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拓展孩子的思考能力

2019-11-06   母子健康杂志

在无意中指示、命令、告诉孩子答案,你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寻找答案的能力?其实,孩子也有充分的思考能力!如果家长给予支持的话,孩子就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给出回答、行动,并能够持续学习。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

你是否剥夺了孩子的思考能力

正在育儿途中奋斗着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不是在为这样的事烦恼?

孩子总是不听话

不愿意反复说教

控制不住地发脾气

成绩不好,一直没有进步

这样下去对孩子的将来感到不安

不知为何总觉得孩子的动作很慢

我们希望孩子能度过美好的人生,父母为此会尽全力做准备。对孩子的期望越高,作为父母的责任感越强,烦恼也会越多。那么为什么父母会有如此多的烦恼呢?

发生任何困扰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困扰再多,也都是有共通的根本原因的。只要找到根本原因,再多的困难都能解决。这就是高德拉特博士思考过程中的依据之一。

根据这种思考方式,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育儿过程中的6个烦恼:

如果孩子不信任家长说的话,结果就是孩子变得不听话

如果孩子没有按照家长的期待行动,结果就是不得不反复说教

如果反复说教孩子依然犯同样的错误,结果会因为怎么说孩子都不懂而控制不住地发脾气

如果孩子跟不上课堂进度,结果成绩一直不好,很难进步

如果孩子还没努力就放弃,那么就会开始担忧孩子的将来

如果孩子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解决方案,结果就会总觉得孩子的动作很慢

那么为何会变成这般?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家长会指示孩子应该做什么,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时就会不听大人的话。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时不能接受大人的指示。但在大人看来,孩子这样是不听话、不管说几次都没用的表现。

6个育儿烦恼——原因

这个分支图说明了“如果家长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同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孩子会不认同家长的话”。

你也可以尝试像这样用箭头连接方框来表明各因素的因果关系。

第二个原因是:家长会告诉孩子答案。

家长不能帮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因为孩子迟早都会遇到不得不自己解决的问题。但是,对于只被教授答案的孩子来说,自己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导致孩子不会自主学习,遇到挑战就放弃,寻找答案时花费大量的时间。

6个育儿烦恼——原因

“家长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家长告诉孩子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寻找答案的能力,也就是说育儿的6个烦恼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因此,如果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育儿的6个烦恼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提问才会思考答案

在育儿道路上奋斗的爸爸妈妈们,可以不要过多地指示孩子或者直接告诉他答案吗?我们以“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想答案,如此源源不断地学知识”为目标难道不是更好吗?

不要指示,不要教答案,要问“怎么做更好”。时至今日还是会回想起来在育儿书和研讨会上这个观点曾被认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自己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后来,高德拉特博士指点了我关于代替“说教”的方法。

那就是“提问”。人总是听到问题就会思索答案。如果听到“去做××!”这样的命令就不会思考,如果听到“你觉得怎么做合适?”就会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才好。

博士也说,“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难道不是被直接告诉答案吗?因为这样会永久剥夺自己寻找答案的机会,我相信,自己有逻辑地思考、寻找答案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

相比于命令句的“!”,疑问句的“?”不是更容易启发人们思考吗?

疑问是一种对自己思考能力的训练,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通过问答得到“知识”的。遇到世界上已知的信息也解决不了的未知难题时,疑问就会赋予我们创造性地解决未知难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思考能力的秘诀

请停止指挥、停止解答,转而用“提问”代替吧。事实上,提问能改变孩子与成年人的相处模式。

“指挥”“解答”这些行为的背后,有着“自己是大人,对方是孩子。所以,自己必须好好教导并引导”的想法。

另一方面,在“提问”这个行为的背后,意味着认可:“孩子也有充分的思考能力。如果给予支持的话,孩子就能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给出回答、自主行动,并能够持续学习。”

我觉得对孩子抱有“好好教育”的心态很了不起。但同时,我也觉得这很辛苦。在急速变化的社会中,应该教孩子什么、给予孩子什么,我们困惑着,与此同时自己也认为这是最好的,这不就是育儿的现状吗?

正如我们所说的“育儿即育己”,我们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什么是“最合适的”谁都无法预料。

当然,比起孩子,成年人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更丰富,能表达的东西也更多。但是,如果强制性地教授孩子,孩子思考的机会就被剥夺了。教授给孩子的东西不一定会对他们的将来有帮助,因为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极有可能明显有别于将来孩子们生活的环境。

也正因为如此,父母不要直接传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应该这样做:“为了培养孩子开拓自己未来的能力,成为提供支持的教练比较好。”

如果孩子自己思考并给出答案、自主行动并继续学习,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育儿的理想状态是什么

轻易地说出“困难的事情”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自己想说话大多会滔滔不绝。既然如此,与人交谈时如果把对方想说的话作为话题进行对话就会很容易沟通。

我是用对话解决人生困难的生活教练。到访者想聊的话题通常是“自己遇到的困扰”。父母和孩子交谈的时候,把孩子遇到的困扰作为话题的引出,也容易开始谈话。

这个时候常听到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什么而困扰”。

听到“梦想是什么”“目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马上回答是很难的。但是,感到困扰的事情却很容易说出口。无趣的事、不争气的事、烦恼的事……诸如此类的事情,说起来便会滔滔不绝。提出这个理论的高德拉特博士说过,“人是不停地抱怨的天才”。

问到孩子“遇到什么困扰的事情了吗”,不论孩子回答什么,家长都像鹦鹉学舌一样重复一遍,接着再问“还有别的吗”,就好像只是在倾听困惑。既不指示也不命令,不告诉孩子答案。关于发言内容,也不会有好或者坏的评价。孩子只是说自己的事情,而且是最想解决的问题。这样就能达成对话。

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感觉他们像不知道在想什么的怪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强行让孩子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就很难和孩子进行沟通。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明显的问题,也有看似没有问题的“好孩子”“能干的孩子”。

如果孩子看起来没有问题,“如果有担心的事情,会是什么呢”,这样问的话更有效。跟朋友的关系也好、成绩也好、对将来的规划也好,什么话题都可以。

加上“如果有担心的事”这句话,可以把“虽然我觉得没必要担心”这样的意思委婉地传达给对方。如果没有了这句话,“其实隐瞒了担心的事情对吧?坦诚交代吧!”就会变成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

令人惊讶的是,试着问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的优等生“如果有什么担心的”,他们也会滔滔不绝,这样会让父母意识到自己也并没有很了解孩子。

有时,孩子会因为不能马上回答出来而保持沉默。这时没有必要急躁,试着放松地等1分钟吧。

这个时间像钻石一样宝贵。因为孩子们在拼命地思考如何回答问题,这就是“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的孩子”成长的瞬间。因此,即使不能马上说出来,也希望能像等待婴儿诞生一样,以幸福、平静的心情在心里支持并等待。

听了朋友的话觉得“真好啊”,安稳地等待回答的期间,在心里唱起来Happy Birthday to You。

等来的回答,有时可能会出现令人吃惊的内容。这种时候,不,越是这种时候,越要接受孩子的回答。没有什么是需要同意的,只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想法就可以了。

这时父母提出自己的意见,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但如果把孩子的回答原封不动地重复一遍,没有多余的解释,孩子就会觉得“他们已经听进去我说的话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陷入恶性循环的一个原因是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如果没能认真听对方讲话,或想法无端被否定,这种情况就会愈演愈烈。

原封不动地接受孩子说的话,与孩子建立小的信赖关系,打开沟通之门。

书写、粘贴、保留的“便笺”功能

话说完就过去了。如果聊天对象有很多人的话,你一言我一语地发完言就会忘记。结果,即使花了时间聊天,最后却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确定,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我们如何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呢?

实际上,只要书写、粘贴、记录对话内容,就能更有效地进行对话。这个方法对小孩和大人都有效果。也就是说使用“便笺”,不管聊天对象是一人还是多人,甚至对自己都是有效果的。

在两人以上的对话中使用的话,为了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清楚,推荐使用7厘米的便笺。将所有的发言记录在上面,贴在大家都能看到的地方。重点是“一页纸上只写一行内容”,然后“在不找他人原因的情况下,把遇到的困难写下来”。

例如,决定把“感到困扰的事情”写在黄色便笺上时,增加“都写在这一张便笺上吧”的要求。因为限制了字数,所以一针见血的问题点会一下子浮现出来。另外,如果事先定好规则,即便说的话太长,也能促使对方抓住重点。

提高孩子的领会能力和干劲的沟通方法

和孩子进行建设性的对话,让孩子自己思考、总结能面对问题的具体方法。

讨论关于孩子“困扰的事情”的话题

  • “有什么困扰的事情吗?”
  • “还有吗?”
  • “如果担心的话是因为什么事情呢?”

照原样理解孩子的发言

  • 只要把孩子说的话原原本本地重复一遍,孩子就会感到被理解了,产生信赖感。另外,重复同样的话,孩子会注意到说得不明确的部分,会自己思考并改正。

将发言原封不动地写在便笺上,粘贴、保留

  • 将孩子的发言写在便笺上贴出来,会留下认真对待孩子想法的印象。另外,看到便笺上的内容,无论多久,孩子都能回忆起来进行复习。

用平缓的心情等待孩子把话说出来

  • 即使孩子此刻不能马上回答出来,也要等上1分钟。这时,孩子的大脑正全速运转。等了一会儿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次读一遍之前记录对话的便笺,重复一遍“困惑的事情”。

灵活运用“困扰的事情”,将“理想的状态”组织成语言

  • “正为××发愁吧?那么,怎样才是理想的呢?”把“困扰的事情”和“理想的状态”写在不同颜色的便笺上,从视觉上整理信息是有帮助的。

编辑/冰尔 文/飞田 基

《母子健康》杂志推荐阅读:

书名:《培养会思考的孩子》

作者:[日]飞田基

出品:北斗育儿|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飞田基,高德拉特学会咨询负责人、生活教练。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毕业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得化学物理博士学位。受到艾利·高德拉特TOC瓶颈理论的启发,致力于实现为解决问题的突破研究工作。现为高德拉特博士设立的非营利组织法人,致力于教育的TOC日本支部理事。

《母子健康》杂志简介:

《母子健康》杂志创刊于1992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主办。透过严谨而感性的编辑团队,专业并权威的专家顾问,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中国女性提供专业的妇产、儿科等方面的指导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儿健康新知,关注身心协调发展,将医学常识融入实际生活,与父母一起共创和谐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