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时期,心理的安全感和身体的舒适感是最为关键的。孩子将学会吐出最初的心声,留下最初的精神印记。父母或最初的抚养者如何应对孩子的身体需求,如何营造父子(母子)一体的感觉,这是关键的一步,决定了长幼互动关系未来的发展。由于婴儿对自己身体能力的局限还没有意识,父母或抚育者必须守在其身边,以便提供安全感和必要的保护。只有这样婴儿才能信赖外部世界,并建立起安全感。
无论我们把教养孩子的历程想象成什么——充满了婴儿体香的玫瑰色场景,怀抱孩子时的真切欢乐,繁衍后代与创建家庭的感觉——当为人父母的现实降临的时候,我们每天都会有梦幻破灭的感觉。
因为婴儿需要24小时的全天候看护,所以最初几年的父母生涯虽然令人振奋却也令人疲惫,虽然引人入胜却也平凡枯燥。要满足幼儿的所有需求,我们在心理与情感上都要承载巨大的负荷,甚至可能心力交瘁、心浮气躁,尤其是在外援不足的状况下。如果同时还要兼顾事业,那么为人父母的担子也许会超越我们的承受力,让我们处于心理崩溃的边缘。当我们发现时间不再属于自己时,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整个生命都不再完全属于自己了。决定生活方向的是另外一个人,他的需求是更为迫切的。关于父母同婴儿关系的最恰当描述就是:亲密而精力充沛的舞蹈。父母与孩子的灵魂在舞蹈中融合,他们的命运也汇合在一起。
当我们开启了这种认识,孩子就能直抵我们的内心。我们会感受到一番强烈的情感:爱意、负疚、恐惧、心疼、迷惑、不安,以及难以置信的疲惫。以往我们从来不曾这样照顾过别人,现在却进入了新的轨道,不断地提供呵护和施予。这样的经历让我们直接面对最出色的自己与最不济的自己。我们会发现自己身上从未显露的存在——爱、施予、服务的能力,以及相应的控制欲、权力欲、审美欲和完美主义情结。
由于婴儿是活在当下的生灵,完全没有时间的概念,也没有控制的欲望;所以如果我们想和他们打交道,万不可存有下一步“应当怎样”的念头。因为对他们来说,每一刻都是崭新的,完全没有安排和预料的可能。他们可能在夜里连续几小时睡不着,接下来又沉沉睡去;刚刚还在发脾气,紧接着又笑了……在最初的6个月,婴儿的日常规律还没有形成,我们必须随时应付突发事件和混乱局面。婴儿时期的确是一段一切都无法预测的时期,如果勉强希望一切井然有序,那只能是徒费精神。说到底,孩子的需求是决定一切的因素,我们只是提供服务的人。
在为孩子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服务自身。
在日常照顾婴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的内心可以无限扩展,慈悲和爱心的容量是没有极限的。由于我们还不习惯时刻生活在当下,不适应随时需要照顾他人的紧张状态,所以调整自己、使自己与婴儿同步就成了比较艰巨的任务。由于我们习惯了关注自己的需求,所以随时照顾幼儿的状态可能是让人恐慌的。那些鼓起勇气迎接挑战的人将会发现,放弃自负感会为他们带来一个机会,接触到“无我”的境界。一旦孩子带着我们超越了狭隘的自我,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个无私忘我的世界。
在孩子的婴儿阶段,父母的无私胸怀是尤为紧要的。
因为对婴儿来说,父母的眼神是他们内心体验的唯一反馈。设想一下,当孩子感到不安时,如果母亲不做适当的安抚,反而大笑或生气,那就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困扰,他心里的反应肯定是不和谐的。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温柔的抚慰和亲切的拥抱,他就会获得情感的支持,渐渐平复下来。通过父母的反馈,孩子获得了安全感。
由于抱着固有的成见,我们往往无法用真实的态度面对婴儿。
也许是因为我们对自身的问题太在意了,以致不能同孩子一起真正地活在当下。例如,如果我们为了某件事悲伤,就无法对开心的事做出反应。此时,我们也许会问:“如果我的心情大起大落,又怎能抚慰我的孩子?如果我心里在流泪,该如何对孩子微笑呢?当我心里颤抖的时候,又怎能安抚孩子的恐惧呢?当我感到失落时,又如何帮孩子找到归属感呢?”身为父母,我们注定会遭遇这样的时刻。抚养幼儿需要我们把自己内心的颤抖、创伤、痛苦暂时放在一边,全心关注孩子的需求。此时此刻,摆脱痛苦的办法就是穿越痛苦。我们只需允许痛苦存在,并尽最大努力与之共存。
觉醒的教养方法并不是“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它的关键之处在于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孩子的宽容心是巨大的。当我们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时,他们绝不会因此受到什么不可修复的伤害。相反,我们如果能接受自己的缺陷,他们也能由此学会接纳自身的缺陷。
当我们为孩子服务的时候,我们会敬畏他们的尊严,并把他们当成我们的精神伙伴。那时,我们就进入了一种慈爱而感恩的状态。我们回馈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已经很多。如此一来,我们就建立起了一种持久的亲密关系,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
当婴儿饥渴、哭泣,或需要换衣服、想要玩耍、希望睡觉的时候,我们必须随叫随到。这可能是富有挑战的使命,尤其是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原有的生活和社交方式的时候。然而,婴儿是完全不同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巧言令色,没有故作聪明,也没有逢场作戏。
由于婴儿的行为不拘于惯常的语言和智力系统,他们的状态处于睡梦和清醒之间,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用传统的方式与之交流。这样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更艰巨了。为了应对挑战,我们需要将以往的所有经验和记忆放在一边,进入一个纯粹的幼小的心灵的世界。
婴儿能把我们带入一种久违的生活节奏之中。
要想同孩子融为一体,我们就需要经历一个“慢动作”的过程。抚养孩子的时候,哄他们睡觉的时候,为他们换尿布的时候,我们必须稳住自己的心神,做到不疾不徐。在这个阶段,我们不需要关注效率问题。孩子的发育要求我们抛开一切杂念,将过去、未来同眼前的一刻隔离开,仅仅关注当前的一刻。宝宝会对我们说:“我在这儿,来陪我。”
要想真正做到随时满足婴儿的需求,我们就得把其他需求排在后面。只有完全依从于孩子随时变化的状态,我们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所有其他事情都没什么意义了——不论是爱好、交友、生活方式还是职场事业。
由于婴儿的行为节奏和发育进程是缓慢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速度、强度、整个生活方式的节奏……这也是一项挑战。我们会很快发现,对婴儿来说,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他们的“大事情”包括:微笑一下、抖一次腿、拖动一次玩具……这些构成了他们生活的里程碑。对有些父母来说,重新确认“大事”和“小事”是一个跳跃式的过程。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使得我们的自负感逐渐瓦解,同时也带来我们最迫切需要的精神教益。他们有能力把我们带入一种细腻而周到的状态,让我们格外关注他们的每一次打嗝、喘息,以及他们柔软的小身体、精巧的指甲、凝视的双眼。我们在这些平凡的时刻中感受和欣赏着无穷无尽的不平凡。
在孩子的婴儿阶段,我们将获得最佳机会,去学习和感受“活在当下每一刻”的强大力量。
同孩子在一起时,时间似乎是空洞而没有内容的,实际上却是充实富足的精神体验。婴儿有能力把自负感很强的父母引入灵魂的深层状态,哪怕每次只有短短的一刻;他们引导我们看到了灵魂之窗,唤起了我们的精神震荡。
婴儿有能力用一种简单而清醒的方式同自己的世界打交道。
凭借这种能力,他们推动我们进入到活在当下的状态。孩子要我们陪他们唧唧咕咕,与他们面对面地扮鬼脸,把他们抱在怀里……他们为了亲近而亲近,没有别的理由。如果他们能听懂我们的语言,也许我们会对他们说:“你要我全心全意地看着你,放下我的厌倦、担忧、成见,全身心地活在当下。我从来没想到这事儿会如此艰难。”
如果我们不能在孩子生命的最初几年里充分接受精神上的教益,就无法进入生命中的全新境界。
越是固守以前的经验,我们就越不能充分享受教养孩子的全过程。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蕴藏着精神宝藏,要想真正获得它们,我们就要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潜入“海洋”深处;我们潜得有多深,内心转型的程度也就有多深。
当我们进入了婴儿心灵的圣洁空间,且心怀敬畏,就会收获果实。
不仅婴儿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我们进入了另外一种生命状态——不仅可以同孩子沟通,而且可以同自己的内心沟通。我们将会发现自己同整个生命更深层的联系,发现活在当下的意义,摆脱过去和将来的桎梏。
在个性和统一之间、在分离与融合之间,孩子在父母营造的保护罩里自得其乐。当成长到两岁的光景,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探索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到了读书的年纪,他们开始学着在融入集体的同时保持自我,并在两者之间寻找着平衡。
一旦孩子表露出张扬个性的欲望,对家长的考验也随之而来。两岁的儿童开始变得急躁易怒,常常消磨着我们的耐心。当我们叫他向东,他偏偏向西;当我们叫他起来,他偏偏要躺下;而当我们要他停下,他偏偏哭闹不止……最后,我们恨不得不要这孩子了。在这个阶段,孩子变得莽撞而难以捉摸,任性又渴望关注;他们的脾气变得很坏,既黏人又叛逆,既沉闷又吵闹。我们花几个小时为他们安排有趣的活动、准备生日派对,可他们依旧不领情、依旧闹情绪。当他们有所求的时候,就会向我们表示爱意,但紧接着又会完全忽略我们。
幼儿期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对孩子的暴躁易怒或讨人喜爱的个性萌芽,我们全然无所准备。他们的各种过激反应似乎凭空而来,又凭空消失,抑或流连不去,从午餐一直延续到游戏、晚餐的时候。一个天使般的宝宝一瞬间就变得疯疯癫癫,好脾气的乖宝宝一眨眼就变成了小魔头。
幼儿不仅在情绪上躁动不安,有时甚至会令人抓狂。
尽管他们的恐惧主要来源于自己的想象,然而他们的感受却又那样真切。他们很有本事,能一直牢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们还有惊人的本事去忽略那些自己不关心的事情。在幼儿的生活里,一切都是超越限度的——过度的挫败和过度的兴奋。幼儿期是一个混乱的阶段,孩子的情绪与身体都是无序的。混乱无序、充满变数、不可预知……这期间不存在秩序井然。尘埃是扫不尽的,沙砾是掸不去的,污垢也是洗不净的。
尽管这个阶段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难以忍受,但在旁观者看来却意义重大。在此期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绽放,他们的创造力、好奇心、独立性都开始拓展。幼儿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是战无不胜的,他们的潜能也是无穷无尽的。他们想要飞上蓝天,遨游海洋,探索全世界,通宵达旦也不知疲倦。
当孩子有了自我意识,并发现了自己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个性需求,父母与孩子都会面临一个新的世界。
孩子是否有能力独立于我们的怀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松开自己的双手,给他们自由。在长幼间的舞蹈中,我们如何在“放手”和“严守”之间取得平衡,决定着孩子能否在亲密依赖与独立自主之间取得平衡。
最初的共生状态打破后,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了新的空间,双方变成了相互缠绕的独立个体,孩子的个体身份感开始蓬勃发展。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个性绽放后,会不自觉地想,“你的脾气很暴躁。”“你闹得好凶,让我发抖,我被你吓着了。”“你真的越来越有主意了。”“我对你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
同婴儿期一样,幼儿阶段也向父母提供了一个拓展精神世界的机会。
在此阶段,我们首先应该认清的是孩子的成长趋势,以及我们预想中“应该”的情况与现实的差别。为此,我们就需要真切地同这个独特的生灵建立起纽带关系。
幼儿阶段的确是一个复杂而棘手的时期。在此期间,幼儿首次开始对自己所处的世界行使权威。为了发现自我,幼儿会遭遇许多障碍。然而,他们要面对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我们不现实的期望。
在通往独立的道路上,幼儿自己做出的举动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强行干涉。
我们很少允许他们自主进步,要么揠苗助长,要么限制他们,使得他们裹足不前。当我们犹豫、刺激或哄骗孩子以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时,其实就剥夺了他们自发的天性。比如,我们会要求宝宝亲吻那些他们不愿意亲吻的人;或要求他们表现得像玩偶一样,以便大家都觉得我们教养有方;或要求他们承担起那些他们尚未准备好承担的责任。
想象一下幼儿在这个复杂世界里的处境吧。一切都是快节奏、多层次的。我们很容易就忽略了养育幼儿的真谛:开放的空间、释放的想象力、无拘束的游戏。我们急切盼望看到孩子学走路、学说话、学会大大小小的事,却偏偏忽略了享受当下的妙处。
幼儿期容不得我们坐下来喘气休息,因为我们的宝宝不再黏人,也不再哼哼唧唧,而是变得张扬而反叛。
他们会不断地将我们拉入他们的世界,满足他们的种种需求;一旦得到了满足,他们又会将我们甩在一边。他们教会我们不再执着于任何一套固定的理想与期望。
由于幼儿的特征是不断演进,所以父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生活在未知的状态中,这完全是一种摸索着前进的状态。
因此,我们必须兼顾当下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我们是明智的,就会逐渐适应在没有经验的状态下生活;因为幼儿的生活里会不断出现自发的冲动、不确定的事件,以及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果我们能够机智地应对每一种状况,那么孩子将会引领我们勇敢地拥抱新世界,鞭策我们勇敢地创造一个真实的自我。当我们看到孩子对生活永不知足的好奇心,也会为之感染,进而发现自己也可以生活在奇迹与精彩之中。
编辑/冰尔 文/沙法丽·萨巴瑞
书名:《父母的觉醒》
作者:[美]沙法丽•萨巴瑞
译者:王臻
出品:青豆书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出生于印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萨巴瑞博士早年受到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后又将其同西方心理学理论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有关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理念。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亚洲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领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东西合璧的特点让她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受众。
《母子健康》杂志创刊于1992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主办。透过严谨而感性的编辑团队,专业并权威的专家顾问,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中国女性提供专业的妇产、儿科等方面的指导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儿健康新知,关注身心协调发展,将医学常识融入实际生活,与父母一起共创和谐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