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这家粿汁,你就白来了汕头

2019-07-05   洛玮君

从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习惯

把崭新的旧日

丢进海边废旧的船厂

又在什么时候结束

时代的长矛

正刺向来不及防卫的

年轻又苍老的面庞

如果还剩下一堆荒草

要记得,要记得……

把珍贵的藏好

助理对着有点凉的空气念出这段诗的时候,我们正走在汕头人民广场旁的沿海大堤上。

这个被北回归线拦腰穿过的城市,即使在应该春寒料峭的二月,也才少有的几天被海风吹得发冷。匆匆过马路的大爷老太们纷纷环抱起了自己的双臂,没有准备羽绒服过“冬”,那就跺跺脚喽。

汕头自古以来就是“岭东门户,华南要冲”,1860年就被帝国主义(应该加上万恶的)看上,圈定为通商口岸。1981年的改革春风,又被圈定为第一批经济特区。优良港口,岭东要塞,占尽了天时地利,只不过这近30年来不知怎的,却异常低调,并不张扬外显。

大道旁冷清孤寂的服装市场,卷帘门紧紧闭着,大致也透露着些许很容易被外人道破的玄机。不像某个渔村,经由批文政令,就能转瞬间成为一线城市,超越香港。而同样的机遇似乎在汕头面前,功效却并没有那么明显。

/ 蔡澜多次推荐的“广场潮州粿汁”

“谁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否则哪里那么容易吃到这么好吃的粿汁。”

吃着广场这家被蔡澜多次推荐的传统粿汁,吃货立刻就把方才的伤春悲秋忘记得一干二净。这兴许是没错的,如果汕头广场这代,比着蛇口去发展,如今怕是难寻这样开了数十年的老店了。

/ 传统粿汁

/ 鲎粿

/ 猪肠涨糯米

几勺纯白的粿汁,老板娘利落地切出卤肉,卤肥肠,金钱肚,大肠和炸豆腐,再往上撒些炸过的南姜末,葱花。一碗纯真的潮州粿汁就这样出炉了,吃到嘴里一口鲜香。最惊喜的应该还是苦瓜,这边叫做凉瓜,非常解腻。从油锅里新鲜捞出来的鲎粿,糯米混着鲎肉,配上辣椒酱才算是完整。而猪小肠包裹着糯米制成的猪肠涨糯米则算得上是甜品了,桂花酱妙用,鲜甜可口。

这家店因为蔡澜的推荐,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都曾前来拍摄,旺季时分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不过需要说的是,粿汁虽好吃,但不要贪食噢,因为旁边那些卤鹅,原汁薏米和甜豆花,因着方才大快朵颐地填肚子,后面就都无福消受了。

/ 老胡牛肉粿条 老板果然有大胡子

从陈晓卿的两档美食节目爆红起,潮汕便开始以美食之都的身份出现在全国游人们的视野里。无数的美食攻略,打卡技巧应声而出。

/ SogaLab 原来是实验室 老板兼咖啡师小胡

“大家都知道那几家网红的咯,不过就不一定特别地道好吃咯,毕竟每天就那么一锅汤,只能供应100碗的量,人多了当然要么掺水,要么不是老师傅自己搞咯。”下午在老城里闲逛偶遇的咖啡馆店主小诚,露出狡黠而真诚的微笑,边说边冲着咖啡。

/ 汕头街景

/ 在巷弄深处社区里的咖啡馆

潮汕的网红美食自然都是长在路边的,但与别的城市那些能开多大就开多大,不能开进CBD也要蹭网红地标的咖啡馆不同,小诚们的咖啡馆似乎都是隐藏在一些奇妙的地方的。比如他这间Sogalab,选址就在一个小街的又小巷又社区里,如果不是刻意去寻,是压根无法发现的。

/ 咖啡馆的白板上记录了小诚的观影to do

许多私人的记录让这家咖啡馆不像是一个营业场所

/ 开在大米粮油店旁边 客人们似乎也都是咖啡老饕 对“网红”不感兴趣

把附近小学里淘汰下来的课桌椅随便往露天一摆,天然形成了一种复古的网红气氛,不过来喝咖啡的青年男女们似乎也不好这一口,喝完咖啡和小诚聊上几句就走,不拍照也不发圈。

/ 隐藏在中学门口的Finches Cafe

把课桌摆在外面可能已经算是外露了,小诚朋友开的“老鸟”Finches Cafe则完全把自己隐藏在一个巷弄深处的中学门口。

“如果不是朋友推荐,你们这里应该完全没有过路客吧?”

“要什么过路客,懂咖啡的人不需要太多,反正房租也不贵,凑合着做呗。”

“那你们在点评上做推广么?”

“做那些干什么,进来的,都是缘分。”

潮汕地区虽然也蛮早就被划入广东,可这里的人却操着闽南语系的传统口音,与其被称呼为广东人他们更愿意自称“潮州人”。“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老鸟很是自豪地一边抽着烟,一边冲着咖啡,随即又补上一句,“诺,其实海外有近千万潮汕人的后裔,为什么很多人来了潮汕感觉有点唐人街的感觉呢,因为唐人街都是潮汕文化嘛。”

/ 八里合海记牛肉火锅 总店

入夜的汕头确实充满着唐人街般的赛博朋克氛围,街头的牛肆也开始人潮攒动,已经火遍大江南北的潮汕牛肉锅依旧还是本地人的心头好。像八里合这样的网红店,早就已经开遍了广东和全国的其他大城市,但依旧没有改变外地游客到此打卡的信念。

被阿诚的一通打击,险些让我们错过这家着实还不错的牛肉火锅。虽然人潮涌动难免降低服务质量,但新鲜现切的牛肉一下锅,囫囵涮上8秒10秒,蘸着独家的黄豆辣椒酱,果真还是同外面吃的,大不相同,怎一个嫩字了得!

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回到酒店还有一杯柏丽艾尚招牌特调鸡尾酒喝,在陌生的城市入住一家熟悉的酒店,在熟悉的时间点一杯熟悉的酒,捡几块杨桃,两片西瓜,操起台球杆,一杆入魂,这样的商旅生活,来个一打,也不算多。

了解一座城市的关键,还是在于溯源。趁着次日下午的会议未临,去开埠的原点“小公园”一代晃悠一番,很有必要。

/ 小花园一带过去一直是摄影打卡圣地

上两图 by 汕头摄影师Ray

过去好友们到访时,时常会发些照片来炫耀,而这片过去的租界,不仅同别的口岸一般充斥着外国领馆,外国商行的建筑博物馆,同样也是一两百年来老汕头人们生活的收纳所。从16年开始,汕头政府便开始动工准备改造这片区域,如今3年过去,荒草倒已全部不见,脚手架却还是林立,部分建筑已经全然“改头换面”,俨然一副即将“中国式”商业街的图景。

即便如此,老街里依旧还住着许多住户。

/ 小公园一带的生活场景

/ 不似鼓浪屿猫的闲适,这里的猫很是怕人

/ 菜市场里依旧人声鼎沸

春节刚过,对联尚还鲜红,破旧的建筑里留存着潮汕人最古老的生活方式,家家户户都摆着茶盘,生活看起来似乎很悠然。菜市场里依旧充满着讨价还价的声音,卖牛肉的大叔,卖海鲜的阿姨和纪录片里似乎也差别不大,却鲜有露出开心的笑容。

/ 街边的肠粉店 扎实,好吃

“你说是修复一座老城容易,还是拆掉重建容易?”寻到巷子口本地人都在排队的肠粉店,坐下等食,拼桌的大爷不知道是自言自语还是在寻求搭话。

在一片喧嚣的餐馆里,有些话也如同肠粉蒸箱冒出的蒸汽一般,在空气里就凝结消散了,嘴里还是塞下些软糯米皮包裹的牛肉肠粉,来得更加实在。毫不讲究的街头小店,米皮也没有完全包住肉,没有店名甚至大众点评都无法找到收藏,以至完全没有游客前来打卡,但那又怎样,这才是最正宗的街头美食呐。

很意外的,1922年开张的邮局,如今依旧还在营业,虽然外墙甚至结构已经全然翻新过了。邮局内的保安热情地给来往的游人介绍历史,盖上民国沿用至今的纪念戳。而小公园凉亭周围的主街上,熙熙攘攘挤满了人,即便这里的商铺许多还没有入驻,入驻的还在装修,装修好的还没有正式营业。不难想象,这里一年两年后的光景。

“小公园,寻找儿时的记忆。”街口的酸奶店的招牌如是写到。

如果要找,如果要看,那还是趁早吧。

“在诱人的美食背后,你能看到历史,社群,情感……我更喜欢食物背后的这些东西,不能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口味越来越一致,生活越来越平淡,就忘记了曾经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陈晓卿的初心,大致也是洛玮君开号两年多以来的初心,所幸曾不早不晚地走到过一些城市,用镜头,用文字记录下来了些许时代背后的影子。但愿多年之后你我会再翻看这些文字,找回那些城市的偏隅和过往,那些生活的丰富和无处不在的人间烟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