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低龄化!等孩子说“妈妈,我看不清”就晚了

2020-06-06   父母世界Parents

原标题:近视低龄化!等孩子说“妈妈,我看不清”就晚了

2亿青少年,1亿近视眼。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达53.6%,高居世界第一。

6岁儿童的近视率为14.5%

小学生的近视率为36%

初中生的近视率为71.6%

高中生的近视率更是高达81%

这就意味着还没上小学就已经有近15%的孩子近视了,到达高中阶段班里每10个孩子,就可能会有8个近视。

近视正逐渐低龄化,且年级越高,度数越高它正在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2岁半女童近视900度

一名妈妈发现自己2岁半的女儿小曼总是喜欢眯着眼睛、皱着眉头看东西,已经有一年多了。但家人只觉得这是小曼的坏习惯,便没有理会。

后来,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这个2岁半女童的近视度数竟然已经高达900度。小曼的长辈由于比较溺爱孩子,为了哄孩子开心1岁左右就开始给她看手机,看手机的小曼总是特别安静,于是家人开始让她看更长时间。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对该事件报道

结果造成小曼小小年纪900度近视的后果。医生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曼的近视度数还会不断加深。

眯着眼睛、皱着眉头看东西,是近视发生的征兆,如果小曼的父母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小曼的近视一定不会发展到900度这么严重。

2

近视早发现,关注这些细节

01

眯着眼睛看东西

这正是小曼早期近视的表现。近视是由于眼轴变长,成像落在视网膜前方,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上是一片而不是一个点。当眯起眼睛时,眼睑开度变小,成像落在视网膜上的范围变小,看东西也就比较清晰。

但长期眯起眼睛看东西会造成眼疲劳,近视的度数也会增长更快,这也就是小曼才2岁半,已经900度近视的原因了。所以如果宝宝经常眯着眼睛看东西,一定要尽早带他去医院检查。

02

频繁眨眼睛

当孩子长时间看东西模糊,就会容易眼疲劳。通过频繁眨眼睛能够增加眼球的湿度,缓解干涩感。因此,如果孩子频繁眨眼睛父母也需要注意。问问孩子是因为看不清东西还是因为眼睛不舒服。频繁眨眼可能是因为近视,也可能是因为有其他眼睛方面的疾病。无论哪个都不容忽视。

03

经常揉眼睛、皱眉或拉扯眼角

揉眼睛通过压迫眼球,改变屈光度,能够带来视力短暂的恢复。孩子经常揉眼睛,说明他习惯用这种方式更好的看清物体。

皱眉和拉扯眼角是通过眼外肌压迫眼球,试图短暂的改变视力。

如果发现孩子在看远处东西并试图看清的时候有这些小动作,那么要小心,孩子可能近视了。

04

看东西习惯贴的很近

孩子写作业如果姿势不正确家长经常会说“别贴的太近,小心近视”。但却忽略,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已经近视了,正是因为看不清才会贴近书本。

所以如果发现孩子看电视、写作业习惯贴的很近,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第一时间纠正孩子的动作,而是检查下孩子的视力状况。

05

喜欢歪着头看东西

歪着头看东西可以减少散射光线对视力的影响。如果孩子喜欢歪着头看东西可能是近视且伴有散光,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3

这2类孩子更容易近视

每个孩子患近视的概率是不一样的,有后天用眼习惯的原因,也有遗传的因素,以下的2类孩子,患近视的概率会比一般孩子高,如果你的孩子在以下2类的行列,那么需要格外关注孩子的视力问题。

01

父母双方近视的孩子

近视分为普通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单纯性近视一般低于600度,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孩子的“近视易感性”,在相同用眼习惯下,父母一方近视,孩子发生近视的几率比父母视力均正常的孩子高2.5-3倍。父母双方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会高4-5倍

病理性近视度数一般超过600度,并伴有眼底视网膜病变。如果父母双方都为病理性近视,孩子近视的几率几乎为100%

因此如果有遗传因素,父母应坚持每年带宝宝至少进行一次定期眼部检查。

02

早产儿或低体重出生的孩子

早产2周或2周以上的小儿以及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克的小儿,在儿童期更容易发生近视眼。这类宝宝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更容易由于不良因素导致眼轴发育过长。

4

确预防近视的小贴士

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增加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减少近距离用眼,是减少近视发生的关键,也几乎是全球公认的预防近视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希望家长们积极行动起 来,做到以下几点:

1.“20-20-20 法则”,就是每隔20分钟,远眺至少20 英尺(约 6 米)外的地方至少 20秒, 以减少眼肌疲劳。

2.尽量让孩子在自然光线下,或者有充足照明的环境下进行阅读。

3.家长以身作则,不要躺在床上或在开动的车内阅读。

4.尽量减少孩子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例如手机、电视、iPad,也包括幕布投影等。2 岁以上的孩子全天跟父母一起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

5.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的运动或活动。

近视是不可逆的,将近视扼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娃娃抓起”关注孩子的眼健康问题。早预防、早发现、科学治疗,别让下一代像我们一样经历同样视力问题的困扰。

编辑/雅雅

视觉/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