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那么多的贾平凹文学馆吗?

2019-09-10     贞观



1

从西北大学官网的一则通知说起

近日,西北大学要建贾平凹文学馆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官网的通告显示,西北大学将在太白校区建设“贾平凹文学馆”,并且已经成立了筹建小组,专门委托西大博物馆负责面向全社会征集有关贾平凹的各类展览资料和实物。作为西北大学太白校区正在规划实施的“文化西大—中国文化名片工程”博物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在2019年底前建成的贾平凹文学馆,未来的目标是成为“全国贾平凹文学研究中心”。

西大为什么要为贾平凹建馆?这里有必要先来捋一捋贾平凹和西北大学的渊源。

47年前的1972年,正值文革后期,21岁的陕西商洛丹凤青年贾平凹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进入了西北大学中文系,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根木棍放在大学里,三年都成精了”,木棍虽然没有成精,但是后来贾平凹却以几千万字上百种著作成就了“鬼才”的文坛传奇。此后数十年,贾平凹始终和西北大学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 | 新华网

2001年贾平凹接受邀请返回阔别近30年的西北大学教书,并亲自担任研究生导师。

十几年后的2015年,“贾平凹研究中心”在西北大学挂牌成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亲自为中心题写匾额。

2018年10月西北大学116周年校庆之际,贾平凹获得杰出校友“玉兰奖”,这个奖项每年从20多万名毕业校友中选择一到两人,至今也只颁出三届共五人获得过,含金量之高,连贾平凹在致辞中都激动地说:“我的母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校。”



贾平凹在西大116年校庆典礼上的致辞手稿。

“最伟大的母校”要为自己培养出来的杰出校友修建一座文学馆,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在此之前已经有五座以“贾平凹”命名的文学馆在各地拔地而起了。

2

各地的“贾馆”的来龙去脉

第一座“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早在2005年就开始修建了,位于贾平凹的老家商洛市丹凤县棣花古镇的贾平凹故居里面。贾平凹成名之后,当地为了揪住名人效应发展旅游经济,硬是咬牙一口气投资了7000多万元巨资重修了贾平凹故居景区。对于一个当时年旅游收入只有980多万元、财政收入也只有3000多万元的国家级贫困县来说,丹凤县的这一举动曾在坊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丹凤县棣花古镇平凹文学艺术馆。图 :商洛市官网

除了景区建设资金是当年丹凤县整个县城一年财政收入的一倍多之外,争议的焦点还在于给在世的名人建造“故居”能否说得顺并且行得通。一般来说,大人物在去世之后,他们生前住过的房子都是可以称之为故居,咖位不够或者影响力不大,一般是不会也不敢妄称故居的。当然,也有把还在世的名人住过的房子叫做“故居”,能享受如此待遇的名人凤毛麟角,贾平凹可以算一个,莫言也算一个。

既是名人故居,自然少不了对故居主人生平事迹的介绍。贾平凹是一位作家,因此故居里还配套建有一座“贾平凹文学艺术馆”,由三个独立的小馆组成,分别是文学馆、书画馆和音像馆,展出了大量实物、手稿、字画、文学图书、音像制品等,完整展示了贾平凹在文学和艺术上多方面的成就。

尽管故居饱受争议,但是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还是作为故居的核心,成为各地游客参观棣花古镇必须打卡的景点之一。

一年之后,也就是2006年9月份,第二座“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落成,这也是西安地区的第一座“贾馆”。这座造型独特的文学馆位于西建大老校区,瓦灰色二层独栋小楼配以钢筋和大块钢化玻璃,不规整的立体形状使其成为一座创意独特、具有现代风格的校园地标建筑。它的设计者是时任西建大建筑学院院长,也是大唐西市博物馆设计者的刘克成教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贾平凹文学艺术馆。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贾平凹馆为什么会建在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这还要从2003年说起。当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组建了一个人文学院,一纸聘书就把贾平凹拉到了院长的位子上。除了聘任贾平凹担任院长和教授,西建大专门成立了“平凹创作室”,并且拿出50万元设立了“贾平凹文学基金”。

从教授、院长、创作室、文学基金再到后来的文学艺术馆,贾平凹和西建大的合作不断深入,渐入佳境。对于贾平凹的“绑定”,当年西建大似乎并不十分放心,在聘任协议上特别强调:贾平凹将不再受聘于国内外其他高校、研究机构担任实职。

此后数年,确实没有看到贾平凹被“挖走”的消息。但是仅仅四年之后第三座贾平凹馆还是在风景秀丽的曲江池畔开门迎客。

这座“曲江贾平凹馆”位于曲江新区大唐芙蓉园南门东侧的一个角落,这里曾经是贾平凹的“曲池书房”。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贾平凹位于市区某处高层单元楼中的“上书房”里有很多藏品破碎,无处安置,就挪到了地板上,由于贾平凹担心“藏品负重越来越大,怕把楼板给压坏了”,所以想另觅新址。在和曲江新区接触后,终于在大唐芙蓉园找到了一个新的工作室,命名为“曲池书房”。

这个书房大概在2010年左右又建了院墙,修了门楼,变成了小四合院,独门独户,古香古色,就是现在的贾平凹馆。展馆面积也不大,只有5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一楼外厅是贾平凹文学艺术展示厅,内厅和二楼为贾平凹的创作室。



曲江贾平凹馆。图 | 曲江贾平凹馆官方微信

不同于以展览为主的西建大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曲江的贾馆既有展藏品也兼具创作室和书房,虽然面积不如前者,但是功能上毕竟更进了一步。

到了2013年9月,又有一座“贾平凹文学馆”建成,但是这座展馆并不在陕西,而是位于千里之外的贵州省铜仁市。

作为第四座、也是陕西之外唯一的贾平凹文学馆,这座展馆由铜仁市人民政府立项,贵州南长城企业集团投资1000万元建设,以明清仿古混砖结构为主,占地540平方米,展览面积8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展示了贾平凹的成就以及与铜仁的历史渊源。



游客在铜仁贾平凹文学馆内参观。图 | 贵阳晚报

贾平凹和铜仁的结缘,现在看来都有点“不可思议”的感觉。

2010年铜仁市新修了一个三江公园,为了在开园的时候帮助宣传,决定邀请一些文化名人撰文以扩大影响力,由于“铜仁地处西南,贾平凹是西北人,都在中国的西部”,当地宣传部部长宋喜成一行来到西安拜访贾平凹,亲自奉上铜仁资料,请贾平凹写一篇文章。从未去过铜仁的贾平凹几经推脱,但最终还是接受邀请,在自己的书房里创作了《说铜仁》一文。几个月后,这篇500多字的短文被刻在了三江公园的文化墙上。

初次邀请大功告成之后,2011年5月贾平凹接受铜仁市邀请,第一次远赴铜仁观看该市举行的中华龙舟赛,并接受了铜仁市市长亲授的“荣誉市民”证书。直到2012年,铜仁市贾平凹文学馆的开建,进一步把贾平凹“留在”了铜仁。

当全国各地还在热议铜仁该不该建贾平凹文学馆时,2014年,一座占地面积更大、功能更加现代化的“贾平凹文化艺术馆”在临潼区建成开放,这也是已经建成开放的第五座“贾馆”。

这个展馆由曲江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创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屈培青设计,占地面积6666.7平方米,设计鲜明、简洁、大气,硬朗的建筑外墙采用黄土色调,条纹砂砾状的墙面呈现出古朴厚重的气质,建筑风格也是充分融合了封闭式关中民居单坡屋顶的特点和贾平凹文学艺术创作的精髓。



临潼贾平凹馆。

为了和前四座区分开,这座贾馆的命名也是颇费心思,并没有使用“文学”二字,而是突出了“旅游”和“文化艺术”,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艺术为一体的综合交流互动平台”。

3

有必要修建六座“贾馆”吗

以上五座文学馆已经建成,再加上前面提到的西北大学正在筹建的贾平凹文学馆,到2019年底,届时将有六座贾平凹馆矗立在两省三市。

这六座文学馆从立项设计到建成开放,大都是由政府掏钱,而且作为非营利性的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意味着没有任何的门票收入,后期场馆运营所需要的各项花费大部分还是依赖于财政补贴。



贾平凹故居。图 | 搜狐博客博主@陈安

各地重复为贾平凹建馆,未必是贾平凹本人的意愿,但确实能看出是各地推介文化名人、打造文化品牌进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名人是一个地方宝贵的财富,为其建馆,以此提升本地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但其前提是,这位文化名人必须在某一领域具有至尊地位,具有毫无争议的权威性。

贾平凹可以称得上是文化名人,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一定的造诣,是陕西文坛的一面“旗帜”和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这一点应该没有多大争议。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理念的差异所造成的文学创作的地域性,这面“旗帜”在全国文坛甚至世界文坛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贾平凹的地位和影响力还没有达到各地都争前恐后为其建造六座文学馆的高度。

另外,贾馆的重复性建设在藏品和展览内容上也很难做出特色。各个文学馆都以实物、手稿、字画、文学图书、音像制品等作为展馆最核心的内容,没有明显差异化的展览设计很容易使游客产生“逛一个馆等于逛了六个馆”的感觉。贾平凹的藏品和实物资料再多,估计也很难同时支撑起六个文学馆,最重要的真品实物很可能只有一件,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六个地方,以图片和复制品的形式代替真品放在展馆里估计很难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两所大学、一个故乡、一个新区、一个行政区,甚至千里之外一个地级市,都在为一个作家重复建馆,显然跑偏了题,没有必要也没有这个需要。

4

对贾平凹的“过度消费”应该适可而止

除了以上六座贾馆,这些年还陆续成立了好几个关于贾平凹的研究机构。

2014年商洛学院成立了“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的前身是1991年成立的“贾平凹研究小组”,2004年研究小组更名为“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据悉这是全国最早专门研究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学术组织。



2011年初,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由陕西省文化厅主管,官方的介绍是这是“国内唯一研究贾平凹文化艺术成就的专业学术机构”。

2015年11月西北大学又成立了一家名为“贾平凹研究中心”的机构,目的是“汇聚整合陕西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批评资源,集中精力对贾平凹的散文、小说、书法、绘画等多方面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研究”。

三个研究中心,六座文学馆,放眼全国还在世的作家,估计只有贾平凹能享受这个待遇。除此之外,一系列关于贾平凹的研讨会和论坛、常年围绕在贾平凹周围的一大群研究人员和评论家等“利益共同体”对于贾平凹的吹捧、逐年水涨船高甚至频频爆出天价的贾平凹字画等等,对于贾平凹的过度消费,目前还看不到任何收敛的迹象。

贾平凹是一名作家,作家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写出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文坛需要贾平凹,但是我们对他的“过度消费”是不是应该适可而止呢?

作者:东耶克

西安人

版式设计:霹雳


请关注贞观新浪微博:@贞观club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p5WIG0BJleJMoPMmw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