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背后的事儿,终于被我们自己拍出来了

2020-03-14     K社编辑部

不知道,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一方面在赞叹这个镜头,一方面又惊奇是怎么拍出来的。


比如,在《流浪地球》中的这一幕



别说,现在还真有这么一部纪录片来给我们讲解这一切。


而且,还是咱们中国人自己拍的——


《我在中国做电影》



时光网出品,一共五集,每集只有十多分钟。


可里面的内容却干货满满。


这也是国内首部聚焦中国电影幕后制作人的纪录片。


并且分别从摄影、美术、声音、特效、配音这五个工种中选取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用这些顶尖大能的故事来展现这份职业的魅力,也由此近一步来窥探出这项产业的发展。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这是一部对中国电影的真正理解之作,它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和发展的机遇。


01

做电影


我们经常说做电影,其实跟做其他事一样,要谦虚要低调。


可影片,一上来就给我们看到了一个“狂”人。


有多“狂”,你来看看——


大部分人还是分不清楚这个的,

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我们瞧不起摄像师,

而是说我们的工作跟他们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工作确实比他们更难一些。



这个“狂”人叫曹郁。


你们可能不知道,但在摄影圈内他可是大名鼎鼎。


像《南京,南京》中这个获得了金鸡奖摄影的黑白镜头应用


那些背后的事儿,终于被我们自己拍出来了


以及《末代皇帝》中这个获得了金像奖作品的故宫光线色调


那些背后的事儿,终于被我们自己拍出来了


都出自他手。


不过荣誉归荣誉,真正让他“狂”的有底气的还是他对作品的虔诚。


比如,《妖猫传》中的一个“百媚生”的镜头。


我们都知道《妖猫传》是个神话故事,本身的事件就不真实,所以你就不能用自然的光效去拍。


那怎么才能拍出这种虚拟的场景?


他们想到了把蜡烛放在脸的侧边和底下,让光源更加集中化。



但是发觉这样的效果不够,就又用了LED灯带。


这样的话,就能让演员整个皮肤的所有反射角都有一种LED的光泽。



也确实出效果了。


但距离曹郁心中的那个完美还有距离。


于是他又增加了一种 Dedolight(特图利)的灯光。


这种灯光可以打出特别小的光,如果把它打在眼睛这块,就能突出眼神上的细微变化。


可用了之后,又有新的问题。


眼神在变化,那光也得变化啊!


因此他们想办法把光接在了电子调光台上。


这样就可以灵活的控制这束光源。


经过如此复杂的程序,才算真正完成了“百媚生”的这个镜头。



一个镜头,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部电影呢?


所以,你现在回过头再来看他之前说的话,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而曹导的“狂”似乎也透出了影视圈里极为稀有的“真”。


02

在中国


前段时间,隔壁韩国凭着《寄生虫》在奥斯卡的颁奖仪式上,打出一片天。


一时间,各大网站,报纸都称它为“亚洲之光”。


可对我们来说,要怎么才能拍出一部既具东方韵味,又被世界所认可的作品呢?


这是丁燕来一直所思考的问题。


丁燕来,橙视觉的联合创始人,《流浪地球》的视效总监。



视效顾名思义就是视觉特效。


作为一个行业资深的视效师,他缓缓道出了在中国拍一部好电影的难——


主要原因,是我们不够重视。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对于特效 ,都觉得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


只是用来修修威亚,擦擦穿帮。



因为长时间的不重视,所以在拍科幻片需要大量应用的时候自然也就拍不好。


因此,中国特效常背负这样的骂名,“五毛钱特效”。


印象一旦在人们脑海中停留,即便有了发展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


其次,烧钱。


想要拍出好的特效,你先需要有一个很大的场地,缴昂贵的房租。


然后,要培养人,一个完整的特效团队得有一两百人,每个月光付工资就是一笔大的开销。


最后,还要买正版的特效软件,每个月几万的电费。


所以如果你没有足够资金的保障,很难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下来。



而且,我国在高端的技术领域,与世界也有一定的差距。


像“灭霸”这个角色,就绝对是没办法做出来的。



但其实《寄生虫》,也是韩国工业电影发展成熟的一个产物,它的成功是无数类型片的积累和试验。


量才能带来质的变化。


当中国能拍出五十部《流浪地球》时,那属于中国电影的春天可能也就来了。


03

我在中国做电影


终于把这部纪录片的名字说全了。


尽管纪录片中说的都是些行业中的“大人物”,但“我”指的却是那些现在还默默无闻的电影工作者和准备去当电影工作者的人



所谓的“大人物”不过是在坚持初心的这条道路上,一直坚定不移的走着。


他们可能也曾抱怨过,但始终未曾放弃。


电影声音制作者赵楠曾这样说——


我觉得录音不受重视,

就是它不能很直观的让人觉得票房是你贡献的。



录音,的确是一个很容易让人陷入自我怀疑的一份工作。


因为它的工作环境比较封闭,有时候在录音棚一坐就是一整天,全天都不跟人交流。


而且,听觉也没有视觉那么直观。


可能有些细微的设计处,你都不一定会察觉的出来。


但因此就马马虎虎,蒙混过关吗?


肯定不行,


拍《影》这部作品时,光是一场雨的声音,赵楠和她的团队就准备了五十多种。



不仅把市面上能买的全买了,后来觉得都不行,又专门找下雨天拎设备自己去录。


如果不是出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怎会做到如此的精雕细琢?


而一部电影能完整的出现在你我的面前,背后是多少工作者的良苦用心。


因为疫情,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还看不到新的作品,


但总会有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那么一天。


在那天,你们走进电影院的时候;


在沉浸完那段光影视听的盛宴后;


在影院的背景灯缓缓打亮的刹那;


在你准备起身离开的那一刻;


希望你们能在多停留一会,看看那荧幕上一闪而过的名单。


不奢求能记住什么,但你们那一刻的停留,或许就是给那些无数日以继夜工作的幕后制作人最好的安慰。


【头条号签约作者】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NtD23ABjYh_GJGVMZ3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