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关于酒精酒的讨论,第一篇《绕不开的酒精酒:科学的新工艺白酒会不会淘汰古老的固态法白酒? 》分享了国家发展新工艺白酒,是为了在粮食短缺条件下让百姓喝到酒;第二篇《闷声不吭的酒精酒,为什么能赚走白酒市场最多的钱 》分享了新工艺白酒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分析酒精酒存在的“被市场热烈欢迎却被消费者强烈不满”的矛盾。为什么都在反对酒精酒,酒精酒却卖得那么好?
为了搞清楚酒精酒的概念,本文以标题带动的形式,逐层分析酒精酒和液态法白酒、新工艺白酒的区别,酒精酒被人们诟病的深层原因,为什么当前高科技环境下,还做不成老百姓能放心喝的白酒。
液态法白酒、新工艺白酒、酒精酒不是一个酒
液态法是我国传统酿酒工艺,在有了蒸馏技术的元朝之前几千年,酒都是这样酿出来的。
但是,“液态法”的概念,却因为“三精一水勾兑酒”,而被人们理解为“酒精酒”独有的工艺。
传统的酿酒技术,是把粮食采用固态和半固态(也叫液态)的形式,拌进酵母,以培养酵母的方式,由酵母糖化分解粮食的碳水化合物,产生酒精。其中,固态发酵酿粮食酒,液态发酵酿黄酒、啤酒和果酒,包括醪糟。非主粮的含碳水化合物的作物,也是液态法发酵,酿造酒精。所以,液态法酿酒工艺,不是酒精酒专属概念。
新工艺白酒是我国解放初期提出的新概念。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第一代领导班子对白酒有着特殊的感情,有证据的是红军期间,四渡赤水,茅台酒对红军治病疗伤,有着突出贡献。建国之初,各产酒大省的一把手都带有发展白酒生产的任务。北京的红星二锅头由彭市长具体抓,河北第一个在石家庄建立了红星二锅头酒厂,茅台酒有毛主席亲自过问,下增产任务,要求60年代产量到万吨。
但是,解放初期的中国百废待兴,物资匮乏,尤其是缺少粮食。为了在节约粮食前提下让百姓喝到酒,中央部署于1955年开发新工艺白酒。当年在烟台酿酒厂试验成功,出酒率提高10%,等于节约同比例粮食。主题内容就是半固态发酵法,使用粮食和红薯干等非主粮材料,由传统大曲或小曲,改为人工成分更大的麸曲。随后不断进行工艺提升研究开发,终于在1978年达到普通白酒水平。
这期间,1975-1978年由内蒙轻工科学研究所,主题攻克酒体味道,去除红薯干和粮食发酵的杂味。1977-1978年由黑龙江轻工业研究所,研究玉米发酵的提香除杂味。
酒精酒,不是酿造的白酒,是勾兑的白酒。
新工艺白酒满足了人们喝酒的需要,可是到了80年代却遇到大问题。本来开发和发展新工艺白酒,是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粮食产量很快由1976年的28631万吨,猛增到1984年的40731万吨。粮食由不够吃到吃不了。
1984年,国家对酒厂用粮取消计划调拨,放开粮食市场。粮食酒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扩张。人们有了粮食酒,不再去喝红薯干酒了。新工艺白酒走到历史尽头。
值此新的形势,新工艺的巨大产能怎么办?国家适时的启动了新工艺白酒的升级换代措施,发展食用酒精的生产,搞“三精一水勾兑酒”。这个计划开始于1987年,就是说,我们现在离不了的酒精酒,这个时候才作为经济发展项目正式启动。
酒精酒开始于1987年,以前的红薯干酒、玉米酒不是酒精酒。
酒精酒的研究和生产,实际和新工艺白酒同步开始。
没有曲香酒香,成了酒精酒的“坎”,一直在努力,至今没跨越。
早在建国初期开发新工艺白酒的同时,在苏联老大哥的热情推荐下,就要引进伏特加酒生产技术和设备。但是,没喝过洋酒的我们,一致认定伏特加不好,没味道,就一股酒精味,没有我们白酒的曲香酒香。
这是一个根本障碍。伏特加是世界酒民们广泛喜爱的酒精酒,之所以喜欢,就是因为酒质的纯净,没有任何的杂味。这种酒最大的好处,喝着舒服顺口,不辣嘴,不刺喉,喝了头不痛。即便喝多,醒了之后没有任何头痛呕心的不适感。
但是我们传统的白酒不是这样,喝着刺口辣喉才叫烈酒,喝着曲香酒香才是好酒,喝后头晕脑胀才叫喝酒。这些喝酒的感觉,喝了伏特加就找不着。所以,喝洋酒的体验就构成了酒精酒引进的障碍,但是难不住聪明的我们。
怎么去掉“酒精味”,成为酒精酒攻关核心目标。
本来伏特加的酒精味就不习惯,说是因为人家的酒不是酿造的,是酒精兑水。更为严重的是我们自己的酒精兑水,远比人家的还难喝,而且不能用“难喝”来形容,是喝不下去。于是,还是找问题,为什么人家的还能喝,我们的喝不下去?为什么人家爱喝的我们不爱喝,我们爱喝的人家又不爱喝?怎么样才能做出我们爱喝的酒精酒?
这一系列疑问,只有在实践中找答案。首先分析工艺看区别。伏特加酒的生产,和我们工序一样,工艺标准不同,主要表现在对酒精的提纯过滤。伏特加酒的酒精是纯酒精,没有任何杂质,想怎么兑就怎么兑,都是纯净的味道。我们的酒精却是实际意义的高度白酒,里面有很多杂醇杂酯杂质。又是非粮作物液态发酵,呈现的不是白酒的香,而是劣质酒精味。这样的酒精再兑水,又苦又涩又辣喉,味道和口感不堪忍受。
问题就在这里,一个纯洁到没味,一个复杂到味多受不了。于是,改变味道和口感,就是做好酒精酒的奥秘所在。
改变味道何其难,难于上青天。
茅台技术权威季克良先生说过,已经验明茅台酒含有2000多种物质,还有很多待查。白酒的风味就由这些物质决定。这类物质是粮食通过酵母菌发酵,从堆积发酵到出酒储存老熟,完成了美酒的品质味道。
一斤53度的白酒,由53%的酒精、42%的水、5%的其他物质组成,这个5%的其他物质,就是白酒的灵魂,季克良先生说的那个2000多种物质。
我们不要没有味道的酒精酒,伏特加之类。我们要跟酿造白酒一样味道的酒精酒。这就是从开始研究的解放初期,直到如今一直孜孜不倦的酒精酒生产目标,这个目标现在看来很搞笑。因为我们其实在做着舍本求末的事情,所以达不到预期目的。也就是说,在不去除酒精杂质的条件下,尽一切努力改变风味。所以无论怎么做,也做不出酿造白酒的品质。怎么办?有办法,请接着往下看。
路漫漫其修远兮,敢抄近路才是真。
上面说到过,我们的酒精酒从开始就带先天缺陷,主要表现在:
拒绝国际主流酒精酒味道,现在看是文化和科学的落后;
不以提高质量为前提,却在劣质酒精上下功夫,要达到酿造酒风味。现在看来,逻辑上行不通,唯有弯道超车,也就是违背规律才可能做到。大白话说就是造假,玩假的才行。
酒精和白酒,无论材料和工艺,都有截然不同,根本不可能做出一样风味的产品。这也是个逻辑问题,如今的小学生都可以正确解答。
所以,发展到至今的酒精酒,还是不伦不类。尽管已经冲击到高档白酒,而且占据了中低档白酒市场绝对份额,但是,我们的酒精酒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酒精酒,有着以下的名分:
学术的名称:仿白酒的酒精类饮料。
专业学术的定义,首先肯定我们的酒精酒不是白酒,只能算是仿白酒,模仿白酒风味的酒精类饮料。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的酒精酒,我们会尝到香蕉水的味道,还比较明显。那时候还没有其他添加剂,只有糖精和香精,香精还只有用于水果糖的那种化学品,放少了味不浓,稍一放多,就出来香蕉水的味道。再个那时候还没有白酒的香型定义,都是烧酒、包谷酒、红薯干酒和高粱酒的称呼。而且极少瓶装酒,90%都是散酒。直到1979年,全国白酒第三届评比会,才确定白酒风味由“色香味”组成,并由此确定了白酒香型。酒精酒的研究终以有了明确的方向。
为了模仿白酒的味道,催生出了一个新的产业:白酒添加剂,俗称“香精”。很多种,目前水平,可以完美模仿所有香型白酒,包括所有高中低档产品。甚至可以说,酒精酒模仿出的白酒,比真酒还好喝。
酒民的称呼:害人的假酒。
毋庸置疑的现实,酒精酒从来口碑不好。还不是一般的不好,很不好,没一个人说它好。说三个依据:
首先就混个“造假”的名分。经典的是发生在1998年春节期间的恶性事件,震惊全国。山西朔州出了假酒,毒死20多人,送医院抢救几百人。这批假酒就是酒精酒,工业酒精兑的。这次事件,让酒精酒名声彻底崩盘,酒民从此忌讳“三精一水勾兑酒”,躺枪的汾酒也至今没回过元气。
说不清的添加剂。如今人们对酒精酒很是宽容了,酒精认,酒精兑水也认,模仿名酒风味还认。但是那么些添加剂怎么说,真的对人体没伤害吗?
酒精酒模仿白酒,尤其是名酒、高、中档次的白酒,就没有一家、一个牌子敢于堂堂正正的亮明真实身份,最接近真实的是模棱两可。坊间认为,这是欺骗,不可容忍的欺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比骗人更可恶的做法了。
行业的暧昧:就不说是酒精酒,尽管人们都知道。
酒精酒名声扫地,完全失去市场信任,按说就不要再生产了。消费者拒绝的产品,应该也没有市场。可事情恰恰相反,被消费者广为诟病的酒精酒却大卖。表象上看,这现象也是违背逻辑的,其实有着深层原因,背后的利益起着主导作用:
酒精酒成本极为低廉,生产一斤酒不到2块钱材料。还有周转快、设备少等等因素,构成了酒精酒的暴利。所以被行业全力推进。
立体式广告轰炸,把产品刻印在人们意识里。
充分利用人们爱占小便宜的人性弱点,全方位展开持续的优惠推介和销售。
牢牢占领低收入群体,靠廉价产品打下天下。
等到人们醒过来,满眼尽是酒精酒,不买没得买。所以,就成了“最不愿买的商品却卖得最好”这么一个市场奇观。
酒精酒真的可以成为百姓接受的白酒,办法很简单。
纯净酒精的品质,生产与世界接轨的食用酒精。然后广泛用于勾兑,做出我们自己的“洋酒”。好处在于更丰富我们的饮品,有了这瓶酒,想兑什么兑什么,不再单一喝白酒。
完全亮明材料方案,主要是添加剂,必须毫无隐瞒的作出化学级标注。
研究和生产白酒酿造过程的化合物,以此作为勾兑添加剂。
只是这么做会极大地提高产品成本,没了暴利空间,现在的白酒行业不一定干。但是,酒精酒今后的发展方向,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哄着、逼着消费者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