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敢跟和珅打赌的大臣,赌注竟然还是皇帝,赌完后和珅当场下跪

2019-12-15     指点江山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

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享年八十五岁的刘墉,在家中逝世。

前几年,随着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热播,让大家看到了乾隆、刘墉、和珅三人之间的趣味互动,很多人还纷纷做了表情包,可见,对其喜爱程度。刘墉虽与和珅同朝为官,还都是大学士,但是,刘墉却很是看不起这个只会溜须拍马的和珅。而和珅也看不过顽固不冥的刘墉,总想找机会将其除之而后快。

虽然,两人表面上很平静,但是,内心却早已波涛汹涌了。一天,二人在朝房内等待吃饭,和珅心生奸计准备加害刘墉。于是,他当着众大臣的面说:“刘中堂,我听说您是绝顶好官,为人清廉。而且,刚正不阿,谁人都敢上奏,是不是这样?”

刘墉见状丝毫不畏惧他的挑衅,回复说:“没错儿,这都是皇上和先父对我的教诲。”和珅见刘墉马上入了他的圈套,于是说道:“如果你敢参我说的这位,我今天就当着大家的面儿,向你磕头拜师。”刘墉虽将信将疑,但是,内心却也猜到了他要说谁。

只见和珅伸出右手要与刘墉击掌为誓,刘墉自然不会含糊,把手掌跟和珅会在一处,算是接受了他发起的“挑战”。

这时,只见和珅向金銮殿方向看了一眼,得意洋洋的说出:“就是那一位”时,当时的大臣都为之震惊。按照大清律法,参皇帝是掉头的大罪,即使是刘墉这样的重臣,也免不了发配流放的命运。

但是,刘墉面不改色,只见他整理衣着后,大摇大摆的走上了朝堂。此时,乾隆正在专注的批奏折,只见台下传声:“参见吾皇万岁。”乾隆就算隔着龙书案也知道来者正是刘墉。只见刘墉缓缓道来:“皇上,臣有一事不懂,希望您指点。不知道那些偷坟掘墓的人,应该处以什么样的罪行?”

乾隆下意识的在脑子里转了转,不知道他又有什么“心思”,于是,答复道:“按大清律例,是死罪。”刘墉又问:“大清律例能管您吗?还是只管百姓?”乾隆面露不悦:“难道你没听说过什么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何苦问我有什么罪?”刘墉看皇帝上套了,马上说:“万岁重修明陵是怎么回事?”

听到这,乾隆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冲着我来的。于是,回复到:“我重修明陵,是因为看他们的陵墓非常破败,都经不住风吹雨打。实在心里不忍,才为他们重修,这又算得上什么偷坟掘墓?”

只见刘墉对皇帝一脸坏笑,说道:“恐怕不是吧,我主修建时,是用小木料换取对方的大木料,是为了给大清自己修建辉煌的陵墓。这些小把戏,又怎会骗的了我呢?”乾隆见事情败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生气的说道:“就算你说的对,难道天下还有人敢治我的罪吗?”

刘墉见此状,知道自己惹怒了圣意。于是,便放低了姿态,对乾隆说:“您看这样可否:明年春天时,您把去江南围猎之行,当做充军流放一行?”乾隆当然不甘心,于是,反将一军,对刘大人说:“你给我治罪,难道你就没罪吗?”只见,刘墉双手恭敬的摘下顶戴花翎放在龙书案上,退回原处后转身下殿。

此时,和珅和众大臣都在等结果,和珅心中别提多美了,他认为刘大人这次准完了,没想到,刘墉却大摇大摆的回来了。和珅上前赶紧询问,刘墉把殿堂之上的全过程又演示的一次。和珅略有不信,只见刘墉指着自己头说:“你没见我的顶戴花翎,都没有了吗?”说罢,和珅才相信。

此时,和珅刚准备转身离开,就被刘墉一把拉住,质问他是不是要食言。

和珅当然知道他的意思,本想逃避话题可刘墉是步步紧逼。无奈之下,和珅就像丧家之犬一样被大家围住,直到在地上给刘大人磕了响头后,此事方才作罢。

启程回山东之前,刘墉向乾隆辞行,其实,皇帝本就没想治他的罪,见了他心里便升起了不舍的情谊。于是说:“刘墉你也真是的,要不是你参到我的头上,我能给你治罪吗?你不就是铁帽子刘墉吗?”乾隆刚说完,就见刘墉叩首谢恩,还很“自觉”的把自己的顶戴花翎,从龙书案上取了下来。

乾隆不解,便听了他的解释:感谢陛下册封臣为“铁帽子”,乾隆听后哈哈大笑。本就舍不得这位爱将,不如趁此机会化解了尴尬。就此,朝臣们都戏称和珅是刘墉的徒弟,而“拜师仪式”则发生在朝房之内。

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西头129号,现部分成为了私人住房,单从外观上看还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是,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了。据清朝末年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刘墉传》、《清稗类钞》、《清史稿·高宗本纪》】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ZvLDW8BMH2_cNUgrba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