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探店之风,兴于何时不知道,道理却明白,源于美食,起于名人,引爆于《舌尖上的中国》,爆发于抖音短视频等自媒体。古老的“饭托”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一门正式的社会职业。只要你有门道,就有饭店请你去吃吃喝喝,随手拍几张照片,回家套路一篇文章发出去,佣金就有了。不要小看这个毛收入,养活一家人不是问题,而且没投资,没风险,白吃白喝,比起绝大多数一线打工的待遇强了许多。
探店之风:源于见不得光的“饭托”
“饭托”曾是个见光死的行为,行当都算不上,因为自身都透着下贱,骗人的勾当。至今还有人用“饭托”去贬称探店人。
2017年上海一家店被网红剧迷疯狂探店打卡
——“饭托”自古有之。大诗人杜甫就是个饭托。
“饭托”一词确实暗含贬义,大白话说就是骗饭吃,为自己骗饭吃,为饭店骗人来吃饭。这种“骗”,指的却是现在,古时候却不是这样的。譬如唐代诗圣杜甫(712-770年)的一生中,就有很多当饭托的经历。他本才华盖世,还出身名门,是杜审言的亲孙子,但却命运不济,丧家犬一样,一辈子走不出霉运。空怀济世经邦梦想,穷困潦倒养不活妻儿,酒都没得喝,饭也吃不饱,只能屈躬卑膝,去达官贵人宴席写文赞美,换得一顿酒饭。临到末了,还是一顿饱食撑死,终年59岁。他的《丽人行》,就可以看成一篇极妙的探店诗文,赞美杨丞相府的一次踏春活动。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诗中的美食,都是当朝顶级珍品,非杨贵妃兄妹三人权势能享受得起。
——饭托是探店的市井衍生品。
从杜甫的经历看到,饭托并非贬义,只是一种谋生手段,你有那水平,能把吃喝的人说的高兴了,自然会赏你一顿酒饭。双方也是扯平,谁不欠谁。像杜甫那样,食客依着杜甫诗歌的名气,找到他来宴席捧场,朋友面前就很有面子。杜甫百无聊赖,又不会做生意挣钱,还饿着肚子,当然会如约而至,极尽赞美之词。于是,主人的面子有了,杜甫肚子整饱了。后来就有精明的商家从中发现契机,借此名人大腕的名气,传播自己的名声。譬如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蔡澜先生,原本内地没多少人知道他,自从当上《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成了饮食业界的香饽饽,多少饭店能以请到他光顾吃一顿为荣耀,漫说很多花钱都请不到的。这种做法,现在叫做探店。
——饭托是饭店业传统的推广形式。
由此,饭店业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推广模式,和其他行业不一样。道理也很简单,民以食为天,不论你贵为天子,还是贱为乞丐,都要每天吃饭。惟吃饭最为贴近生活。人与人的影响程度大不同,你说你的饭菜好,还要食客说好,都来吃你的,生意才会兴隆赚钱。所以自己吆喝不行,得别人帮你吆喝,名人吆喝。譬如酥鱼,圣旨骨酥鱼是宋太祖赵匡胤吃了说好,还专门下道圣旨,所以大卖几百年。如果是如今荥阳面条哥吆喝,喊破嗓子都没用,没人听你的。浙江绍兴酥鱼的历史更悠久,也有皇帝赞美,可是康熙皇帝只是赞美,并没有赵皇帝那样下圣旨,所以就不如圣旨骨酥鱼的名气大。
历史上唯一一个为道菜下圣旨的皇帝
探店之险:玩好了是利,玩砸了是险。
就这样,饭托也好,探店也罢,作为饮食业的一种生态,千百年来实际的存在着,自然无演化。但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却催生出了业态雏形,成为谋生的方式,当时的时尚说法叫“捞外快”。或许是饭店老板的精明,先是明星大腕,或是地方名人,请来吃饭、题字、留影,借此提高名气。接着就有了普通人的进入,逐渐有了业态化。到自媒体开始爆发的近十年,探店俨然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社会行业,从业者不仅能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更可以成就事业发大财。
圣旨骨酥鱼
——有组织的团队探店活动。《舌尖上的中国》触发了探店商机。
沿用媒体推广的习惯模式,也利用了人们的惯性思维,靠官方或组织的信誉推广。典型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本来是介绍不同地方的美食,扩大人们饮食视野,没想到意外的火了饭店,凡涉及的饭店火的一塌糊涂,都以能上《舌尖上的中国》为荣耀,颇有当年皇帝光顾题词般的荣耀。
于是,触动了巨大的市场商机。各大媒体平台,纷纷仿效,开发专业领域和竞赛活动。大平台频繁组织全国范围的探店活动,小平台不甘落后,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得风生水起。旅游、饮食业更是机不可失,地方政府不甘寂寞的介入,最终促使业态火爆。各地迅速自发形成不同形式的自媒体探店组织,仅郑州市,这样名不见经传却活跃在市区范围大小饭店,甚至早点摊点的探店组织就多到数不清。原由很简单,因为都有钱赚。
——“超级饭托”小美女,49公斤体重,一顿能吃8斤米饭。
网红是火爆探店行业的主力军。尤其是涌现出了和日本相扑运动员极具反差的超级吃货。都知道相扑运动员靠体重压倒对方,所以,拼命的吃饭,每天要吃十倍于正常人的热量,把自己吃到百公斤级,最重400公斤。
可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四川女孩,体重只有49.65公斤,却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要菜,一顿吃下8斤米饭,一下子爆红网络。这个女孩就是密子君,爆红三个月就赢得220万粉丝,视频播放量17亿,第一次让5000年中国文化找不到合适的文词来形容她。因为她做的事情统统超乎人们的料想之外,除了意外还是意外。譬如在汪涵主持的一期《天天向上》节目中,一次吃下88碗面,还有一次吃了50斤小龙虾。任谁也想不通,这么个娇小的美人儿,是怎么吃下肚的,肚子又是怎么装得下的,吃了那么多是不是拉的很多?更有甚者,吃这么多为何不发胖,对身体伤害有多大,等等各种想不通。
——自媒体成了赚钱最轻松的职业。
每日里好吃好喝,不仅不要钱,饭店还倒给钱。这样的职业很有诱惑力,尤其是对职业尚无着落、不服当下报酬环境、又有一技之长的人。当然,流行几十年的快餐文化,也终于熬成了探店文化主流价值观。这些自媒体目的非常清楚,就是挣钱。所以,写不几篇文章,有了几个粉丝,就迫不及待的开店、推广、卖货。探店就更直接了,我眼见着一个伙计,开始看他在头条频繁发信息,每天要吃多少早餐店,全市区450平方公里来回跑遍,哪来恁大劲。后来才明白过来,他是在探店。靠着勤劳和满篇的地方口语,不到一年修成大V,有了自己的客户群,当然也有了可观的收入。
——那些一夜爆红、一夜云散的被探店火爆的美食,种草群众齐声感叹“伤不起”。
举三个例子:
泡面小食堂。几块钱的方便面都吃了多少年无异议,偏要去吃4、50元一碗的泡面小食堂,还排大队等吃。说缴智商税嫌小,不说又憋屈。
西安永兴坊摔碗酒。喝酒不喝酒都要体验当土匪的豪气,喝了酒把碗一摔,妈的一辈子的晦气都随酒碗烟消云散。
抖音番茄饭。电饭煲蒸米饭里放个番茄,饭熟了把同步蒸熟的番茄直接拌里面。这道所谓的美食就不是只收吃饭智商税,顺带着把做饭的智商税也收了。
可是这些看着不靠谱的美食,出现时却火得一塌糊涂,点赞都在百万以上。我在头条忙活图文快3年,阅读过千万的有几篇,可是单篇点赞上万的都没有。不敢比啊。
——李子柒的硬伤:后台的仙女,前台的大妈。
李子柒的出现,简直是网络世界的一阵清风,完全的芸芸众生里的小仙女,很快赢得全世界的关注和欣赏。最后还是耐不住寂寞,走进市场,上了前台。于是,真实的一面暴露无遗。节目评委都不知所措,做的菜怎么这么难吃?还是我们的小仙女吗?
探店之殇:免费的午餐还能吃多久?行业呼唤规范化。
说白了,由饭托升级探店,地下生意到公开职业,事物的实质并没什么变化,起码目前的行业状态是这样子,饮食业处在瓶颈期,都在渡劫。传统的商业推广投入太大,掏不起那广告费用,只有自媒体的软性推广还可以承受。但是,从目前发展状态看,这款看似免费的午餐已经不是那么好吃了。现实正在这样告诉我们:
富态的密子君
——你以为轻松的入行,其实付出的代价很大,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前面说到的密子君,看着吃喝风光无限,也挣得盆满钵满,可是背后的心酸何人知?只有自己知道。不说别的,每天吃下去那么一大堆美食,超多的营养怎么吸收还不提,仅仅泥石流样的出恭情景就不敢想象。如今也终于吃胖,犯了美女大忌,于是传言靠打瘦脸针维持形象。不管怎么说,这样用生命吃喝的结果都不会怎么好,但愿小美女将来不后悔。
再说个日本小美女,美女大胃王萌梓,40公斤体重,在一次《火力全开大胃王》节目中夺得冠军,网曝她的一组对照X光片,吃进去10公斤拉面后,胃部占满腹腔,从胸部到耻骨部。还有个韩国小姑娘,是大胃王里很实在的一位吃货,每次都要吃10几斤食物,很快把自己吃到240多斤。这样吃法对身体和寿命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目前还不得而知,可是看看相扑运动员,多少会有不好的预感。
——探店人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行业信誉。
很明显的事实,当下探店行业队伍里,并没有什么专业人士。包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美食节目,不是在做严谨的美食专业内容,完全是娱乐化操作。找来的专业大厨只能充当配角,还挂个“特级厨师”的牌子。要知道我们的厨师行业没有“特级厨师”职称。至于满大街的自媒体探店,更像热火的闹剧,发文发视频,介绍的店名不错,说到厨艺菜谱就满篇外行话。这样的推广效果可想而知。即便是平台知名大V,也是笑话不断,7月初就有一个“调肉馅先打水还是先调味”的问题讨论,结果知名大V的回答获奖,可他的回答恰恰错了。这样的从业素质,直接的影响着行业的商业信誉,质疑声不断。看头条很多文章后面的评论,最典型的就是“这个说能吃那个说不能吃我到底要听谁的”。
——饭店对探店效果的质疑,呼唤行业标准。
其实真正吃不住的是饮食业,是饭店,因为他们是买单员。全行业的付出,包括媒体平台、探店组织和个人,探店所有费用都是饭店支撑着。有付出就要有回报,可是回报并不理想,很不理想。原本不指望像上海的阿大葱油饼那样火爆,人家是世界知名媒体BBC探的店,搞得全世界都知道。只希望能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探一家火一家就行,哪怕火一阵子也好。可是实际情况令人郁闷,吃也吃了,喝也喝了,钱也给了,结果大都是石头扔到井里,咕咚一声算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