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因为疫情,朋友待在家里的时间,比以前多多了,也比平时累多了。她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一放假,4岁的小明就粘着她,什么时候都要跟在妈妈身边,就连上厕所,小明都要打开门。
看到妈妈才安心,朋友上个厕所,他都能在外面痛哭流涕,更不要说有事的时候,要离开家了,而且小明不仅黏人,还偏偏只黏妈妈。
1.3岁以下的孩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幼儿的最初的焦虑莫过于他感到将会失去他所爱的人。”
对孩子来说,你们之间的每一次分开,都是“生别离”,都令他失去你。所以妈妈们可以发现,孩子需要在你的陪伴下才能安稳地睡着,你到哪里去,孩子也会跟着你到哪里去。
美国精神学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也解释道: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
之前,朋友的孩子经常地长湿疹,朋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如此频繁地生病。她来问我,我告诉她,这是源于孩子的情绪变化。因为我这个朋友工作很忙,时常要到外地出差,而且还需要在外面待长达一周左右的时间。
黏人是他们安全感的来源,对于孩子来说,和妈妈的每一次分离都是十分痛苦的体验,也无法接受妈妈长时间不在身边,因而产生恐慌情绪,没有安全感,才不断地生病。
2.3岁以上的孩子
这个时间段的孩子,分离焦虑、社交能力有限等,是诱发孩子的黏人行为。
比如,有些社交能力较薄弱的孩子,出去玩很容易感到紧张和胆怯,对陌生人产生抗拒和提防,把妈妈看成是自己的庇护所,遇到小朋友们,也要拉着妈妈才敢和他们一起玩。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从出生起,孩子与父母就存在一种亲密的联结,等妈妈的产假结束,孩子就需要面临一天中较长时间与妈妈分别的情况,有些孩子在与妈妈分离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不适和情绪波动,比如有些去幼儿园的孩子,就不停地生病,这正是强烈的分离焦虑导致的。
有一个朋友,因为工作很忙,所以一直把孩子放在老家的奶奶身边去照顾,直到孩子三岁,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可是孩子到了自己的父母身边,并不开心,一直要找奶奶,晚上也偷偷地哭。
朋友感到很心痛,为什么自己生的孩子,一点也不亲近自己呢?
孩子6岁前,特别是3岁前,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阶段。
孩子最需要你的时候,你都没有陪伴在他身边,你没有承担起妈妈的责任,孩子怎么可能去依恋你呢?
很多从小与父母分开的孩子,会与父母之间产生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缺少一份恰如其分的亲密。
法国心理学家瓦隆指出,孩子黏人其实是对主要照顾者的依恋,孩子的依恋情节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必需的。
在婴幼儿时期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孩子,容易胆怯,缺乏自信心,在成年后也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如果在这几年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安全感,没有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可能孩子需要穷极一生去寻找这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那么,面对孩子黏人的情况,我们要怎么做才好呢?
1.接纳和理解孩子,做好情绪安抚
美国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塞尔玛·弗雷伯格认为:从生命发展的意义上说,“黏人”是每个正常孩子都不可避免会出现的状态。
孩子黏人,很多家长往往第一反应都是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娇气?怎么这么脆弱?怎么都学不会独立?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听之任之,不闻不问,耐心差点的家长,就更是一味压制了。
上了一天班才回家,孩子非闹着你和他一起玩;忙着去做饭,孩子吵着陪他一起看电视;带孩子出去玩,明明可以自己走,非得让你抱。
之前在游乐园的时候,看到过这样一个景象。一位妈妈在责骂自己的孩子:“别的小朋友都很勇敢,能够自己去玩,你怎么这么娇气,非得让妈妈陪着!”孩子有些伤心,但还是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不放开。
黏人不代表孩子不勇敢,也不代表孩子不够独立,他只是还没有准备好自己一个人面对世界。比起责骂、指责和批判,接纳和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让孩子慢慢度过这个时期。
2.加深孩子与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情
两岁多的小明,虽然是个男孩子,但是特别地黏妈妈。一会儿要求妈妈一起和他们扮演“喜羊羊与灰太狼”,一会儿要求自己给他讲睡前故事,一会儿又要求自己和他搭积木。
但是孩子总找妈妈,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爸爸也加入了陪伴孩子玩耍的过程当中,从开始的三个人一起玩耍,到渐渐的,爸爸能“独当一面”,自己带着娃玩了。
到姐姐放假的时候,加入了照顾弟弟的队伍中,陪着弟弟一起玩耍,一起画画。
这样,当妈妈要离开,因为有了第二顺位的照顾人,孩子也不再表现得难舍难分、哭天抢地的了。
3.提前沟通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说过:“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反复上演的。”
之前因为怕小明哭闹,所以妈妈每次在离开之前,总是和孩子进行“警察与小偷”的角色扮演,不是自己趁着孩子不注意偷偷跑走,就是骗孩子说自己很快回来了。结果,当他发现妈妈突然不见或者长时间不回来,就是一阵鸡飞狗跳的吵闹。
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提升,现在妈妈要去上班前,总是会和他解释,爸爸妈妈要去上班,家里还有姐姐和他一起玩,而且爸爸妈妈一下班就会马上回家。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对分别也就没那么焦虑了,而且也发现,爸爸妈妈确实每次都准时回来,尽管不情愿,也就安心地等待父母下班。
孩子黏人的现象很正常也很常见,但是这个阶段其实很短暂,也就是在孩子年级尚小时,等孩子长大了,会渐渐不再黏人了,也离我们越来越远,到时候那种失落感就会提醒你:当初应该珍惜孩子黏着自己的时光。
如果家里的小宝贝还黏人,一定要多抱抱他,多陪陪他。因为,孩子黏你,就是他爱你的最好证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