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教你如何实践
我对这句的理解就是跟大家几乎是一样的,变成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们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在教育学的领域内始终闪烁着自己特有的价值,漫漫历史长河,“看见孩子”才是爱的真谛,“成为孩子”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锦囊。(觉得文章对大家有用的话还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哦,我会每天更新教育类文章给大家的,还有各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哦~)
很多家长教养过程中会用大人的视角看孩子的不足之处,会让我们对生活中孩子的积极存在视而不见,或者下意识的忽略。我们总是主动搜索并验证生活的困顿与糟糕,以及孩子的弱点与不足。认知失调,导致我们在积极的客观世界里感觉不到温暖与舒适,这种感觉也会如数投射给孩子。
所谓先变成小孩子再教育小孩子,我的理解是要学会和孩子“共情式沟通”。 共情式沟通,是一种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交流时能够深入对方内心,去洞察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并把自己体验的感受传授给对方,并取得反馈。简而言之就是感受他人的感受并传达给对方。这样对方会感觉到被理解,被接纳。专注点要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自我身上,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
比如孩子考试分数低,就全盘否定孩子当下为学习 的付出,也许其它地方会有小进步呢,换位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过同样的失败体验,但是被人全盘否定是不是会觉得很难接受?
人只有觉得自己是好的,是有优点的情况下,才会努力变得更好。因此与孩子共情的方式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主动倾听,接纳孩子的感受,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体验他的感受,并表达给孩子,同时我们也可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思考孩子的问题,不要急于用否定,建议,拒绝,提问,同情,逻辑分钟去否定孩子的感受
3.放下道理,权威,评判,把自己摆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与孩子观点不一致时,不批评,不抱怨,不说教。
4.不确定孩子想法时,直接提问,问孩子与自己的想法是否存在偏差
5.静静地陪伴也是种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