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
杰瑞集团的高管鲍毓明,涉嫌强暴未成年养女长达三年。
事情几经发酵,终于在昨天被一股脑的报道了出来。
其中,很多网友都是因为澎湃新闻的曝光而得知这件事情。
可也是在昨天,受害人的姐姐在微博发声,控诉了澎湃新闻。
为什么?
因为澎湃媒体在报道之前,甚至没有得到过当事人的允许。
报道的最初版本里受害人的姓名、社交媒体账号通通被泄露,而嫌疑犯的照片甚至名字都被打码。
以至于当时事情的焦点马上被转移至“当事人母亲为了避灾而把孩子交给禽兽”,评论下清一色指向母亲的不合格,真正的凶手则无人问津。
都说媒体是“人民的喉舌”。
但当这一切掺杂了私欲和利益,媒体开始为了点击、热度和流量,装聋作哑断章取义。
那么,比起“媒体失声”,更可怕的也许是“媒体失格”——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再介绍整个故事之前,请记住一件事——
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
01、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正在举办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就在比赛期间,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奥林匹克世纪公园爆炸案”,111人受伤、2人死亡。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负责追查犯人的FBI(美国联邦调查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展开调查,首先将目标确定在一位现场保安身上。
这位保安名叫理查德·朱维尔。
也是发现装有炸弹背包的第一人。
活动时期,他在“奥林匹克世纪公园”工作,负责为警察和孕妇分发饮料以及处理一些零碎的杂务。
事发当晚,他在公园的长凳下发现了一个可疑的包裹,随即马上呼叫了负责现场安保的警察。
警察在理查德的坚持之下勉强打开了包裹,谁都没有想到,里面竟然真的藏着炸弹。
人群在短暂的安静之后发出尖叫四散而逃,理查德也在惊诧之后迅速反应过来。
他指挥民众迅速疏散,同时通知了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求他们马上撤离。
由于理查德的及时发现与坚持排查,这次爆炸事件的伤害被降到了最低。
理查德因此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全美国的英雄。
各大电视台和媒体纷纷邀请他接受采访,甚至有出版社愿意为他著书立传。
与此同时,FBI的调查也在持续进行着。
根据他们的过往经验,凶手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往往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来寻求满足。
比如保安故意制造意外,消防队员故意放火——
“你总会怀疑第一个发现炸弹的人,
正如你总会怀疑第一个发现尸体的人一样。”
所以调查人员首先对炸弹的第一发现人,也就是理查德展开例行排查,并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就在这时,理查德之前工作的学校校长,主动向警方致电“举报”。
在他的描述中,理查德傲慢自大、郁郁不得志,多年未婚、与寡居的母亲住在一起。
成为发现炸弹的英雄,就是“他在这里一直在寻求的那种关注”。
权威人士的“举报”,再加上理查德过往看上去“很有问题”的履历——
曾经做过警察,后来因为心理问题被开除;
在一家律所打杂,大量的空闲时间用来玩射击游戏;
在学校做保安,又因为“骚扰学生”“恶意别车”等指控再次被开除……
不得志的白人男性,前警官、军人,梦想成为英雄。
以上种种,都与FBI对凶手的犯罪特写吻合。
其实这时候如果FBI接着查证下去,就会发现——
所谓“骚扰学生”,只是想要制止学生在宿舍喝酒。
所谓“恶意别车”,只是想在高速公路上拦下酒驾的人。
最重要的是,放炸弹的人,曾经打过电话报警。
如果FBI的探员前去现场实地取证,就会发现理查德根本没有办法在放置炸弹后,马上跑到电话亭去报警。
换句话说,凶手不可能是他。
然而,就在FBI还没来得及开始进一步调查之前——
媒体出现了。
02、
爆炸案发生三天后,《亚特兰大宪法报》的一位女性记者通过性交易的手段得到了FBI的犯罪特写。
以及内部正在调查理查德的情报。
第二天一早,所谓的犯罪特写和警方的猜测就被当做了既定事实,堂而皇之的登上了报纸。
一篇轻飘飘的报道,就给一件全球瞩目的爆炸案轻易地下了结论——
“理查德就是凶手”
媒体想要挖掘独家新闻,这有错吗?
没有。
可任何一篇报道,是不是应该建立在反复求证,真实有效的基础上?
如今调查尚不明朗,警方尚未证实,理查德就已经被当做凶手暴露在日光之下。
而事态的发展,也从此开始变得不受控制起来。
理查德从备受推崇的美国英雄,变成了油腻肥胖的妈宝男,人人喊打的真凶。
房子外时刻守着无数位记者的闪光灯和摄像机。
相依为命的母子俩时刻小心翼翼,避免祸从口出。
无数次,理查德从噩梦中惊醒,身体状况迅速恶化。
由于舆论压力,FBI的调查也越走越偏。
如果理查德不是真凶,FBI可能就会因此成为全美的笑话。
就这样,调查工作从“找出谁是犯人”,变成了“证明理查德就是凶手”。
为此,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FBI提取了理查德的头发和指纹,在他的家中安装了监听器。
并且将调查方向从单人作案转向同伙作案。
甚至推断理查德的好哥们是他的同性伴侣兼犯罪搭档。
调查过程中,理查德用来狩猎的合法枪支和手榴弹,以及作为纪念的公园里的椅子碎片……
都被认为是犯罪的证据。
不仅如此,他们不惜妄图通过非法的调查手段将查理德·朱维尔定罪——
谎称还原案件经过,要求查理德签署文件。
谎称声音比对,要求理查德一遍又一遍录下属于杀人凶手的音频。
此时此刻,真相怎样早已经不再重要。
03、
我们现在应该想想,理查德究竟处在怎样的境遇了。
指控他的,是来自世上最大的两股势力——
“美国政府和媒体”。
FBI想方设法栽赃嫁祸。
媒体人信誓旦旦,声称自己所报道的是事实。
曾经的理查德无比羡慕和尊重警察这个职业,因为那是他心中最初的英雄梦想。
即使在律所打杂的日子里,都还深夜准备司法考试。
可后来,他却必须站出来,在好友兼律师的帮助下,为自己而主动反击。
他们先是跳过联邦调查局,高分通过了其他机构接受测谎程序。
紧接着,召开了记者发布会。
理查德的妈妈站在台上忍着眼泪努力维持平静,她从未想过自己的儿子会面临这么大的恶意——
来自无良媒体无孔不入的诽谤,来自围观人群的恶意和误解。
最后,他前往FBI大楼,面对联邦调查局接受警察咄咄逼人的审判——
为什么你距离炸弹如此之近,最终却毫发无伤?
是不是早已调整好炸弹爆炸的方向,好在最后可以充当英雄?
理查德反问对方——
如果好人没有好报,那以后谁还敢做善事?
你们每浪费一分钟在我身上,
就会失去抓捕真正凶手的一丝机会,
爆炸案很可能再次发生
这次之后不久,联邦调查局就因为证据不足,停止了对理查德的调查。
六年后,真正的凶手埃里克·鲁道夫被抓获。
可如果真正的犯人从来都没有落网呢?
即使停止了对理查德的调查,在真凶未曾捕获的六年时光里,又有多少人真正相信理查德的清白呢?
如果从一开始,媒体的报道是基于事实的,警方的调查方向是基于证据,查理德会永远是一位纯粹的英雄,而不用遭受那些本不应该的诽谤和侮辱。
不用在以后的岁月里,始终因为这件事而郁郁寡欢,44岁那年,死于与体重有关的健康问题。
可这只是是查理德·朱维尔的哀歌吗?
不。
这是整个时代的哀歌。
借用网友的一段话——
公权和媒体在今时今日就是个笑话,一个尽忠职守的警卫只做了三天的英雄就被踩在泥沼里被全国整整鞭笞了88天。
而这还不是结束,“我仍然认为你的当事人有罪”。
如果六年后没有抓到真正的爆炸犯,被舆论裹挟了那么久的群众里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那是一个英雄而不是嫌疑犯。
毕竟,操纵舆论的媒体和掌控大局的公权力,如果都不能肩负起应有的责任,都不能做到谨言慎行。
那么,普通人的公义又该如何伸张?
“新闻媒体膨胀的时代,我们都应该静一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