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羊吃羊肉,不要羊骨头。自从上古驯化养羊,直到如今大规模饲养,这一几千年的老规矩,并无什么变动。
只是以前连骨头带肉煮熟了吃,吃掉肉扔去骨头正常,譬如延续到如今的草原手抓肉、烤肉,没说连骨头也嚼嚼吃的。所以养羊吃羊肉,不要羊骨头,天经地义。
这个“天经地义”的现象,好像从唐朝就有了变化,或者说有了发展。不再是吃完了肉,啃干净了再扔掉羊骨头。而是宰杀了后就去掉骨头给扔了,起码的羊肉市场是这样的,只卖羊肉,骨头算是废弃物。真的有当场想要的,多少给几个小钱拿走,不用讨价还价。
为什么说是唐朝才出现羊的剔骨卖肉现象?因为唐朝饮食太发达了,此前的羊肉做法显得过于粗糙。多的不说,唐中宗时期的四朝宰相韦巨源,在家搞的一场宴会,招待皇帝,有一道菜叫“升平炙”,用300条羊舌和鹿舌烤制而成。可见其奢侈程度,今天看也是奢侈到极致。
韦巨源对我国饮食文化有着很大贡献,唐朝官府菜《烧尾宴》菜单记录最完整的是他,书名就是《烧尾食单》,还有《食经》,都是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均出自他手。
羊骨头本不是正经食材。
羊肉单独入馔,也只有烹饪技术高度发达的盛唐时期才会出现,此前都是带骨煮熟。到了宋朝,经济尤其发达,市场卖的羊肉普遍都是剔骨净肉。只卖肉,骨头另有用途。因为彼时市井饮食繁荣,羊汤馆遍布,羊骨头被熬了羊汤。当然便宜的不像话,因为历来都是屠户们不要的,没一丝丝肉,羊汤馆熬汤也就是要个味而已,没有实质内容。
所以,这样的羊骨头,从来没人当它正经食材,尤其家庭,从不说买回羊骨头做菜的。至今在蒙古草原还能看到成堆的羊骨头,剔了肉的生骨头,不是用来熬汤。他们没有我们这样繁荣的羊汤市场,只能用作化工原料。
我们自己对待羊骨头也好不哪儿去,羊肉都几十块一斤了,羊骨头价格始终不破十。这还要感谢羊汤店,只有他们要。没有遍地的羊汤店,没有那么多羊汤铁粉,羊骨头还是一钱不值,没人买。
除非像落魄时的苏东坡,没钱买肉,有钱也不卖给他,只能凑合买根羊骨头,回去自己想着法整到嘴里,还落个与狗争食的嫌疑。那么伟大的文豪、吃货,搁到现在,多少人都巴不得赶一群羊白送与他,想怎么吃您随意。
羊汤馆成了羊骨头的唯一归属
羊骨头就这样被爱吃大吃羊肉的人们忽视几千年。从有了文字,最早的良渚文化算起,将近5000年。到先秦、隋唐宋,没有吃羊骨头的记载。把人类行为规矩那么周全的《礼记》里,都没有羊骨头怎么做菜熬汤的痕迹。后来历朝历代,高度文明的唐代,经济发达的宋代,包括来自于草原游牧的元代和清代统治时期,也都没有专门吃羊骨头的说法。只有一个解释,羊骨头没入人们的菜谱,不把它当食材。
这里的原因也好像没人去探究,根本不值得关注似的。就这样的习惯成自然,一拖几千年。我也是好奇心重,当个疑问搁在心里,时而想起,还不好打问。直到有一次去开封朱仙镇,就是岳飞大胜金兀术的地方。在镇上清真寺里看到一块空地有刚宰过羊的痕迹,知道回民宰羊的规矩,就没在意。出来见着街中间几个回民在收拾羊肉,有机会问了这个问题,终于明白了羊骨头为什么便宜。原来羊的骨头剔除非常干净,根本没法当食材,所以没人买,也就没有价。
可能羊的组织结构特点吧?羊骨头真的可以剔的很干净,一丝不挂,不仅没有肉丝,筋膜都没有。看那剔羊肉的,在他手下,羊肉与骨头仿佛前世没一点缘分,分离的那么干净利落。而且都那么细小,这样的骨头要是有谁买回去当菜做,那才叫做怪事。
只有羊汤馆要,所以拥有羊骨头的市场话语权。就是说,反正你这没人要,给多少钱我说了算。
“羊蝎子”一名的由来
但是在清朝却有了吃羊骨头的传说。康熙年间,有个蒙古奈曼部落的王爷,一次打猎回营,闻到肉香,也是肚子饿了,急忙派人追寻味道,原来几个士兵在熬羊骨头。此骨头不是一般的羊骨头,是一个没有四肢的完整骨架。或许后厨故意,剔肉不那么干净,整个脊骨带了不少的肉,肋骨也没有去掉,所以才熬汤那么香。王爷不是吃素的,大吃一顿不说,把这个事记了下来。回去让后厨照法操练,遂成王室专属菜谱。
后来有机会去京城觐见皇上,跟康熙说起这事,勾起皇上的好奇,让御厨依法做了,果然香味非常。皇上问道这个菜名,王爷称作“羊蝎子”。于是这道羊骨头菜肴终于扬名立万,得以流传。
羊脊骨为什么叫羊蝎子
严格的说,羊蝎子作为一道菜,不是蒙古奈曼王爷的发明,可他与羊蝎子还是有一定的关系。尽管晚于苏东坡多少年吃到这美味,可是“羊蝎子”的名字却是他的产权。本来羊骨头各部位都有名字,头骨、脊骨、肋骨、腿骨,就是没有蝎子骨。但是那次打猎场熬的羊骨头,却是整条脊骨带着肋骨,很像一只大蝎子。羊蝎子的名字,就是王爷顺口叫出来的,没想到竟然成了传世菜名。
只是后来这道菜大红大紫后,只用其名,不用其实,纯粹的羊脊骨做的,没有带着肋骨。
苏东坡才是这道菜的发明人
羊骨头的命运,任谁也想不到会有华丽丽转身的机会,几千年就这么默默无闻的过来了。即便蒙古的奈曼王爷的羊蝎子,也仅仅是个传说,不见正史。因为清朝的饮食文化里并没有记载,满汉全席菜谱都没有,记载最细致的千叟宴菜单也没有。
可是苏东坡有记载,他给弟弟苏辙亲笔信,这样写的:
惠州市寥落,然每日杀一羊,不敢与官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熟漉,若不熟则泡水不除。随意用酒,薄点盐,灸微焦食之。终日摘剔,得微肉于牙綮间,如食蟹螯。率三五日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堂庖,所食刍豢,灭齿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此虽戏语,极可施用。用此法则众狗不悦矣。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苏东坡当时的境遇。苏东坡(1037-1101年)一生才气过人,必然的多遭嫉妒,反应在官场就是朋党陷害。在他官位已做到“喻林学士知制造”,再升一级就是宰相的时候,按说升职宰相没一点问题。可是关键时候他的靠山后台离世,宣仁太后元祐八年(1093)薨。没人罩着,霉运立来,连连被贬外放,最后一站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朝廷明令:“安置惠州,不得签署公事”,等于带个虚职有罪流放。
所以,他在这段文字里的“不敢与官者争买”羊肉,就能够理解了。为什么他也有官职在身,在那个不毛之地还不能算小官,又是在京城当过大官的人,买个羊肉都不敢的原因。
就像如今自媒体写的菜谱,苏东坡信里把菜谱写了个明明白白:
做法与步骤
- 羊脊骨一根。就这个里面有点点肉,还能够想法吃到肉味。
- 炖到熟烂,捞起来沥水。
- 抹上酒和盐,火上烤到带焦黄。
- 吃的时候,用挑剔的方法,硬实的竹签细棍,把骨头关节缝隙里的肉仔细的挑出来吃。就像吃螃蟹那样,吃着的感觉很惬意啊,而且滋补身体。
也就从他起,直到蒙古的奈曼王爷,这中间漫长的时间里,再没听说谁个把羊脊骨单独当菜做了吃的。
认识苏东坡的人不掏钱就能吃到羊肉。
别看苏东坡困在惠州羊肉都吃不起,可是认识他的人却能吃到羊肉,还不用掏钱买。坊间至今还流传这个故事,苏东坡有个同僚好友,叫韩宗儒,为官清廉,家里穷的买不起羊肉。架不住聪明,就拿苏东坡给他的回信,送与上司姚麟。当时苏字苏文章已然名誉天下,姚麟又很爱收藏,于是,一封信件赏10斤羊肉。所以老韩就频繁给老苏写信,然后拿回信换羊肉吃。时间长了瞒不住,被黄庭坚知道了,跑去说给了苏东坡:“昔日王羲之写字与道士换大鹅吃,如今有人拿你的字换羊肉啊哈哈哈”。说话间韩家又来人送信,还急着催促要回信。苏东坡这次不回信了,对信使说:“本官今日禁屠不杀羊,没得肉吃了”。黄庭坚(1045-1105年)当时已经很有名气,跟苏东坡一样诗、文、字俱佳。
以致于市面盛传这句话:“熟知苏东坡能吃羊肉,不认识苏东坡只能喝菜汤。”
时间过了900年的羊蝎子。
从苏东坡吃羊脊骨起,到900年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谁也想不到出现了咸鱼大翻身的机会。羊蝎子不仅成了食材,一跃而鹤立于羊骨头之群,而且超乎于羊肉之上。火于帝都,燃遍北方。南跨长江,过荆楚,入川湘,奔闽粤。一道几千年无人问津的羊骨头,就这样突然间腾空而出,化名羊蝎子,迅速火遍大江南北。一时间,人们放下东来顺涮羊肉,大荔水盆羊肉,新乡红焖羊肉,都以吃顿羊蝎子为时髦,吃罢还都直呼过瘾。
要知道我们吃羊肉的历史倒有多长,能被一道沉寂多少年的羊骨头盖住风头,实在是匪夷所思。不就是根骨头嘛,怎么就草鸡变凤凰?跟当初不去追究羊骨头一样,还是没谁来琢磨这个现象。
从温饱型到享受型转变阶段的食物。
可能羊蝎子菜红火时间离得近,大家都有经历,知道情况,不需要刨根问底。表面的原因,那个年代,人们开始有钱了,生活走上富裕快车道,不再为吃不饱发愁,开始想着怎么吃得好。这个节点,人们生活由温饱型到享受型过度,饮食选择显著的标志,一是要吃过去吃不起的,农村大鱼大肉,城市燕翅鲍参;二是要吃现在快要吃不到的,杂粮野菜,土鸡土猪;三是要吃还没吃过的,蝎子爬叉,蝇蛆臭虫。
羊蝎子属于第三种选择,没单独当菜吃过的。
羊蝎子骨尴尬里的机遇。
这个时候之所以选择羊蝎子,主要还是出于好奇心。因为羊脊骨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如同表述鸡肋的那句话“看是有肉,食之则无”,看着很多肉,其实很少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羊蝎子也是,表面红红都是肉,其实只是薄薄一层膜。因为这个部位剔肉不能像腿骨肋骨那样撕掉成光杆,但是骨头里面有脊髓,男人们追求的那点点,养精补肾神品。所以,就要想着法做来吃。
其实羊肉本身也有这个特点,可以叫做“价值虚标”吧。譬如一头羊,看着肥肥胖胖,杀了后去掉内脏肠肚和皮,100斤的羊,连骨头带肉只剩50斤。这还不算,再去骨煮熟,就只有25斤了,还不算杀羊打水的。清代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里,就这样说法:
物之损耗最重者,羊肉是也。谚有之曰:‘羊几贯,账难算,生折对半熟对半,百斤只剩念(廿)余斤,缩到后来只一段。’大率羊肉百斤,宰而割之,止得五十斤,迨烹而熟之,又止得二十五斤,此一定不易之数也。但生羊易消,人则知之;熟羊易长,人则未知之也。
可见羊肉缩水程度多么的大。当下带骨羊肉50元每斤,煮熟到嘴,就合到100元。这个钱,羊蝎子店可以买来一大盆。相比而言,吃羊蝎子是多么的划算。
东来顺的羊蝎子曾经7分钱一斤还不卖。
东来顺有个老人叫陈立新,1971年进入东来顺学徒,27年后的2008年,被认定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来顺》涮肉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属东来顺第四代。
陈老师傅就说过,他刚进东来顺,干的就是剔羊肉,剔下的羊蝎子是不卖的。和着其他羊骨头一起,发给职工当福利,算价7分钱一斤。要知道那年月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凭票供应,买都买不到的环境中,能经常领到羊骨头回去炖汤喝,那可是天大的福利,何况只收7分钱一斤呢?
羊蝎子华丽转身需要硬条件。
涮羊肉是元朝带到北京城的,羊蝎子是康熙推导的菜,尽管是传说。真正兴盛起来是上个世纪末。那么,从宋朝到如今都快千年时间,为什么羊蝎子流行不起来?不是不好吃,也不是不会做,更不是没有货。而是一个心知肚明的原因,骨头上的肉太少,做菜不值当,只能熬汤。如果肉留多了,又不合算,等于羊肉当了骨头钱。所以就没人做,除非自己杀羊自己吃,骨头上可以留很多的肉,炖着烧着烤着,怎么都行。
所以说,要想羊蝎子入馔,当食材用,必须要满足一个基本条件。这就是骨头上要有肉,起码肉要多到值当去做一道菜。但是这个条件不好满足,还是前面说的原因,卖羊肉的肯定不干,除非你舍得掏钱,羊肉价买羊骨头。
饭店满足了羊蝎子骨多带肉的条件。
正如同羊汤店是羊骨头唯一归属,饭店成了羊蝎子的唯一出路,或者说,供应羊蝎子菜肴的饭店,能够掏贵过羊骨头的价钱,买带肉的羊蝎子。内里的原因很简单,饭店的羊蝎子菜肴按照羊肉价钱卖,羊蝎子却按着低于羊肉、高于羊骨头的价位买,中间有赚。有赚就干,譬如,市场羊蝎子15每斤,饭店3斤一大锅,卖100元,毛利55%,食客还高兴,吃着过瘾实惠。
只是羊蝎子菜式不多,就火锅、红烧和炖菜。应为这东西也没法做出很多花样,再怎么弄都是骨头,肉还不能留的多,多了卖肉的和饭店都合不着。所以,吃这玩意儿,也只是满足一时的新奇,顺带着收获便宜吃羊肉的感觉。就像后来的吃小龙虾,看着一大盆,再也吃不饱,都是骨头了。可是一不注意倒把价格吃了上去,几元一斤的吃到几十上百,于是就退火。人们才明白过来,小龙虾怎么可能值那么高的价?不吃也罢,搞得今年价位断崖式下跌,回归到10元每斤左右,就这还没跌到底。羊蝎子也是这个道理,饭店卖火了就涨价,人们新鲜劲过了就不热吃,也就降到合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