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梗,可能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这是一种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其实不然,心梗发作是不分年龄的。尤其是夏天更是心梗发作的高发期,尤其喜欢烧烤、啤酒的中青年人更应该提高警惕。
28岁的小刘是一名运动达人,保持着经常健身的习惯。几天前,小刘像往常一样健身之后回家,一进门就冲了一个凉水澡。接着,小刘觉得还不够痛快,打开冰箱,边看电视边喝冰镇啤酒。5瓶冰镇啤酒下肚,小刘打了几个饱嗝,忽然感觉前胸有点疼。此时,他以为是啤酒太凉了,伤到了胃,过一会儿就好了。可是这种疼痛一直没有缓解,而且越来越疼,到最后小刘疼得满身大汗,呕吐不止。
幸好家人及时送医,医生立即对小刘进行急诊支架手术,打开了血管,保住了小刘的生命。心梗发病迅速,且病程很快,所以我们一定要留意一下发作前的症状,避免错过最佳抢救机会。
心梗发作前,身体3个地方会出现“莫明疼痛”,希望你一个都没有
1、牙疼
临床上,因冠心病引发的牙痛称为“心源性牙痛”。
我们的心脏上广泛分布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些神经同人体各部位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联系。
当心肌某个部位发生梗塞时,刺激这个部位的植物神经,反射到躯体不同部位,就会出现疼痛,这就叫“放射痛”。
比如,下壁心肌梗死就经常表现为上腹痛或腰腿痛,前壁心肌梗死则会出现放射性牙痛。
2、咽部刺痛
如果中老年患者突然有咽喉痛不适,又不红不肿不发烧,做吞咽动作疼痛也不加重,尤其伴有心慌、胸闷、憋气、出汗等表现,就应引起重视,这很有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
特别是患者还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病史,这个时候就得赶紧拨打120去医院就诊。因为咽喉与心脏的神经由同一节段的脊神经支配。当心脏缺血、缺氧时,会产生酸性物质、多肽类物质,刺激神经产生疼痛,且会扩散到咽喉部位。
此时,这种刺痛感,像是被一根绳子,勒住了脖子的感觉。
3、胸痛
心梗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胸痛。
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的部位一般位于左胸部,较少位于右胸;且痛感剧烈、持续时间长,不会是三五分钟的事,可能会持续15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无法缓解、效果差,这时应该考虑患有急性心梗的风险。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尽早前往大医院就医非常关键。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的黄金期,全球统一标准为90分钟!必须在90分钟内为患者开通闭塞的血管。越早打开阻塞的血管,存活的心肌就越多。如果救治及时,患者康复后可和正常人一样。由此可见,突发心梗的危害如此严重,其实最好的治疗还是预防,我们日常该如何预防心梗的发生呢?
预防心梗,保护心脏健康,3件事不能少!
1、改正不良习惯
过度疲劳(过度劳动、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
情绪激动(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
暴饮暴食(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寒冷刺激(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
便秘(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
吸烟、大量饮酒(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以上6种行为都会增加心梗的可能性,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避免,尤其是体型肥胖或者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注意。
2、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血管需要“抗氧化”,当人体自由基过多时,会造成血管内皮老化,引起动脉硬化、弹性变差,使得血管内更容易沉积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引起高血压、高血脂、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疾病。
而抗氧化剂,可以捕捉并消灭“自由基”,减少其对血管的伤害,维持血管的正常生理功能,预防血管疾病严重化。
生活中,茶叶就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尤其是未经发酵的绿茶。日常饮用,有利于减慢血管退行性变,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
3、控制好“三高”
心肌梗死可能是由于很多原因诱发的,有部分中老年人之所以会出现心肌梗死的情况,就是因为本身有其它的病症,比如很多老人都有三高现象,三高会诱发其他的疾病,长时间的吃各种激素药物,最终有可能会导致心肌变得非常脆弱,发生梗死情况。
所以在平时就应该要多注意自己身体的保护,老年人如果出现了三高情况,尽量不要吃太多激素的药物,要选择从根源上下手,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多加强锻炼,这样才能让自己远离三高,使血压和血脂不再继续升高,而不是一味的依靠药物,吃多了药物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