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悬案由你揭开。
“不论你是身经百战的摸金极客,还是初出茅庐的探墓小白,700年悬案由你破解……”如果没有这段开场白,观众也许会以为自己进入了一个游戏。但的的确确,这是一部考古纪录片。
由优酷独家出品,中央新影集团发现纪实传媒与芒果娱乐联合制作的5集互动纪录片《古墓派·互动季:地下惊情》(以下简称《古墓派地下惊情》)4月28日上线播出。不同于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呈现方式,又有别于以往纪录片的观看感受,节目播出4集以来,移动端新增的互动模式吸引了不少历史爱好者、纪录片爱好者们的关注。
国内首部互动纪录片到底有什么不同?《古墓派地下惊情》又是如何诞生的?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连线优酷纪录片中心总监、《古墓派地下惊情》总监制张伟,制片人刘扬,总策划、总导演董浩珉,解密首部互动纪录片的诞生轨迹。
故事还要从福州茶园山出土的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说起。
1986年8月1日,福州市的茶园山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一座南宋无名氏夫妻墓葬,在出土丝织品等大量珍贵文物的同时,墓葬中的尸体不腐、墓主身份扑朔迷离、夫妻死因不明等成为当时考古届一大奇案。
什么样的故事适合编织成为互动内容,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董浩珉说,引入互动概念后,并不是每一个故事都能实现充分互动的可能,“选择现在的故事,首先我对其中绝大部细节都非常熟悉,我知道通过怎样的资源来获取大量内容,而曲折的故事又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刘扬也提到,团队选中茶园山南宋古墓,是在梳理了30多年来的中国考古发现后,认为这个墓葬有非常多的疑点,“就像一个案件,解决一个疑点又发现另一个”。
所以,观众看到了墓葬挖掘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跨越百年为何尸身依旧不腐?墓葬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死因为何?《古墓派地下惊情》围绕茶园山宋墓的出土文物追溯墓主生平,让观众“化身”为在现场的考古学家,跟随线索一探究竟。
为历史故事赋予带有悬疑色彩的破案过程,原本略显枯燥的考古过程忽然变得有趣起来。董浩珉坦言,在《古墓派》系列前几季的审片过程中,同在身旁观看的女儿绝大部分没能坚持看到最后,《古墓派地下惊情》上线后,女儿不仅看下去了,更是每集追着看完。
一直以来,科学节目创作者出身的董浩珉始终希望,知识类节目能够拥有足够的吸引力引发更多关注,而这次的《古墓派地下惊情》让他看到了“互动”对于历史文化纪录片而言,更好地实现其知识传播功能的可能性。
当拍摄故事敲定后,《古墓派互动季》进入了节目制作的核心环节:互动。
2019年被视为中国互动影视创作的“元年”,不仅纯互动剧频频出现,《明星大侦探》等综艺节目特别制作互动版本,《古董局中局之佛头起源》《龙岭迷窟之最后的搬山道人》等剧集也试水互动,作为纪录片品类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优酷出品的《古墓派地下惊情》要如何入手?
无法与艺术虚构的剧集、综艺的“互动”手段相同,纪录片的互动不能天马行空。
在考虑所有可能性后,主创团队决定,让观众“化身”为在现场的考古学家,在一个模拟真实的环境中作出自己的选择。了解考古工作,不如亲自“下墓”体验。
明确“互动”这一最终目的后,接下来的工作也变得清晰多了。
对于内容创作而言,纪录片需要发现并拍摄更多隐藏信息,以保证每一次互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对此,拍摄团队不得不增加拍摄素材,也咨询了大量的医学专家。此外,主创团队还发掘出大量保存在医学院的实体证据,包括节目中呈现的衣物、漆器等,以更为全面地梳理细节。
“这次的创作过程,首先要向导演组强调一个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架构起非线性叙事思路,因此,工作量会比预计的多出约1/2。”董浩珉说。
制作方面,刘扬则认为首先要明确哪些能实现,哪些不能:带入“考古学家”身份的观众,在发现一座疑点重重的墓葬后会有哪些行为?
对此,节目设置了一系列互动节点:在建筑工地发现墓葬后,“就地开棺”还是“运回实验室”;尸体不腐的原因,你认为是自然还是人为;女尸衣服上的血迹是死前产生还是死后造成……
就这样,每集总时长不到20分钟的纪录片,在移动端被分为几十个从几十秒到几分钟不等的片段,像游戏一样有了主线和支线剧情。而在每段剧情快结束时,观众则按照出现互动节点指示操作,开启下一段故事。
除了这些基础的“选择题”,纪录片还将考古手段加入到互动环节。如滑动按钮打开棺盖、点击屏幕煽动扇子、长按屏幕加热丹炉、提取丹砂中的水银等,这些“强参与”带来更为沉浸式的“探墓”体验。
另外,每当观众做出一次选择或完成一次任务,屏幕上都会有相应的鼓励标语,这又在无形中增加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吸引操作者继续“走”下去。同时,观众还可以随时点击右下角的“故事线”查看总体进度和未解锁情节,多线剧情的铺陈和未知故事的探索机制为观众“N刷”创造了可能。
当循着一条条线索填补未知时,另一个谜题又随之而来……
在刘扬看来,《古墓派地下惊情》的主要制作目的,不在于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剧情或发现不一样的答案,而是希望观众能够通过思考,获得更深层次的代入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同步参与探索的过程。
然而,“用互动走向观众”的过程却并不容易。
《古墓派地下惊情》第二期片头首先是一分钟的上集回顾,与首期节目片头出现的片花和玩法介绍相比,节目从第二期开始更快“入题”。
这一调整,是主创团队在看过第一期节目反馈后,临时做出的修改。
除片头外,制作团队还根据市场数据反馈、弹幕评论等内容进行制作修改,包括观众进行选择的停留时间、增加互动问题数量、设置开放性选择等,以提供更好的互动体验。而这种依据数据反馈对内容及时调整的制作方式,贯穿整个播出季。
在主创团队看来,当前上线的《古墓派地下惊情》还有许多可以完善的地方,如部分事实性错误、互动与内容的结合度、技术局限导致许多想法的落地实施有难度等。
“从观众角度讲,对于来到这里能看到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想象都是不一样的”,刘扬坦言,“这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最大的意义在于团队往前迈了一小步。相比做成一个完美的互动纪录片产品,更希望《古墓派地下惊情》是一个试错产品。”
作为国内首部互动纪录片,无论是制作团队还是导演团队,都认为《古墓派地下惊情》的表现“超出了设想和预期,是一次从0到1的尝试”,“因为谁也没干过,不管对于谁,(这部纪录片的创作)都是有风险的尝试”。
目前,《古墓派地下惊情》每一集设定了不同的“路径”,但结局都会指向一个——这也是许多观众表示“互动不过瘾”的地方。张伟透露,将来,互动纪录片还会尝试指向不同的结局,把更多选择权交给用户。
张伟认为,纪录片行业的创新性尝试从未停歇。5G时代,《古墓派地下惊情》用形式的创新、互动的助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体现着纪实影像的使命。
-END-
轮值主编:彤童
作者:四方
编辑:宓柯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