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的成长是被动的,孩子成长了才不得不让自己有所改变;也有很多妈妈是拒绝成长的,总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向没有问题,出了问题都是孩子的错。这两种妈妈在育儿过程中都会遇到问题,也都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只有主动成长,主动去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方式与方法,顺应孩子的成长特点去开展教育,才更适合孩子。
在说两三岁孩子前,先来看看两岁前及四五岁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
两岁以前的孩子,更专注于吃喝拉撒睡,需要摄取足够多的营养来保证自己身体的成长,也需要通过不断地活动四肢来适应世界,并探索自身与世界之间的联系。这时候的孩子几乎是完全依赖于妈妈的,需要妈妈给予足够的关怀与照顾。而对于妈妈来说,这个阶段也是非常劳累的,很多时候还需要昼夜不停地应对孩子的哭闹。
当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其活动范围扩大了,接触的范围也扩大了,很多孩子已经上了一段时间的幼儿园,不管是生理上的调节,还是心理上的调适,较之前也都有了很大进步。这时候的孩子可以明确表达更多的事,自己也能做很多事。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让妈妈有了短暂的喘息,相对越来越规律的作息,也会让妈妈有一种生活逐渐步入正轨的感觉。
但唯独在两三岁的时候,与两岁前相比,孩子可以表达自我,想要追求独立,但也依旧依赖妈妈;然而与四五岁的孩子相比,又做不到那么自信地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在很多方面的表达也还远没有那么熟练自如。
两三岁的孩子,处在一个很微妙的时期,经历着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想要做更多的事情,却又不能完全松开妈妈的手,想要表达更多的内容,可实际上他的很多话充满了不切实际的“自我膨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真是一天一个变化,如果你不注意,如果你只顾着去找他到底做错了多少事情,那么你将错过很多有趣的时光,也将错过孩子每天都可能出现的细微改变。
他对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想要触摸,想要探索,所以他的问题也就随之增多。“这是什么”“这个为什么”“这个怎么了”……他会不断地问这样的问题,并且还会根据经历来发表自己的感想,只不过他的感想很简单,“我喜欢”“我不喜欢”“真好看”“不好看”等内容,会经常在我们耳边回响。
但是有的妈妈对孩子的这个状态会觉得比较吵闹,不愿意让他多问,也不愿意多给他解释,对于他“喋喋不休”的样子,有的妈妈会觉得不能忍受。她们更希望孩子安静地遵循自己的意愿,“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哪儿那么多话,还总是要折腾点什么出来,简直让人烦躁”。
你会发现这时候的孩子对很多事物都要一探究竟,只要是他不能清楚了解的,都想去摸一摸。
家里来了快递,妈妈没来得及拆封,快递盒子被放在桌子上。
孩子便开始了“探索”,问道:“那是什么?”
妈妈说是快递,他又问:“妈妈你买什么了?是给我的吗?”妈妈说不是,可孩子并没打住,接着问:“那是什么?是给你自己买的吗?”
妈妈感觉有些乱了,简单回应:“对,妈妈的东西。”
但孩子明显不罢休,又问了一遍:“妈妈你买什么了?”
妈妈烦躁了,本来就忙碌,哪有心情理会,便吼了一句:“你别管!”
妈妈继续忙去了,孩子果然没了声音。但等再出来,就看见孩子正趴在桌子上,用小手抠着快递纸盒子,盒子不算太大,他还会拿起来摇晃摇晃。看见妈妈过来,他居然又问了:“妈妈,这里面到底是什么?
妈妈没忍住,吼道:“谁让你动了?你是怎么上来的?爬凳子、上桌子,摔着你怎么办?”
孩子没办法,默默地又爬了下去。妈妈一看,干脆拆掉快递好了。可妈妈拆的过程中,孩子又贴过来了,他非常想第一眼看见盒子里的东西,妈妈不得不一次次地推开他挡住视线的脑袋。
直到确定快递盒子里的东西真的与自己无关,孩子才走开了。但很快,妈妈又听到了他不停询问的声音,以及他来回跑的脚步声。
这就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常态,他对那些未知事物的探索,他想要了解越来越多的东西,他脑袋里的问题都是即时的,需要当下就得到答案,但同时他又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摸到更多,看到更多。
从这个小事例看得出来,妈妈需要极大的耐心,也需要对孩子的理解,倘若做不到这些,肯定会对这种情况产生烦躁感。
这意味着我们在分析、思考很多事情时,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情感,特别是他哭闹时的情绪。两三岁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很爱哭的阶段,一不如意就会哭,而那个让他哭的原因在我们看来可能真的没什么,但对于他来说却是大事。比如对秩序的要求、对完美的渴求,都可能会引发他的哭闹。这也需要我们能意识到孩子这时的心理与情感,从而做出迅速调整,而不是一看见他哭闹就先自己烦躁,并试图以吼叫去阻止。
两三岁的孩子还有很多特点,而且每个孩子也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表现。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那么你对他的拒绝以及厌烦的态度,都会让他的心理受到伤害。再加上有叛逆期的存在,他也会学着你的样子来否定你的态度,你们彼此否定,你发怒的吼叫与孩子不满的哭泣交织在一起,生活也会变得一团乱。
所以,要不断地观察孩子,随着他的成长,注意到他的变化,注意到他与之前不同的年龄特点,给予他包容理解,允许他按照自己的年龄特点去成长,不仅是允许他去感受自己的变化,也要感受他的变化。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孩子身上独特的细节,并从这些细节中体会到养育的乐趣。
当孩子两三岁时,很多妈妈会有一种“拴不住”孩子的感觉。这时期的孩子开始想要接触到更多其他的孩子,想要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中去,也就是说他开始有了社会活动的需求。
社会活动意味着孩子就要去接近各种各样的人,所以,妈妈的内心就“翻腾”起来了:
可能孩子还没有开始他的“社会体验”,妈妈就已经在内心预演了很多可能出现的情形,担忧加上自己的个人感受,会导致很多妈妈对孩子的社会活动指手画脚。
比如,生活中会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看见几个小朋友在一起,也想凑过去,可还没去呢,妈妈就说话了,“都是大孩子,你去干什么”,或者是“都是男(女)孩子,咱们换个地方玩”,又或者是“这个活动不好玩,我们不玩这个”,还有的则是“这个活动不适合你,你太小(大)了”……结果不管是交友还是活动参与,孩子一下子都被限制住了。
好不容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凑在一起了,或者好不容易孩子能加入一个活动中去了,妈妈又担心上了:
等到游戏结束了,妈妈依然“关心备至”,会继续追上来:
上面这些情景,看上去是挺热闹的一个系列场景,不是吗?但这样下来,你觉得累吗?一定很累吧!没错,你累,可孩子觉得更累!
孩子之间的社交需求,源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他人的好奇等一系列成长心理。孩子眼中的孩子之间的游戏,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孩子们彼此之间的所谓的矛盾,也远没有我们所担忧的那么紧张。
孩子所参与的各种活动,其实是他对这种群体性交往及群体性参与的体验,他的重点不是要在活动中学什么,他是去感受那个活动的氛围,他享受的是与这么多同龄或不同龄的人在一起时的那种快乐的心情。他可能会在活动中有收获,也可能就只是去玩了,只要我们不那么紧张并强迫他必须在活动中收获什么,他就能自己去感受,这种感受将会帮助他以后主动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活动。
实际上,你的那些担忧,全是源自于对孩子的社会活动的不了解,你不知道他想要怎么做,也不知道他做了什么,更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再加上他是要离开你的身边投入到一个新的小集体中去,他口中所谈论的事情将会变成其他你不知道的内容……这些全新的体验会让一些妈妈感到恐慌。
也正是这种不了解,才造成了对孩子的误解。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就只想着通过“纠正”一些自认为是不好的事情,来确认孩子依旧在你的掌控之中。你想要用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影响他,更想要操控他的社会活动,这些心理都将成为吼叫的重要源头。
其实孩子根本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他就是想要接触更多的人,而他也需要接触更多的人,他所参与的种种活动,对他的各方面都是一个锻炼,这些活动到底合不合适,也只取决于孩子自己的感觉,与我们的判断联系并不那么紧密。毕竟,好不好玩、有没有用,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反倒是你如果干预得太多,孩子每次想要融入集体时都会被你打断,他不得不听从于你,没办法和小朋友们放松地玩,他渐渐地也会觉得厌烦,而且他还会养成依赖的习惯,一遇到事情就来求助于你,完全没办法专心致志投入到各种活动之中,到那时你可能又该觉得他这黏缠的样子很烦了。
所以,倒不如放轻松一些,在孩子活动之前,提醒他注意安全,注意礼貌,注意跟小伙伴友好相处。当他和伙伴们融入到一起之后,只需要看着就好,遇到那些重大的安全问题或者涉及原则的问题时,可及时介入,但其他大部分时候,最好能放手。
尤其是在孩子结束一次活动后,不要去评论好不好,不管是朋友间的相处还是活动本身的性质,都不要过多评论。可以听孩子讲述他的经历,和他分享他的快乐,倾听他的烦恼,给他一些小建议,但不要干涉太多。也不要因为他某些不算好的表现就训斥他,他总是要经历过后才能有所感受的,允许他成长,他才能真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是让很多妈妈感到很揪心的一件事。有的妈妈觉得孩子长得太慢,便总想要进行一些超前教育,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表现,即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妈妈则想法相反,觉得孩子长得太快,便总是放任孩子,总用“他还小”来当成理由,拒绝让孩子成长。
结果,有的孩子因为揠苗助长,能力被过度开发,过早地透支了自己,少时才华横溢,稍长便“泯然众人矣”,沦为新时代的“方仲永”;而有的孩子却因为“压苗阻长”,能力被白白浪费掉了,不被开发,便慢慢懈怠荒废,这样的孩子变得什么都不会做,除了依赖父母生存,独立都成问题,更不用提自我奋斗与生存。
那么,你是哪一种妈妈呢?
揠苗助长的妈妈,会显得相当急切,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很着急,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也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超越。于是,若是孩子有潜力,会迫不及待地把这些潜力激发出来,哪怕那潜力还只是个苗头,并不“成熟”,也并不在乎,只要孩子能力可以被开发出来就好;若是孩子没有潜力,妈妈更是采取逼迫形式,恨不能一下子给孩子安上这个潜能的开关。
这样的妈妈吼叫会更为频繁,孩子稍有表现不好,就会被吼叫训斥。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也会变得很紧张,生怕哪里做错。而且,这样的孩子也比较喜怒形于色,会经常迫不及待地让妈妈看到自己的变化,做得好了获得表扬就沾沾自喜,一旦做不好会非常难过与害怕,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还会变得敏感脆弱。
“压苗阻长”的妈妈,就表现得完全相反了,她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太爱孩子了,似乎怎么表现都不能完美体现她对孩子的爱,她事必躬亲,恨不能什么都给孩子做好,看到孩子安心享受,她会比孩子感觉还舒服。她的口头禅就是“他还小呢”,在她眼中,孩子永远长不大,也不需要长大。
这样的妈妈还会有一种奇怪的认知,她们认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所以她们会放任孩子,给孩子所谓的“自由”,看到孩子主动学习、主动尝试的时候,反而会阻挡一下,说:“你还小呢,费这个劲干什么?有妈妈在,你不用操心,等你长大了自然就会了。”
这样的妈妈的吼叫,往往都会爆发于一个奇怪的时间点,那就是那些她认为“孩子自然应该会了”的时间点。
比如,3岁的孩子应该可以自己穿衣服了,但妈妈一直都没有给孩子这个机会让他自己穿。可到了这个时间点,妈妈却任性地让孩子自己去穿。孩子一旦穿不上,妈妈立刻就愤怒了,觉得孩子怎么能不会自己穿衣服呢?都长大了怎么可以不会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其实也是很痛苦的,他一方面能够享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而另一方面却可能会在某些时候就遭遇莫名其妙的一句吼叫,“你怎么还不会!”他也同样是矛盾而敏感的。
其实不管是揠苗助长还是“压苗阻长”,都体现出了妈妈的“任性”。当你忽略了孩子本身自然的成长时,你眼中所谓的教育培养,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就都只是你自己的意愿罢了。而所有不以孩子自然成长规律为原则的教育培养,对孩子都是一种伤害:要么他的能力被过度使用,要么他的能力被埋没。
孩子实际上对你的这些意愿是一种很矛盾的心态:一方面,他希望能做到最好,按照你说的去表现,得到你的夸奖;但另一方面,他感觉不愉快,被揠苗助长的孩子会觉得疲劳不堪,被“压苗阻长”的孩子则感觉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总也不能自由地去体会成长的快乐。
所以,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神经松松绑了,不要那么紧张。孩子的成长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你只要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满足,在他想要独处的时候放手,对他的困惑给出建议,对他的求助给予适当的帮助,他就能够长得很好了。
作为妈妈,也不能只停留在过去对教育的认知上。不同时代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成长需求,不同的孩子也有独属于自己的成长需求。你只有不断地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决定,并不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才可能看到孩子正常、自由且快乐地成长。
书名:《好妈妈不吼不叫应对孩子叛逆期》
作者:鲁鹏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编辑/冰尔 文/鲁鹏程
《母子健康》杂志创刊于1992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主办。透过严谨而感性的编辑团队,专业并权威的专家顾问,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中国女性提供专业的妇产、儿科等方面的指导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儿健康新知,关注身心协调发展,将医学常识融入实际生活,与父母一起共创和谐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