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起名字太随意!学学古人是如何起名字的?原来里面大有学问

2019-11-21   李夫子说史

前段时间,李夫子的外甥女出生了,当时全家人都在集思广益,为外甥女取一个好听而又有寓意的名字,最后定了一个名字,叫“刘墨玉”!当然了,这个名字里也包含她父母对她的殷切期盼,也具有着很好的寓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其实对任何家庭来说,宝宝取名都是一件头等大事,甚至有些家庭还会花重金请一些大师、专家来取名,由此可见名字对我们的重要性!其实论起名字,古代的重视程度远甚于现代,而且还非常的有讲究,甚至很多习俗都已经失传了,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一聊古代取名都有哪些讲究呢?

古代关于姓名的含义

起名字,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不然。在古代,一个完整的名字主要包括“姓”、“名”、“字”三个组成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整体。比如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创者“刘备”,姓刘名备,字“玄德”!这个字“玄德”就是对“备”的一种解释,“潜蓄而不着于外的德性”。再比如唐朝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而“居易”和“乐天”实际上互为因果,意思是说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天命而乐天!

不过到了现代,咱们一般人都只有“名”而没有“字”了。简单地说,姓是公共的,无论你姓王还是姓李,都逃不脱一个大的氏族的传承,而“名”就是每个人独有的代号,如果是追本溯源的话,这个名字的产生其实跟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社会时期人们的意识自我觉醒有关。在《说文解字》中说:名,自称。字形采用“口、夕”会义。意思就是说黄昏之时,天色暗淡,人们不能相认时,各以代号相称呼,这可能就是名字的由来。但是李夫子觉得这可能是一个传说,因为人少的时候不会有这样的区分,可是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前都姓张,一张、二张、三张、四张,最后都搞不清楚谁是谁了嘛。所以就有了代号,比如他是张三,你是张甲,他是张婷,这就容易分辨清楚,李夫子觉得这才可能是名的由来。

因为“名”很方便、很实用,所以就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那么古人是如何起名的呢?其实翻阅历史,我们看到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也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文化修养的不同,所以命名习惯也大不相同。那么下面我们就先从我们能够找到的、看到的最早的“名”讲起,根据考古研究,商代人的“名”是目前咱们能找到的最早的名字。

商周时期的命名规则

据考证,商代当时的取名习惯是崇尚以“天干”为名,比如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命名,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的名字,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王,如“太甲”、“祖乙”、“盘庚”、“武丁”、“帝辛”……这些名字看起来都比较原始、比较冷僻。等到了周代以后,对命名就有讲究了。据《左传•桓公六年》记载:“九月丁卯,子同生。公与文姜、宗妇命之。公问名于申𦈡。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故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晋以僖侯废司徒,宋以武公废司空,先君献,武废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公曰: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翻译一下说的就是当时鲁国的桓公生了个儿子,就问他的大夫“申𦈡”该怎么给自己的儿子起名?申𦈡就讲了一通起名字的规范,说起名字不能以国家官职命名、也不能以山川河流命名、更不能以身体的隐疾和猫狗等牲畜命名、当然也不能以钱币器皿命名。而且在当时谁给孩子取名也是非常有讲究的。根据《周礼》记载:“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也就是说孩子在三个月大的时候,就由他的父亲来取名,当然现在就没那么多讲究了,给点钱找个人就能起一个。

那么再根据申𦈡的说法,取名应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当时他也把“信、义、象、假、类”作为了取名的基本规则。在古代有非常广泛的影响。举一个例子,大家都认识的孔老夫子,他生下来以后特别的奇怪,因为他老人家的头型非常特别,脑袋长得像月球上的环形山,这样的山在古代称作“宛丘”!他老爹就以“类命为象”原则,给他取了名,叫“丘”。所以孔子名“孔丘”!孔子后来还有个儿子,儿子刚生下来的时候,恰巧当时的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老先生干脆给儿子取名为“鲤”。这“孔鲤”就是“取于物为假”的一个取名原则了。

那么申𦈡为什么专门列出了取名的这些禁忌和规则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体现了先秦时人们起名的一些风俗核心要义、避讳。这也是古代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的一个源头。除了这些之外,那个时候也以梦兆和占卜取名,在王室以及民间是非常流行的。比如在春秋时期,卫襄公有一个地位非常低下小妾,有一天被卫襄公宠幸,然后怀了孕。梦里边有人对她说,“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意思就是说,我是康叔,让你的儿子一定享有卫国,你就给你的儿子取名元!那这个康叔是谁?其实就是卫国的祖先。卫襄公就觉得这是天意,就给小妾生下的儿子取名为“元”,并立他为继承人。这卫襄公死了以后,这个幸运的孩子就继位了,称为“卫灵公”。

秦朝命名避讳纳入法律

以上这些都是先秦时期的起名习俗了,那么等到后来秦国统一之后,秦始皇因为喜欢法家,所以刚才讲到的避讳首次就出现在了法律层面上了。比如说秦始皇名“政”,这个字当时是个通假字,通“正”!后来为了避他的讳,每年农历的正月就直接改成了“端月”。再有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所以“楚”这个字当时也一并被禁了,这也就是典籍当中经常把楚国称为“荆国”的由来!等到了汉代,跟之前在取名的规则上就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比如说尊老、称谓、身份、德性等这一类敬、谦美词就成为当时汉人取名的首选了。

汉朝取名喜欢用“单字”

而且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就是特别流行取单字。比如东汉的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这些都是单字!等到了西汉末,王莽崇古,他也认为取单字是古礼,你要是取一个双字,那都不好意思出门,属于没文化没水平。所以在王莽的影响和推动下,取单字就进一步的流行起来,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都以单字为最好。如果各位小伙伴不相信,可以查一查,两汉有庙号的皇帝一共是24位,除了汉昭帝刘弗陵,其他都是单字。刘弗陵这个双字其实后来又是为了避讳,就把“陵”给去掉了,也改用了单字,叫刘弗。所以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中的风云人物,比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吕布、孙权等,为什么都是单字?其实都是这个原因。可能有较真的朋友会说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司马懿、夏侯墩、还有太史慈等等这些名人,不都是三个字的吗?其实这些人都是复姓,关于名还是单字。

秦汉之后取名趋于高雅

等到秦汉之后,随着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加强,在命名方面,又在前面讲到的申𦈡取名的规则基础之上,又对一些蕴含“王霸”意义的字禁止了,比如“王”、“龙”、“天”、“帝”、“君”、“皇”……通通都是不能用的。那么等到三国归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士族门阀体系”,这帮子士族门阀把持朝政,生活奢靡,放浪形骸,经常一起聚会聊天,谈道论长生,也是在这一时期,玄学盛行。这直接也导致了取名趋向于高雅。

所以这个时期就盛行了以“之”命名。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都是以“之”取名的,可以说在当时就是精英阶层的标志,起名起得很体面!除了这些之外,魏晋南北朝时因为佛教盛行,所以在“之”外还有一个字,经常被用来取名,那就是“僧”!比如有个南朝梁名将叫“王僧辩”,南朝梁宫廷御医“姚僧垣”等等。

唐朝取名流行“叠字”

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到了唐宋时期,古人取名的方法又开始出现了百家争鸣之态,比如“羽”、“汝”等这一类称谓美字,还有“可”、“斯”、“也”等这一类也开始受到从皇家到民间的青睐,尤其是在唐代,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开始流行起了叠字取名的风潮!在唐代,有些女性同胞就特别喜欢用这个叠字,现在看起来这个名字就显得非常符合咱们现代人的取名口味了。根据敦煌研究文献中的统计,在几百篇的文章当中竟然出现了620多个双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女性李夫子觉得挺有意思,比如“高妹妹”、“关盼盼”、“令狐仙仙”、“曹保保”、“郑举举”、“王苏苏”、“沈翘翘”……在现代人看来,这名字取的是蛮可爱的!

宋朝取名以“五行、八字”最为流行

唐朝之后到了宋朝,宋人也是沿袭了唐朝人的传统,特别喜欢用叠字,尤其是在女性方面,比如大家都熟知的李师师、苏小小等人,除了叠字,在宋代及以后取名,又加入了一些“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八卦六爻”之类的内容,尤其是“八字、五行”非常流行,现在好像有些家长给孩子起名字,也是采用这种方法。就以“八字”来说。这个八字又叫四柱,就是按照人的出生年月日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相加,刚好八个字来取名。八字五行的原理说白了就是所谓的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其实这都是迷信了,历史上的明太祖朱元璋把皇帝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之所以取名为“允炆”,就是当时朱允炆出生的时候八字一推,掐指一算,说他命里缺火,取名时就找了一个带火的文字,可是后来怎么样了?靖难之变,江山没了,自己也一把火自焚了!这不是缺火,这是缺运气!

明清时期盛行“字辈谱”取名法

宋之后,尤其是明清时期,有一种命名法是比较盛行的,叫“字辈谱取名法”。凡是同宗同辈,均用一个固定的字代表一代辈分,即便是如今在农村的一些族谱当中还能看到这一现象,这个“字”当然是寓意吉利的字,比方说“文武”、“富贵”、“朝庆”、“德祥”、“龙凤”、“昌盛”等等。尤为一提的是清朝满族贵族特别喜欢用“安”、“福”、“永”、“泰”等吉利字来命名。这个时候在民间命名可就更丰富了,可以用节令来命名,比如“秋实”、“秋雨”、“东晓”、“冬梅”等等,还有一种就是出现在鲁迅先生写的书里边介绍过的,刚出生的时候按照孩子的体重来命名,唤作“体重法”。比如九斤老太、九斤姑娘,所以命名方法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李夫子说现代取名

等到了现代,也就没有什么具体的取名规则了,不像古代那样繁琐,往往很多时候就是随口一起,或者是当时正好碰到一个什么事、一个什么场景,直接就取名了,其实对于取名文化来说,李夫子认为这代表着一种期许和寓意,一个好的名字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此取名字虽然不必像古代那样繁琐,但依然还是需要多思考一下多想一想的哦。不过在这里也得提一句,给孩子取名字一定要提前想好哦,因为宝宝出生之后就要办出生证明了,需要填写名字哦,提前准备好,才不至于茫然无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