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合理的设置期望|有时候,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庸”

2019-07-25     教育孩子这件事儿啊

对孩子合理的设置期望|有时候,你要接受孩子的“平庸”

据了解绝大部分的中国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但期望处理不当的话,父母容易忽视小孩的细小成就,甚至扭曲孩子对目标设定和成就的认知感知,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平庸,必须鼓在你眼里看来孩子细小的成就。(如果觉得文章有用的话,还请点击关注哦,我会每天更新教育类文章给大家的)

哪些家长更不容易接受孩子平庸?

心理学家Maccoby和Martin依据情感态度和控制度这两个维度,将父母的抚育方式分成了四个类型:

1. 权威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会做出热情反应,积极与孩子沟通,尊重他们的需求。同时也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和控制,且奖惩分明,以此树立权威。

2. 专断型:这类父母会对孩子抱有高控制和高期待,更易将孩子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希望他们严格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对于孩子的行为与需求往往持冷漠或忽视态度,更倾向于对孩子进行责罚。

3. 放纵型:他们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孩子抱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对孩子过于纵容溺爱,缺乏有效引导与惩罚,甚至会有选择地忽视孩子的错误。

4. 忽视型:这类父母与孩子很少互动,他们似乎对为人父母兴趣寥寥,不会责罚孩子,但也不会给予小孩关注和情绪反馈。当需要参与到与小孩的互动中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得冷漠或不耐烦,也不愿参与到小孩的成长规划中。,

权威型和专断型的父母通常都会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待。不同之处在于,权威型的父母更倾向于把孩子视为独立个体,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和选择;而专断型父母对亲子间的边界感知较为模糊,更容易直接操纵或以爱之名去操纵孩子对未来的选择。

谈论期望时,家长容易陷入哪些误区?

需要声明的是,期望本身并没有错。合理的期望能帮助孩子培养自我驱动力。而且宏观来看,社会中评价个体能力高低的标准往往还是其取得的结果,而非其做过的努力。但如果期望管理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在设置期望时父母容易陷入以下三个误区:

1. 将个人期望强行加给孩子

这类父母往往存在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的倾向,把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重心,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他们与孩子之间常常缺乏平等、深入的交流,常常抱着“我是过来人”“你懂什么”的心态,先入为主地觉得孩子的决策判断能力不如自己。在孩子的人生大事上,他们想的不是锻炼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与决策力,而是包办代替,为他们做决定。本质上看,这样做是没有把孩子看做一个可以成长、值得尊重的独立个体。

2. 将期望与孩子能力挂钩

在为孩子设定期望时,有时候父母会采取一些自以为的鼓励措施,如告诉孩子“你这么聪明,这次考试你一定能拿90+”或“你悟性这么高,这首曲子你三天之内一定能弹出来”。这种话术看上去委婉,不是命令式语气,但暗中将期望的结果与孩子的能力挂钩。

然而问题就在于孩子,尤其是小时候,很难管理掌控自己的能力,也很难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自己的能力。孩子若是被灌输了这样的想法,当没能实现父母的期望时,往往会将失败简单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忽视导致这一结果的外部因素,从而引发自责、畏难等情绪。

3. 过度期望结果而忽视过程

实际上,设定期望这个行为本身就在暗示孩子“结果很重要”。所以不论孩子最后有没有达到这个期望,都需要给他们更为具体综合的反馈。有时候父母会只盯着结果看,忘记去评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本身,以及走的每一步合理与否。这样就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

如何合理设置对孩子的期望?

1. 调整亲子边界

高控制型父母要改变自己对亲子关系的理解,认识到亲子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也是两个独立个体间的互动。因此抚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向孩子索取回馈,而是让他们作为独立个体具备获得幸福的能力。

平时在与孩子相处时多观察他们对什么感兴趣,鼓励他们与自己交流想法。即便想法比较单薄也不要急着否定或挑刺,而是要夸奖其中的合理之处。同时不要把自我价值实现与孩子的价值实现捆绑在一起,认识到孩子的成就是对他们付出的正向反馈,而不只是自己对外的谈资。

2. 协助孩子自主设定合理目标

合理的期望管理并不是说不要设定目标,而是不要把目标凌驾于孩子的需求与感受之上。父母需要做的是把设定目标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自己退一步去扮演辅助、指导的角色。比如说当孩子想要在一个暑假里读十本书时,父母可以与孩子探讨这个目标可不可行、如何拆分执行这个目标。

可以与孩子一起,依据孩子的阅读速度和书的页数与理解难度,估算出每本书的阅读时间,再看如何将时间分配到某一天。父母应该做的是教给孩子这些思维方式、经验技巧,而不是直接替他们做决策定目标,毕竟授之以渔更利于他们的长期发展。

3. 多纵向比较,关注孩子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停止使用“你看看别人家的xx……”这样的句式。每个个体都存在差异,每个孩子擅长的方向也不一样,所以不要做这些无谓的比较。比起做横向比较,父母更应该做的是陪孩子一起发掘、发展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情绪变化。

总之,父母要意识到孩子不是自己的所有物,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诉求。基于此,相信他们可以制定好目标,帮助他们调整目标、实现目标,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相比于期望他们不平庸,这可能是对他们更好的期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c6aLWwB8g2yegNDxA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