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认真一点不好吗?大鹏这部《大赢家》给出了完美答案

2020-03-22     独狼映画

做人认真一点不好吗?这是大鹏在《大赢家》里提出的问题。

一部电影,两个角色,大鹏演了一出戏中戏。

身为普通的银行职员,他按部就班,始终坚守原则和底线。

不符合放贷条件的贷款绝不会通过,哪怕最后会影响银行同事的奖金。

严谨严谨,果然人如其名,对工作一丝不苟,认认真真。

但是影片中的严谨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

首先是行长的批评,指责他不懂变通,只知道程序,不考虑结果。

行长甚至放话,结果远远比程序重要,只要结果是好的,弄虚作假也是可以的。

伴随行长的否定,是职场同事们对其的集体忽视和孤立。

因为认真的言行如一,不知不觉间,他得罪了很多人,却始终不觉得有错。

憨憨的、傻傻的、呆呆的,这是身边人对其的深刻印象。

回到家中,父母也不觉得这样的儿子令人骄傲,以沉默相对,而不是温情脉脉。

职场和家庭,都没有给予严谨足够的理解和包容,这个角色也很无奈。

大鹏的第一个角色太真实了,真实到没有亮点,我们身边也不乏严谨的普通人。

但如果将普通的老实人放在一个极端的情境当中呢?

这就引出了大鹏的第二个角色:劫匪,而且是抢银行的劫匪。

抢银行的桥段,我们在香港警匪片里见多了,好莱坞大片中也有不少。

但《大赢家》显然不是动作片,也不是警匪片,司空见惯的桥段能玩出什么花样?

让一个认死理且认真办事的老实人,去抢银行吧。

同时还加一层戏剧冲突,不是简单粗暴的抢,而是在演习中扮演劫匪的形象。

演习的目的在于模拟真实,以便于在真实发生的时候可以高效的应对。

正因为演习只是模拟,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容易陷入徒有形式的毛病。

行长觉得演习仅仅只是演习,走过过场就可以轻松聊事儿。

在他眼里面,警察同志的脸面最重要,自己这边只是配合工作,而已。

至于过程,完全不重要。

这不是行长一个人的想法,几乎在场的所有人最初都是这么认为的。

有银行的柜员想早点下班去约会,恨不得严谨赶紧将自己击毙。

有警察觉得只是形式嘛,差不多就得了。

有特警认为,十分钟就能解决战斗,并解救人质,结果导致行动失败。

但男主角严谨独树一帜,坚持工作就是工作,就得踏踏实实去做。

他所追求的真实,和大家习惯的虚伪,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容忽视的是,如果警察局长不站在严谨这一边的话,可以说,演习就是个笑话。

局长所代表的的反而是虚伪背后的真实,演习就是实战,这就是客观现实。

在局长的权威下,警方才开始认真,并渐渐入戏,反思真实的意义。

演习只是演习,这没错,问题是,但真实的抢劫案发生时,该当如何?

严谨的认真,让警方行动的难度系数越来越高,挑战越来越大,还是儿戏吗?

真实的警匪不会按套路出牌,情况只会更复杂,严谨实际上是在帮他们成长。

到最后,就连行长的虚伪也被揭穿。

在真实面前,其实一切虚伪都是站不住脚的,短暂的便利只是眼前的风景。

所以说,相比较《大赢家》的喜剧感,其内在对真实感的执着反而最有现实意义。

投机和讨巧,也许是让我们顺风顺水,但这可能也是一个错觉。

久而久之,我们只会陷入机会主义的漩涡,一旦爆发,可能就是致命一击。

就像那笔没有放出的贷款,最后反而救了行长一命,当然,也救了严谨。

笨办法看似笨一点,或许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pXuCXEBiuFnsJQVsY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