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德林
图:来自网络
我是农村长大的人,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兄妹四人养大成人,非常非常不容易,在我十五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那时母亲才36岁,当时不少人都劝母亲改嫁,但母亲却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记忆里,当别人休息的时候,母亲依然还在田里忙碌,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闲着。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我们看着母亲太劳累,想下学为母亲减轻一些生活压力,但倔强的母亲说啥也不同意,一定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在,我和弟弟妹妹都很争气,一个个都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我毕业后,分配到南京物价局,弟弟分配到安徽蚌埠审计部门,大妹妹到了上海从事财务工作,后来又到了深圳,小妹妹在济南一所中学教书。
我们一个个像出巢的燕子一样,飞离了老家的乡村,但母亲却老了,后来,大妹妹提议,母亲日益年迈,要不让她老人家轮流到我们各自家生活,每家三个月,这样,母亲既可以感受不同的城市生活,也可以给大家孝顺母亲的机会。
我们感觉这个意见不错,但当我把这个想法的时候,母亲却委婉拒绝了。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已经习惯了乡下的生活,在城里生活,不接地气。
母亲虽然一生劳苦,但上天却赐给了一个好的身板,在80岁那年,母亲依然还种着家里的一亩多地,家前院后,都种满了各种蔬菜。
但毕竟这样的年纪,还是让人不放心的,于是,在2014年的春节,我们兄妹再次商议,决定采取这样一种方式照顾母亲——每个人回老家照顾母亲一个月,这样彼此轮流,如果谁有什么特殊情况,可以事先告知,予以调换。
大家都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因为母亲在我们身上付出的,我们哪怕用什么方式来回应,都无法回报母亲那博大的爱。再者,就连年龄最小的妹妹,正好也退休了。
于是,我们兄妹四人集资48万元,给母亲在农村的老地基上,造了一幢漂亮的两层楼,房间里装上空调,太阳能和热水器,也给母亲买了舒适的大床,冰箱里,总装满母亲爱吃的东西。
母亲喜欢劳动,家里的地依然还种着,不过,改成了果园,我们每个人回家,就和母亲一道除草,剪枝,种菜,喂鸡喂鸭,这使在城市生活多年生活的我们,可以再次近距离的感受乡味乡情。
母亲和我们种的菜和水果,吃不了就送给同村的乡亲们,因为,在我们当年最困难的日子很多乡亲都无偿的帮过我们。另外我们兄妹回去的时候,也带上一些,让城市的家人,也可以领受到来自乡村母亲的温暖。
弟弟和妹妹都说,这样每年在老家的农村“锻炼”三个月,母亲晚年幸福不说,自己在果园里劳动,身体素质也变好了。尤其是小妹妹,先前是典型的“三高”,经常去医院,如今几年下来,身体棒的不得了。行孝和健康一举两得。
记得我在圣经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当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
兄妹们都比着孝顺,所以母亲无论在何处,都对自己的四个子女,赞不绝口,与此同时,村里的邻居也对母亲的晚年生活,以及子女的孝敬交口称颂。
因为我们对母亲的做法,也给村里的一些年轻人提供了孝敬的一种新途径,先前,那些在外工作忙碌的儿女,虽然不能常年陪伴爹娘,但回家的次数也明显增多了。有个别的,在外面赚到钱,直接回家创业,这样既可以有收入的保障,也可以和父母在一起。
孝心的涟漪,一层层辐射,如今,我和弟弟妹妹的孩子们,也效法我们的作为,给家庭带来了别样的温馨。
娘在家就在,母亲的爱,使家庭的每一个角落都洒满阳光,再漂泊的心也会安顿下来,再大的阴霾也将随之散去,人生路上,遇到的波折和困惑,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感谢母亲,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老娘伺候好,让她安度余生,颐养百年,是我们做儿女的共同心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jHMxG4BMH2_cNUgvvH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