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无锡有家远近闻名的包子店,叫做“鸿运大包”,很受市民和游人亲睐,往往一买就是好多个,我也算得上是一个“粉丝”了。
鸿运大包有好多种馅,如鲜肉的、豆沙的、芝麻的、蔬菜的、虾仁的、菜猪油的……
最让我钟爱的独属菜猪油大包了。热乎松软的包子捧在手里,一口咬下,随着一小块如翡翠般的碧绿呼之欲出,扑鼻而来浓郁的猪油香,未待入口已然陶醉。
那种留连在唇齿间,流淌在心田里的感觉,真是美极了。现在碰猪油的人似乎越来越少,可我依然喜欢猪油那般香。
二
喜欢猪油那般香,是从童年记事时起吧。那个年代,猪油是每个家庭生活常备品。外婆熬猪油的情景依然清晰:
从菜场上买回一块猪板油,清洗干净后切成一个个小方块,放入锅中,加水少许,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约半小时后只见锅里的水越来越少,白花花的油越来越多;熬一个小时左右,但见猪油块色泽从白花花,渐变成黄灿灿,个儿也从丰润渐渐消瘦。
此时满屋飘香,大功告成。外婆会轻轻地把猪油渣捞起,再待满锅猪油冷却后慢慢地倒入器皿。
这期间,最诱人的就是那盆黄澄澄的猪油渣了,不待我们嚷嚷,外婆已经快速洒上些许白糖,让我们这帮守在旁边、直咽口水的小子抢食了,那油渣,脆脆的、香香的、甜甜的,绝对称得上是当时的美味佳肴了。
现在挑三拣四不肯吃饭的小孩,怎能理解那盆白糖猪油渣对当时我们的意义呢?就这个,外婆也不许我们全吃掉,因为她要用来做一道猪油渣炒青菜。
那是缺衣少食的年月,大多家庭也许都是这样:花费不多的钱,换回橱柜里常备的猪油。虽无肉但有肉香,有油头,既可解得肉馋,又可吃得长力气。
猪油似百搭,用途也真多:下面条时加一勺猪油,面条分外香;煮菜饭拌上猪油吃,那饭倍儿香;炒什么菜都用猪油起个锅,那盆菜必定带着特别的香;过年蒸年糕包团子,最讨人喜欢的也就是猪油年糕和菜猪油馅的团子。
平时饭桌上没什么菜时,还会做一道猪油葱花酱油汤,那可是下饭佐餐的一碗好汤啊。
三
1969年冬天,随母亲下放到了苏北大丰县,开始插队落户新生活。
那里是种植棉花大县,棉籽油当然是人们生活的“当家油”了。
我们吃不惯,于是到处寻找猪油;听说生产队里杀了头猪,会抢着去把猪板油买回来;猪油吃完了,便会骑上几个小时自行车,去公社小镇买上一块猪油;后来,我们自己会养猪了,每逢过年杀了猪,除了吃掉”杀猪菜”后,会把大部分猪肉腌后晒起来,把猪油熬好藏起来,因为来年的口福还依然仰仗着它。
那时,春耕大忙种棉花,播种机是靠人工牵拉的,劳动强度很大。从天色刚亮拉到中午时分,早就饥肠辘辘,这时用猪油拌上玉米饭,香得愈加诱人,总是狼吞虎咽吃上两大碗。
猪油和玉米饭的功效真神奇,吃了特长力气,加上起早贪黑的劳动,竟让我这个城里的“瘦弱小书生”,发育成了一个壮壮实实的乡下小伙子,成了一个田间劳动的好把式。
1975年,作为优秀知青,被推荐去盐城师范学校上学,终于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我当然十分珍惜。
晚自修后还要看书,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这时我总是会拿出妈妈为我准备的炒麦粉和猪油,开水一冲猪油一拌,一顿上乘的“夜宵”。香味浓浓的猪油拌炒麦粉,也伴我度过了那两年的学校“夜生活”。
四
到后来,回城了。也许是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了,或许是被人们对猪油的“众说纷纭”疑惑了,对于猪油吃的少多了。众说纷纭说的是猪油吃多了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现在人们大都会选用花生油、茶籽油、橄榄油之类。这正是“冤枉“猪油了。
首先,猪油有着一般植物油不可替代的香味,它香得很醇厚很浓烈很“任性”。其次,猪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脂肪酸,包括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再次,猪油还有着特殊的食疗和健康功效:猪油性甘,第一功能是解毒,现在的人们不是常要排毒吗,那就该食用些猪油;猪油能够“利肠胃,通小便,利血脉,散宿血”;猪油还能“补肾、润脾、养肝、明目”。
还有一些利用猪油的祖传秘方椐说是很灵的,如妇科炎症白带恶臭,用猪油60毫升酒100毫升煎沸顿服;老人年纪大了,总是咳嗽,取肥猪肉四两,煮百沸,切小和酱醋,食之便止咳……
此时想起,去年去安徽大别山区,那里的家家户户至今还是食用猪油,他们告诉我”这里少有患癌症的”,后来我了解到他们同时还喝一种“剐水”,就是山上竹根里流淌出来的水。
近乎神奇,但是事实更有道理:猪油是个好东西,关键在于饮食结构合理。
再想开去,中国人祖祖辈辈都是食用猪油的,一直相安无事,人人都健康;但是现在,吃肥肉的人越来越少了,人们离猪油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怎么反而心脏病和“三高”的患者越来越多呢?
这里面总有一些不当和问题。问题不在猪油,而在人们自己。
猪油是个好东西。欢喜的当要欢喜,坚守的当要坚守,只是该注意的也当注意,就是使自己的饮食起居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呀。
作者王洁平,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