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市场走访调研后,笔者发现,8月以来全国各地的电动车消费市场均迎来了不同规模的爆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激增,在各大车企持续不间断的换购活动、广场钜惠活动下,一波波购车热潮不断涌现。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新国标后的电动车市场迎来首次“触底反弹”?经销商应该怎么做才能在今年的旺季赚到更多的钱?
我们先来理性分析一下新国标后市场发生的几大巨变——
一. 八成左右的小微车企转型退市,制造方锐减
新国标落地后,生产资质、自身硬实力成为卡死众多小微车企的重要门槛。80%左右的车企因自身实力欠缺,资质不完备,要么被淘汰,要么被迫转型。很多杂牌车型、小众车型慢慢消失了,可以说当下市场进入了“品质为王,资质为王”的新时代。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小型车企退市转型后,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少。以前100家企业负责3000万的市场需求量,现在10家企业负责3000万的市场需求量。生产方的急剧缩减,最大的影响就是大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爱玛、雅迪、新日、立马、台铃、比德文、绿源、小刀等品牌能够在今年实现销量飞涨的根本原因。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二. 扛不住压力,四成经销商退出
新国标落地时,大家普遍认为市场将进入寒冬,做了最坏的打算。加上国标车型不被消费者认可,很多经销商扛不住压力选择退出。大店变小,小店变少,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身边很多门店该关门的关门,该倒闭的倒闭。
对于经销商而言,分到蛋糕后要把蛋糕卖给消费者,以前是100家店卖1000台车,现在是20家店卖1000台车。渠道方缩减,抢你饭碗的人都转行换业了。
三. 产品差异化缩小,车企整合加速
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的技术要求,卡死了很多车企在车型差异化、个性化上的创新。产品差异化逐步缩小,原先各个车企间产品上的竞争慢慢转变成了产品附加值、售后服务、车主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品牌力、营销力、产品力,三者缺一不可。车企快速整合,生产资源、渠道资源重新分配,二次重组,整体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进入旺季以来,尤其是7、8月份,消费市场的实际表现却跟很多人的预测大相径庭。那么火爆的市场究竟是不是短暂的假象?
新国标从出台到落地,可以说是雷厉风行,有板有眼。无论是经销商、消费者还是车企、配套商,都做了最坏的打算,大家一致认为新国标严格执行后市场销量将急剧下滑。因此,很多车企在产能、产量和市场投入上都有所欠缺和保守,很多经销商也不敢大规模进货。
但当国标车正式投放到市场上以后,消费者却极不认可,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整体市场更加偏向于电摩产品。就在电摩、超标车漫天飞的时候,很多车企却转型了,留下来的有资质的车企根本忙不不过来。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虽说近年来电动车消费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但市场增量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从今年的旺季就能看出,只要庞大的市场需求还在,消费市场就不会萎靡。
除此之外,新国标对制造方的要求更加严格,以前杂牌车满天飞的时代不复存在。严苛的资质认证要求下,直接推动主流品牌进行产品升级,也间接拉动了产品价格。产品在进步,消费需求也在进步,行业步入正轨,整个电动车市场也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发向不断进步,这也是当下市场火爆的原因之一。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未来电动车市场的几大趋势——
一.短浅出发,当下市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死;
二.长远出发,大品牌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三.实际出发,未来的市场属于坚持到底的人。
好不容易熬过了新国标的洗牌,好不容易盼来了789的销售旺季,不在今年的旺季大展身手干一场,更待何时?所以笔者在此也想跟各位经销商朋友说一句话,扛得住黑暗,才能盼得来黎明。
选择靠得住的大品牌,在今年的旺季中积极备货,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到底。胜利只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