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广州是这样揾食的!

2020-07-27     美食导报

原标题:鲁迅,在广州是这样揾食的!

在广州,

可别动不动说自己是个吃货!

北园吃过没?南园吃过没?陶陶居吃过没?美利权冰室吃过没?太平馆吃过没?

当然,这几家店你可以信誓旦旦地说吃过。但是!

妙奇香吃过没?陆园茶室吃过没?大观园茶室吃过没?荟芳园吃过没?一景饭店吃过没?亚洲饭店吃过没?

你没吃过,我没吃过,可是鲁迅却通通吃过!

他不仅吃过,而且去哪里吃、吃过什么、甚至花了多少钱,都通通在自己的日记里“打卡”,大有民国“大众点评”的样子。

接下来,

就让我们跟着鲁迅这个“大吃货”,

看看他吃过的广州美食现在还能不能找得到!

鲁迅,爱下哪些馆子?

相传,鲁迅的“好吃”是在诸多文学家当中是相当有名的,虽然他在小说中甚少提吃,但酷爱写日记的他,都将去哪里吃,吃了什么,吃了多少钱可都记录得清清楚楚,从北京到厦门,从厦门到广州,一路吃下来,一路记下来,仿佛画下了一幅活色生香的美食地图。

鲁迅与蒋径三、许广平在艳芳照相馆所拍合照

当时,鲁迅在中山大学任职,月薪高达500元,乃普通人收入的十几倍甚至数十倍,属于高薪阶层的他在美食天堂广州,还有爱人许广平作伴,当然是哪里好吃就吃到哪里。

据统计,鲁迅在日记中提到的广州馆子,一共有25家,分别是北园、别有春、妙奇香利记、陆园茶室、大观园茶室、荟芳园、一景饭店、福来居、松花馆、东方饭店、国民饭店、珠江冰室、晋华斋、拱北楼、八景饭店、南园、宝汉茶室、陶陶居、美洲饭店、安乐园、美利权冰室、太平馆、山泉茶室、亚洲饭店、在山泉茶室。

如今,除了北园、南园、陶陶居、美利权冰室、太平馆外,其余20家馆子虽然在当时赫赫有名,但是现在只存在于历史当中。

北京路旧貌

在鲁迅的日记当中,他一共提到7次位于当时双门底永汉北路财政厅前(今北京路北段329号)的陆园茶室。爱好喝茶的他,尤其喜欢陆园茶室的龙井和乌龙,而且还会点上几个招牌菜佐茶,据传,鲁迅特别喜欢陆园茶室的章鱼鸡粒炒饭。不过如今,陆园茶室已经在北京路失去了踪影,只剩下仿欧式建筑的财政厅仍然亮着橘黄色的装饰灯光。

妙奇香利记

在这一众馆子中,妙奇香利记可谓是别树一帜。它与一众高档酒楼不同,妙奇香利记一直走“平靓正”路线,并且以牛肉这种当时难登大雅之堂的材料作招牌菜式,推出一些列如挂炉牛肉、西湖牛肉羹、蚝油牛肉等制作考究、风味独特的家常菜式。据资料考证,妙奇香的炒牛肉是将一斤牛肉切成约90块的薄片,加调料进行调拌,然后下锅用猛火炒,吃起来口味相当纯正。因此,她家吸引了大量中下收入的食客光顾,最受欢迎的食物要数够“镬气”的干炒牛河以及“大件夹抵食”的碟头饭。

不过,令鲁迅成为妙奇香利记的回头客却是这道“豆豉蒸鲮鱼”,豆豉的咸香烘托着鲮鱼的鲜美,深得鲁迅欢心。

不过,1938年日军攻陷广州后,在广州声名远播的妙奇香,生意迅速回落,最终只能转手他人,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妙奇香改为国营饭店,直到1988年,转而由私人承包重振旗鼓,一下子又恢复了60年前的辉煌。

不过,到了1998年,妙奇香被云香酒楼股份公司接管,如今饭店旧址已被拆除,妙奇香以及其他酒楼食肆也只存在于老一辈广州人的记忆当中。

鲁迅,爱吃写什么美食?

从前文可以看到,鲁迅爱吃陆园茶室的“章鱼鸡粒炒饭”以及妙奇香的“豆豉蒸鲮鱼”,也偏好在酒楼、茶楼落脚,对平民化的美食着实是宠爱有加,那么这些美食,今天在哪里还能吃到呢?

章鱼鸡粒炒饭

在听到“章鱼鸡粒炒饭”之后,记者竭尽搜索,大都只是“咸鱼鸡粒炒饭”的信息,不少粤菜厨师都不曾听说过这道美食。对此,粤菜泰斗温祈福认为,炒饭就如火锅一样,是一种包罗万有的食物,只要你喜欢某一样食材,你都可以将其加入,共冶一炉,而且,只要火候把握得当,很难把炒饭做得难吃。

豆豉蒸鲮鱼

土鲮鱼作为岭南特有的食材,鲁迅在穗时可吃过不少。据考究,妙奇香的“豆豉蒸鲮鱼”用的是阳江豆豉,而土鲮鱼则是以塘底青苔、藻类为食的鲮鱼,用来清蒸是咸鲜极致,用来炖汤则鲜甜无比。

温祈福介绍到,如今的土鲮鱼已经不是以前的土鲮鱼,总让人觉得少了份天然的滋味。而因为鲮鱼多刺且极细小,要去尽鲮鱼骨颇费厨师心思也考验厨师技术,大都直接打碎,做成鲮鱼滑或鱼面,而鲁迅喜欢去的北园酒家,在当时也有一道独创的“上汤鱼面”,将新鲜的土鲮鱼打成鱼胶,用蛋白拌匀,挞透,蒸熟,再切成面条状,浇上上汤,口味也是相当清甜。

星期美点

爱好喝茶的鲁迅,在不少茶楼、茶室都留下了不少足迹。而除了喝茶,用来佐茶的广式点心也必不可少,虽然鲁迅曾经吃过哪些点心已经无从考究,但是能够确定的一点是,广州的星期美点一定是鲁迅茶桌上的“常客”。

据粤点泰斗陈勋介绍,早期茶楼以及酒家的点心,也比较简单,多是杏仁饼、蛋卷、薄脆、糖果之类,有些茶楼则只是供应糖果食品,如糖莲子、糖冬瓜、糖桔子、糖金橘以及糖荷豆等。到民国之后,茶楼酒家为适应市场竞争以及来自各地人群的需要,点心的品种才陆续增加,如豆沙包、麻蓉包、椰蓉包、叉烧包、腊肠卷等,牛肉烧卖、干蒸烧卖和虾饺烧卖也是民国后才出现成为茶点。上世纪20年代初,陆羽居点心师郭兴(孖指兴)创制和推行所谓“星期美点”,就是一星期变换一次点心,打破过去每个季节才换小部分的做法。每隔一周,民众可以在茶楼酒家吃到不同口味的点心,如此快节奏的口味变化,自然吸引了不少食客。

时过境迁,不少星期美点已经消失在现代人的餐桌上,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这“奶皮猪油包”。粤点老行尊何世晃曾在著作中提到,奶皮猪油包要用牛奶、猪油和面,馅料以白莲蓉、糖熟冰肉、炸榄肉、白芝麻为主,因为馅料容易“泄身”(即稀),制作速度要相当快,蒸出来的“奶皮猪油包”要呈蟹盖状才称得上是标准,包面起发爆裂成蟹盖纹者为上品,因此也有“蟹盖猪油包”的美誉,入口有浓郁的奶香,猪油香,吃起来相当松化软滑,细品之下其味无穷。

曾任广州酒家总经理温祈福回忆,70年代广州酒家总会在逢年过节时加班制作“奶皮猪油包”,虽然馅料很简单,但是制作需要相当熟练而且颇有难度。猪油过多,脂肪太重,则美观不足;如果猪油过少,又不够松软;包时4—5秒钟左右就要包好一个,蒸时也必须用武火,否则包身不松软,而且会“泻身”。这样一来便破费人力,由于技术有难度,而且现代人谈猪油色变,这款风靡一时的点心已经在市面上销声匿迹。

炸雪糕

鲁迅在广州的日子里大部分是处于夏天,广州热得早,燥热难耐的鲁迅往往会与许广平出去吹一吹江风,去安乐园或美利权冰室品尝雪糕。

如今,安乐园已经不复存在,而美利权冰室现在依旧是广州人消暑的好去处。如今,美利权冰室开在太平馆西餐厅的一楼,雪糕仍然保留着过去的老样式,几颗雪球堆在盘中,底下铺着红豆沙或几片水果。最特别的依然是炸雪糕,选择你喜欢的雪糕裹在酥炸的蛋糕皮里,一口下去先是外皮的焦香,然后便品尝到雪糕的清凉。虽然在不少年轻人眼中,这样的雪糕已经跟不上潮流,但是不少老广州仍然会前来点上一份这老式雪糕、冰饮来念念旧。

西餐

鲁迅有过留学经历,对各国美食也是来者不拒,西餐厅也是他爱去的地方。在他的日记中,便提到的国民饭店和太平馆。国民饭店的旧址在惠爱路,主要面向外国人、涉外白领以及富家子弟,当然现在也是已经消失。

而主打“豉油西餐”(即西式中国菜)的太平馆如今是依旧人丁兴旺,当年鲁迅品尝过的瑞士汁乳鸽和焗蟹盖仍然是太平馆的招牌菜式之一。

结语

转眼间,93年已经过去,鲁迅品尝过的广州美食、广府名店,或是被市场淘汰、或是被加以改良,或是被人遗忘......不过,他留下的关于与“食在广州”相遇的书写,清晰地还原了当时广州的城市风貌、城市品格,让“食在广州”的文化底蕴愈发深厚。

今天话题

如果可以,你最想哪家餐厅“复活”?

今天作者

龚智南

编辑&排版

彭柔琪

部分图片来源 综合网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wT0kXMBfGB4SiUwVy5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