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起自古至今的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那除了教育就是医疗了,要说起现代医学,因为各种科技的发展,肯定是比古代医学要发达很多,不仅疾病治愈率越来越高,预防疾病的方法那更是多种多样,很多在古代被认为无药可救的疾病,在现代轻轻松松就搞定了。不过,就算现在医疗条件再好,大部分人心中还是有一道始终绕不过去的坎,那就是“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难,看病贵
前段时间李夫子的爱人身体不舒服,想去医院看病,结果是一号难求,根本挂不上号,只能走急诊,等到了医院,光排队又浪费了两三个小时,好不容易轮到了,结果看病2分钟,就让你拜拜了!开了一堆药,一交钱,那又是好几百!唉,您说这气不气人?其实在我们身边像这种看不上病或者是看不起病的情况,几乎每天都有发生,并没有什么稀奇,但如果要是穿越回古代,那普通老百姓会不会也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呢?李夫子可以告诉你“一定会”,为什么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古代的看病难、看病贵。
医院排队
如果说起古人怎么看病?实际上跟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也差不多,除了皇上有御医能全天伺候着之外,古代大多数人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医途径就是去“请大夫”或者“看大夫”,不过在古代看大夫那你可一定得有一双慧眼啊,毕竟古代医生的医术参差不齐,大多数更是水平有限,一不留神可就容易遇到江湖郎中,这万一开错了药,那你的小命可就拜拜了,如果去请那些还算有点医术的大夫呢,也有问题,就是看诊的价格普遍偏高,如果想请名医那就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另外中药不像我们现在西药见效那么快,所以古人如果得了一场病,那长期服药肯定是免不了的,这也意味着要花上一笔不小的开支。
古代看大夫
说起古代看病贵,很多人可能没啥具体感受,甚至有些不以为然,难道还能比现代贵?那李夫子跟大家举个例子吧,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里有这样一个桥段,说是有一次晴雯病了,贾宝玉偷偷请了个大夫进大观园给她看病,临走时给了大夫一两银子的诊金,然后再按照他开出来的方子去药铺抓药,我们粗略算一笔账,“红楼梦”成书大概是清朝乾隆年间,如果按照当时大米的价格兑换一两银子,再跟现代对比,差不多相当于450-750元钱,这在当时还只是给大夫的挂号费,不含药费,而晴雯当时在贾府做丫鬟,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够一两银子呢,如果不是宝玉出钱,她可能连看诊费都掏不起,咱们现在常说一个病人拖垮一个家庭,看来这话搁到明清时期也是丝毫没有违和感啊。
红楼梦晴雯生病
别看花了这么多钱,贾宝玉当时请的还只是个普通的大夫,放现代普通中医大夫挂号费多少?一般也就100-200吧,如果去公立医院看中医科,那可能挂号费就是几十元!可见古代的诊费比现代高很多啊,如果换成水平高一等的郎中出诊,那费用简直能让人惊掉下巴。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小说毕竟是虚构的,那李夫子就举个现实的案例吧。在清代古籍《寿字帕》里记载:“当时县城有一位姓赵的名医,无论什么病,只要吃他一帖药,疾病立马就能治好,因此人送外号赵一帖”。不过一般人看病还真请不起他,因为他光一趟出诊费就得5两银子,而那时候的中产之家,1个月也仅有一二两银子的收入,但这些中产阶级在当时还只占少数,更多的还是连一般的郎中都舍不得看的普通百姓和贫困户。
另外,就算有郎中大发善心,说自己是济公转世、菩萨在世,就是看病不要钱,那一般病人也还是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因为还有掏钱抓药在后面等着呢,所以现代名老中医“李可”老先生就说:“农村患者,非危及到生命,不敢言医。一旦发病,就成九死一生的危局。因不厦救治而死者,屡见不鲜,人间惨事,莫过于此。”意思就是说农民生病不敢看大夫,看了大夫也治不起病,这简直就是人间悲剧啊。
其实百姓看不上病、看不起病,不仅家人跟着着急,也同样牵动着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心,怎样才能让生病的人看上病,实际上一直都是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其实,早在周代朝廷就设立了“掌养万民之疾病”的官职“疾医”。他们的职责就是专门给普通人看病,但因为当时疾医的数量很少,看病的穷人又很多,供求关系非常紧张,导致这一方法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于是后来一种更快见效的方法出现了,就是朝廷赐药。
周朝设置疾医
据《汉书》记载:“西汉元年2月,也就是公元二年,全国很多地方爆发了旱灾和蝗灾,那个时候正好赶上王莽掌权,于是他便下令朝廷赐药给灾民,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还有南宋绍兴16年的时候,京城发生疫病,宋高宗赵构同样派出翰林院的医官,免费给京城内外的百姓看诊并分发药品,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府衙也常常会给辖区内的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保证那些生病的百姓可以顺利就医。
王莽下令免费赐药
等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虽然朝廷依然会给穷人分发药品,可由于当时战乱不断,百姓看不了病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了,于是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头脑风暴,北魏朝廷居然创造性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面向基层的官府性医疗机构——“别坊”,说起这个“别坊”那真是非常了不得,这个机构不仅专门给穷人看病,更重要的是看病还不要钱,所有费用竟然全部由官府买单,可能很多小伙伴为认为北魏朝廷的这个举动,简直是全天下百姓的福音啊。
北魏建立别坊
但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这:“别坊”虽然好,却也存在着严重的漏洞,那就是它只对当时京城地区的百姓开放,那些家住偏远地区的人还是无缘享受这种待遇,毕竟北魏朝廷也得考虑控制成本,只有到了唐朝,才是让所有人都见识了一把什么要真正的有钱任性!为了有效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唐朝官府不仅开办了“养病坊”,为穷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还规定这种给平民看病的公费医院,必须像连锁一样开遍全国各个州郡,不仅如此,为了改善当时医务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朝廷更是直接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医者若有因财而诈称患者病情严重的,以盗窃罪论处!”潜台词就是如果医生故意夸大病情,向患者多收费,这和盗窃没什么两样,甚至连不小心给人误诊,误判了也同样会遭到法律惩处。这一桩桩、一件件对老百姓来说都是喜大普奔的大事,可见唐朝为了保证百姓的医疗权益,真是下足了血本。
唐朝全国开设养病坊
等到了经济最为发达的宋朝,一系列医疗方面的惠民政策更是比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创造了完全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公立免费医院“安济坊”,还出现了官方开办的药店,专为百姓提供“良心药、放心药”,受到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欢迎,说起这个“安济坊”的建立,一代文豪苏东坡功不可没!据说元祐5年,公元1090年,苏轼在杭州做官,正赶上杭州疾病流行,于是为了给穷人就医提供方便,他领头在当地建起了病房,取名为“安乐坊”,后来“安乐坊”被官府接管,改名叫“安济坊”,并硬性规定,像这样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馆,在各州县都得有一所,就这样在苏东坡的推动下,宋朝的慈善医疗又向前迈了一步。就连明清时期创立的“养济院”都直接受到了它的影响。
苏东坡成立安乐坊
其实不论古今,医疗问题,一直都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从唐朝、宋朝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繁荣、国家富强,始终是完善医疗体系最强大的推动力,我们生活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李夫子也相信,在不远的未来,看病难和看病贵的现象将逐步得到解决,而只有就医权益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当人们在面对疾病时,才会真正少一些恐惧,多一份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