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该看懂这部电影了

2019-10-18   影视地平线

就像我以前看过的《桃姐》一样,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永远都能用最舒缓的叙事手法,表达出最强有力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的产生,并不是来源于电影人物颇具悲剧色彩的人生演绎,而是因为那最熟悉的生活再现。所以,人到中年的时候,当在再一次回味那部被忽略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电影时,忽然就开始懂了,不知道这种懂了,是应该喜悦?还是应该哀伤?

整部电影中的搞笑成分固然是存在的,可是,当剥离搞笑的生活情节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部带着悲剧色彩的电影。将有价值的东西撕碎,却用利用碎片,重新架构起新的理解,我想,许鞍华不仅仅传递的是一种悲观,同样还有乐观的存在。

当初编剧李樯在创作剧本时,内容从头到尾的灰冷,让呈现出的生活中,充满着某种身不由己直至绝望到底的现实惨状,而在许鞍华的力争之下,才有了现在笑中带泪的生活喜剧色彩。

大概,导演许鞍华总是习惯性的站在女性的角度,以一种怜惜的态度,温柔的看待着这个世界。只是,这部电影中始终透露着的无奈氛围,还是让人在不自觉的在回顾自己生活的时候,充满着感慨。

我极少去重复观看建立在真实生活中,充满着烟火气息的现实主义电影,并不是说它们不够优秀,而是电影中的每个对白,每个场景,甚至是每个人物的出场,都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熟悉感,常常会给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就像是在照镜子一样,看电影,也在看自己。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电影,年少时,可能会觉得电影中的生活有些虚假,当真正经历过生活磨炼之后,就会猛然发现,原来,这才是生活。曾经咬牙切齿痛恨的平淡,最终却成为了回归之后的妥协,曾经和现在,时间成了那道墙,隔着过往与当下。

三种色调,三种生活状态

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叶如棠来说,退休之后的上海生活,也许,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美好。孤单一人的生活在上海,似乎已经与自己曾经的亲情彻底疏远,以至于在电影最开始的时候,我还一厢情愿的沉浸在叶如棠虚构的家庭背景中,为她中年孤独而感到哀伤,这可能是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的看法。

导演许鞍华是最懂女人的,所以,她的镜头在电影最开始的时候,尽可能的回避着对于叶如棠感情线条的直接展示,只专注于这个独身中年女人的生活细节,因为,最细腻的情感表达,往往就隐藏在最平淡的生活细节中。我可以把整部电影,用是三种色调来进行分割,三种色调代表三种情感需求,同时也代表着三个时期的生活状态。

在电影一开始,因为外甥进入到了叶如棠的生活中,给原本沉闷的生活增添了年轻的活力。导演在这里采用了比较明亮的色调,侧面强调着叶如棠对于生活尚存的活力与激情,而利用外甥的眼睛,也在悄悄打量着这个中年女人最为敏感的情感依托。

此时,在这个地方,导演最主要突出的是比较隐晦的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邻居水太太并非真正意义上是叶如棠的朋友,她们只是两个孤独的邻居,因为彼此的需要,而自然的成为了谈话的伙伴。这种谈话,存在着嫉妒,也存在着炫耀,当然,全然没有恶意,纯粹是一种生活孤寂时的调味品。

此刻,许鞍华重点放在了活力这个词语上,小孩象征着希望,也象征着活力,人到中年的叶如棠此时展现的便是活力,也是沉浸在自我虚构的理想状态无法自拔。

作为观众,一开始也把全部的关注点,放在了叶如棠和外甥的冲突上面,而忽略掉了叶如棠真实的生存状态,也许,这是许鞍华在展现无奈现实时,利用孩子,给了叶如棠理想生活的最后一点回光返照。

当作为骗子的潘知常,进入到了叶如棠的生活时,此时的色调显得要浓烈些,因为,叶如棠的情感需求,已经慢慢地从友情开始转变为爱情。

人到中年,爱情已然不是那种你情我浓,而是一种相守陪伴。作为孤独几十年的叶如棠,最需要的,便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正好,潘知常出现了。许鞍华利用潘知常,给叶如棠编造了爱情童话,同时,也利用潘知常,打碎了叶如棠的爱情幻想。

从理想到回归现实,叶如棠并不是不知道虚假,而是不想承认虚假,但最终,在财色两空的骗局中,总算看清了生活的真实面目。或许,一直仰望星空的头也会慢慢低下来,看一看脚下的路,潘知常的出现,让叶如棠在失去爱情的同时,也间接的失去了友情。

中年人,得到这两样东西很不容易,失去后再想得到就更难了。没有了年少时的激情,没有了壮年时的拼搏,剩下的就是对于生活的苟且,还有偶尔残存的幻想,只是,叶如棠的幻想,在各种骗局中被慢慢抽离。从一个骗局到另一个骗局,在相互欺骗中,叶如棠明白了生活,也看透了人性,折腾不起,索性就彻底妥协,尝试着回归亲情。

我想,导演许鞍华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是夹杂着私人感情的,毕竟,同样是作为女人,是最懂女人的。而那种对于生活的万般无奈,并不会因为刻意增加的喜剧效果而彻底变样,生活就是生活,只是,许鞍华镜头下的生活,多了几分柔情,也多了几分细腻。

当电影迎来最后一个色调,也就是灰冷为主打色的时候,亲情居然也变得如此脆弱。这一次,叶如棠彻底打破幻想回归现实,最初逃离的东北,却成为了最后的归宿,有情调的生活最后成为了麻木的粗糙。

从一个人的孤独跌入了一群人的孤独,中年人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再也折腾不起,这就是中年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虽然,导演安排了叶如棠家庭的回归,可是,从我的角度来看,还不如她一个在上海的生活要好一些,至少,可以有一些理想的存在,有一份执拗的坚守。

虽不尽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尤其是里面关于闰土的描述,和叶如棠极为相似,我指的,并非是年龄上的相似,而是指对待生活态度转变上的相似。

在鲁迅《故乡》文章中,对于少年时期的闰土是这样描述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一种突破现实的理想化生活状态,和在上海的叶如棠初期生活状态有几分相像,虽然叶如棠退休,但是,依旧对于生活充满着活力,如火车站接孩子时的吼声,对于不文明现象的斥责,养着十二只鸟来点缀生活,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这可能是电影中仅有的对于叶如棠正面态度的刻画,利用生活细节的完善,塑造着一种中年女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其实,也是为之后态度的变化埋下了情绪上的铺垫。之前我说了,女人最了解女人,许鞍华深知中年女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正好利用这种对于青春活力的渴求,撕开沉浸的自我幻想,然后,给了你真实生活的模样。

电影中出现过两次圆月的场景,这是属于一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此时,情感的表达,就不仅仅是局限在叶如棠一个人身上,这种在生活中挣扎的孤独与无助,扩散到电影外每个人的身上。到此时我才明白,原来,叶如棠只是我们的一个缩影,无关乎年龄,都成为了孤独的个体。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叶如棠的生活,并不全是悲剧的集中,因为,至少在年轻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过一把,虽然有些绝情,但是,通过电影后面对于她当初生活场景的描述,我想,导演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叶如棠应该从来没有后悔过离开东北,去上海闯荡。

中年人的生活千疮百孔,疲于奔波,应付情感的空虚,却时刻又在回忆着年少的轻狂,倘若年少不曾轻狂,又何来中年的甘于平淡。生活本就这样,就像整部电影描述的叶如棠的三种生活状态,活力和热情,最后回归妥协,每个人都是如此,逃脱不掉,既然这样,那就求个无愧于心也好。

我想,许鞍华拍这部电影,可能有过和鲁迅一样的困惑,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鲁迅没有给出答案,许鞍华同样没有给出答案,他们只是呈现,呈现一种我们大多数人经历过的,或是正在经历的生活状态,然后,留下思考的空间给大家。生活就在那里,我们也在生活中,虽不尽如意,但努力做到无愧于心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