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言偃
来源 | 精读(ID:jingdu999)
1
最近孙俪新剧《安家》,引起了很多讨论。
我印象最深的是,剧中老严夫妇的经历,让人又心酸又感慨。
老严夫妇到上海十多年,开了一个包子铺。
每天起早贪黑,拼尽全力攒了三百多万。
老严有个儿子,谈了女友,想结婚,于是老严夫妻拿出全部存款买房。
到签约的时候,儿子提出要加女朋友的名字。
看到老严犹豫,女孩立刻表示自己已经怀孕了。
二老高兴之下,同意加上女孩的名字。
可悲的是,房子到手,当他们满心欢喜的准备去新家时,才发现儿子的丈母娘搬进了新家。
丈母娘摆出一副主人的姿态,邀请他们下次来“做客”。
儿媳妇看到二老,连句问候都没有,还甩脸子摔门回了屋。
儿子呢,面对被拒之门外的父母,只来了句:
你们先回去,我有空去看你们。
自己辛苦一辈子,好容易买下的房子,进不了门,还连起码的尊重都没获得。
剧集播出后,很多人在网上大骂儿子儿媳没良心。
#心疼老严夫妇#的话题还上了热搜。
二老的确让人心疼,但这个结局却也可以说是他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还记得准备买房时,体恤老严夫妇用一辈子的积蓄买房,建议部分贷款,之后让儿子儿媳还贷。
可是,二老却心疼儿子,怕儿子压力太大,一定要全款买房。
去新房的场景更是令人心酸,明明受尽了委屈,却不敢表现出一点不高兴。
还想办法帮儿子圆场,嘱咐儿子照顾儿媳,帮丈母娘多干活。
面对如此不孝的孩子,不舍得说一句重话。
甚至连争辩一句都没有,可怜又可悲。
老严夫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能省则省,把所有好东西都留给孩子。
父母想尽量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想给孩子更多的爱,这本没错。
但是,这种爱不该是失去自我,毫无底线和原则的溺爱。
因为太过无私的爱,往往会把孩子养成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
2
之前豆瓣上的一个帖子,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楼主吐槽自己十岁的侄子,成绩总考第一。
还有多项业余爱好奥数、围棋、轮滑,成绩也都很好。
但这个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却是:
他们不配有我这么好的儿子。
孩子觉得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
周围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在父母准备生二胎时,他更是直言:
我想出国,但是他们再生一个就更养不起了。
从帖子中可以看出,这个十岁的孩子确实很聪明,优秀,小小年纪就知道要靠努力来弥补原生家庭的不足。
但是,这个优秀的孩子,却唯独不懂感恩。
对着把自己养大的父母,没有感激,只有抱怨、嫌弃。
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哪怕再优秀也没用。
电视剧《幸福一家人》,有一个类似的孩子。
房家的大儿子房天忆很优秀。
有一天,院长夫人找到他,告诉他要娶自己家女儿,就必须跟家里人断绝关系,当“上门女婿”。
在纠结不久之后,他就回家表示要和全家人断绝关系。
他认为自己如今的成就,靠的全是自己的个人努力,和父亲完全没关系。
“你知道医院里面有多少人实力比我还差吗?
他们就靠着自己的父母,出了门之后什么都不用怕。
而我比他们还努力,就因为他们有背景。
我在他们眼里永远就是个卖面老板的儿子,所以我只能忍!”
一番话说得父亲老泪纵横,最后向儿子深深鞠了一躬:
是爸爸没有能力,我对不起你们!
自己养大的孩子不仅不感恩,还对自己满腹怨怼。
实在太扎心了。
作家刘墉说过:孩子不懂珍惜,是因为他变成了笼子里的鸟,天天等着你喂。
他无法独立,觉得你欠他的,你到时候就该喂他。
父母给的爱太满,孩子永远也学不会感恩。
3
有一个多年前的调查:说说你最尊敬的十个人。
日本孩子的回答:
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第三是医生。
美国孩子的回答:
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篮球球星、第三是母亲。
中国孩子的回答:
明星、歌手、球星……以及任何其他人,唯独没有父母。
是中国孩子天生自私自利,更加没有良心吗?
恐怕不是。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父母能够像中国父母这样,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照顾儿孙出一把力。
一句话,同时点出了中国式父母的伟大和悲哀。
想想你身边,是否到处都是这样的父母?
孩子小的时候,大包大揽孩子的一切,生怕孩子磕着碰着。
孩子上学了,告诉孩子只需要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情不用管。
孩子长大了,辛辛苦苦攒钱为他买房买车,带完孩子带孙子.....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中国孩子天生不懂爱父母,而是中国的父母太过无私。
《少有人走的路》有这样一句话: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
一个家庭里,父母就是因,孩子则像是父母结的“果”。
有太多父母总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牺牲自己的所有成全孩子,他们以为这就是最好的“爱”。
却没想过,这种无私的爱,会把孩子养成只懂索取,不知回报的人。
梁晓声曾说: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
学会自爱,是需要持续一生思考的命题。
深以为然。
爱自己、爱他人,其实都是一种能力。
相比单方面无条件的爱,教会孩子爱父母,爱他人,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
4
Papi酱曾经发了一条和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其中点赞第一的评论这样说:
真的……我妈经常表达我一切都是为你活着,我真的真的很累。
这条评论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生活中,很多父母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父母以为这句话表达了对孩子无私的爱。
但对孩子来说,这却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papi酱曾说:
“我希望你们的幸福感,不是全都来自于子女。
你们的幸福感应该由很多很多的事情组成。
比如你养花,自己吃到一个很好吃的菜,儿女加薪。
所有的这些东西都可以组成你的幸福感,而不是仅仅来源于子女。”
很多网友都表示,这段话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在如今越来越注重个人独立的社会,如果父母一辈子都只围绕着孩子,把亲子关系凌驾于所有关系上,这份爱未免太过沉重。
每个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懂得如何爱别人。
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纪伯伦《论孩子》中的几句话:
你是弓,孩子是从你弦上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你们欣喜地在弓箭手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翔的箭,也爱静止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