勇敢地战胜自己的心理障碍,驱除心中的失败阴影,将失败打败,那么,同样可以勇敢地站在众人面前,自信地说出心中所想。
人的任何活动都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而任何人进行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沟通也不例外。因此,训练孩子的沟通技巧也必须首先进行心理建设。对于谈话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对谈话成败的忧虑,忧虑主要来源于孩子对于能否说动对方而达到预定目的没有把握。因此,要注意树立自信心。
孩子有时说不好话,并不是他所说的内容不好,而是缺乏对自己能够说好话的信心。恐惧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是自信心的天敌,是说好话的最大障碍。
有的孩子在一开口沟通之前,就断定自己:“我讲不好话,我笨嘴拙舌;我讲的话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我缺点很多,别人会嘲笑我……”好像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一无是处。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战胜别人的自信心早已无影无踪,留下来陪伴他的只是紧张、焦虑、害怕、恐惧、怯场等不良情绪,肯定难以从容镇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建立沟通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心理渐进过程,自信心来源于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自身能力的培养。
对着镜子练,对着实物练,也可请人指教,要抓住一切时机练。在讨论会上,积极争取发言;主动到正式场合去演讲,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此以往必定会锻炼出胆量来,使自己的沟通条理分明,口齿清楚,富于表情,以至产生扣人心弦的强烈效果。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不要只是羡慕那些成功和成绩显著的演说家的沟通力,更值得交口称赞的是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想练就高超的表达能力,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会沟通。
编辑/冰尔 文/张小雪
书名:《如何培养孩子的沟通力》
作者:张小雪
出品:斯坦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张小雪,知名育儿专家,执业临床心理学家,畅销书作者,从事心理学研究近10年。在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研究方面拥有专业知识和长期经验,对现代幼儿心理与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有较深了解。在儿童发展及教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母子健康》杂志创刊于1992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主办。透过严谨而感性的编辑团队,专业并权威的专家顾问,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中国女性提供专业的妇产、儿科等方面的指导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儿健康新知,关注身心协调发展,将医学常识融入实际生活,与父母一起共创和谐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