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4岁不分房,5岁6岁悔断肠?年龄标准坑了多少孩子?最好的标准是这个!

2020-05-22   CC爸妈

原标题:3岁4岁不分房,5岁6岁悔断肠?年龄标准坑了多少孩子?最好的标准是这个!

随着天气渐暖,很多妈妈将分房睡提上了日程,问题自然也随之而来:

  • 都说3岁分床,5岁分房,眼看我家已经6岁了,还没分成,孩子死活不配合,好着急啊,C妈我该怎么办?

  • 白天说得好好的,到了晚上就变卦,软硬不吃,搞得我每天也睡不好,顶个黑眼圈上班……

  • 我家分是分了,可是总是反反复复,隔三差五跑过来,都已经小学二年级了,还跟我们一起睡会不会性早熟啊?

C妈简单粗暴地回答你们:

  • 按年龄分房?不可取!
  • 强制分房?效果差!
  • 晚分房性早熟?伪科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开始流传起“3岁分床5岁分房”的说法,甚至贩卖“3岁4岁不分房,5岁6岁悔断肠”的焦虑。

似乎,只要在3-5岁没有给娃成功分房睡,他就会性早熟、不独立、过度依赖……

虽然CC是从4岁开始的分房,但C妈还是想说, 孩子不是因为分房而变独立,而是因为足够独立才能顺利分房。

如果孩子没有准备好,相对于安全感而言,上边的那些都不值一提,更何况,有些影响根本就是无中生有!

害怕时,

选择抱住自己的猴子有多恐惧?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很多人都看到过。

1958年,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发表了一篇轰动世界的报告《母爱的本质》,报告的内容就来源于他的实验。

哈洛将刚出生的恒河猴交给两个“妈妈”来抚养:

一个是用铁丝做成的,胸前绑着奶瓶, 能24小时给它提供奶水的“铁妈妈”;另一个是全身包着舒适的绒毛,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但 没有奶水的“布妈妈”。

按照有奶就是娘的说法来看,恒河猴应该会愿意跟“铁妈妈”在一起,但实验结果却出人意料,参加实验的小猴子选择了“布妈妈”。

每天24个小时中,有将近18个小时小恒河猴都待在“布妈妈”的怀里;而只有3个小时,趴在“铁妈妈”怀里吸奶,甚至只是把头探过去。

哈洛还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他故意制造恐慌,想要看看,恒河猴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果然,小猴本能地跑向“布妈妈”,并紧紧地抱着,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

之后,哈洛又将“布妈妈”带走,继续用发条玩具吓小猴子,可此时, 无论恒河猴多么害怕,都不会去抱住“铁妈妈”,而是一动不动地看着外边的“布妈妈”。

另一组实验中,哈洛将刚出生的恒河猴关在笼子里,提供吃喝但没有任何一个妈妈。

一段时间后,他把两个假妈妈放进去,并进行恐吓。

结果, 小猴子没有做出任何选择,只是绝望地抱住自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尖叫、打转……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经历。

她在孩子4岁的时候给女儿进行了分房,虽然也有哭闹,但朋友觉得年龄到了,而且既然已经开始,就应该坚持下去。

孩子闹得最凶的一次,在他们屋外敲门,敲了 大约10分钟。她在屋内也不好受,纠结着:如果这次开门,下次一定还会来;如果这次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成功了。

与孩子相隔一门站立良久,她终于等来了屋外的安静,打开门一看,孩子已经抱着被子在门口睡着了。

因为她的“坚决不妥协”,最终成功了,孩子再没来敲过门。

她一直觉得当时狠一下心是值得的,直到两年后的一天,她才发现原来自己错了。

6岁幼儿园毕业那年,她专门带女儿旅行庆祝,晚上导游在安排房间时,女儿竟当着所有人的面说: “我要自己一个房间!我不跟妈妈睡,因为她从来也不愿意跟我一起睡!”

朋友瞬间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到底有多绝望,才会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地,宁可自己睡一间房,也不愿意跟妈妈睡在一屋?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 行为主义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其效果是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的基础上。

还在追捧西方育儿标准?

育儿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

可能有的人会说,在西方、国外的家庭从小就给孩子进行分床、分房,人家一样成长得很好,而且整体发展比国内孩子还要好!

还是那句话,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如果不是一味地追求“某种正确”,也就不会有前段时间“睡眠训练致死”的悲剧了。

很多人一直认为国外的宝宝从一出生就分房独自睡,但真相是,近年来这一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美国儿科中心的一项全国性调差显示, 目前亲子共眠的家庭数量比过去增长了几乎两倍,而且还在上升。

亲子睡眠专家James McKenna博士说,近年来的研究结论表明,与父母同屋睡的孩子,未来会拥有更成熟的减压能力,性格更独立、更自信。

因为一屋同睡所获得的安全感,使孩子能够更加专注于睡眠,睡得香甜,自然身体、心理都能够更好地发育,头脑和思维也更加清晰。

这比那些从小就被迫独自睡觉的孩子,安全感和独立能力会更强,长大后情绪调节能力更好,对性别认同与自尊感也更为满意。

那长期和父母一起睡,尤其是孩子大了一些之后,容易性早熟,是真的吗?

事实上并不会如此。

C妈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业内并没有明确的实验或研究能够证明这一论点,反而有心理学家在追踪了超过200个与父母共眠的孩子后发现, 性早熟与亲子共眠的关系非常小,真正容易引起性早熟的原因,更多的是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等。

这样做能够帮助孩子更好过渡

当然了,分房睡这件事虽说不能急功近利,但不代表就完全不用干预。

这个过程可以引导、鼓励,但不强制。

孩子迟早都会的事,为什么要着急逼他呢?

有心理学家提出, 10岁前,和孩子完成分房睡,就不晚。

但事实是, 在这期间如果父母有效引导,完全不会等到那么大。

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做什么?

首先,激发孩子想要分房的意愿。

在合适的时机告诉孩子关于分房的一切。

一般而言,3、4岁开始,就可以“持续引导孩子关注分房睡”这件事了。

就像给挑食的娃持续提供他不喜欢的蔬菜,总有一天他可能会吃一样,你有事儿没事儿地跟娃叨叨叨叨分房,他便会产生期待,然后总有一天,会愿意尝试迈出第一步。

我们是在CC4岁时开始跟她聊分房的, 有意无意地说说分房睡的一些乐趣,也借助了不少身边小朋友和绘本的力量,比如读绘本时,格外强调下绘本里的“小主角”是在属于自己的房间睡觉。

终于有一天,她跟我说,妈妈,我想试试自己睡。

你会发现, 当孩子自己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你不需要逼,也不用担心安全感是否被破坏。

父母之爱注定是指向分离的,渴望像成人一样独立是每个孩子内心最终的诉求。

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不满或失望,孩子反而觉得迈向独立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结果也往往适得其反。

其次,借助方法,帮娃提高分房成功率!

渴望独立是一回事,能做到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反复复是常事、临时反悔也太常见,用好套路,将大大提高成功率!

我之前写过CC的分房经历 《说说我们平静、温和、没伴随一声哭泣的分房经历》 , 不管是断奶,睡眠训练,还是分房,在这类非原则性的问题上我素来不喜欢强迫孩子,也不是那种作风强硬的妈妈。

我们的经历全程不强迫、顺其自然,但代价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很要命的“耐性”。

根据妈妈们的反馈,还写过一篇分房对应的方法流程:《 分房的最佳时机不能跟风,这样步步引导成功率才最高!》

有需要的妈妈们可以看看这两篇“方法论”。

C妈说:

当年,马伊琍的女儿爱马在得知同学们都自己睡后,愉快地提出自己也要独立睡,不再让大人陪,并很快习惯了。

不适应的反而是马伊琍,她甚至还会期待着将来有一天,女儿能亲昵地跟她说:妈妈,今晚我想跟你睡……

分房没有标准,就像断奶、吃饭、如厕一样,每个人的时间节点都不同,但最终都会完成。

没有一定要分房的年龄,只有准备或没准备好分房的孩子。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原创公众号:CC爸妈(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