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顺德农民叫梁庆德大哥,称杨国强老弟,令张瑞敏万分焦虑

2019-10-19     天天有味

人在走投无路时,“活着”是一种稀缺的勇气,也是最崇高的希望。如此,余华笔下的“徐福贵”才能直抵人心,绽放人性的光辉。

1968年,何享健26岁,此时“文革”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上演,吃不饱饭的何享健联合了23位与他处境相同的农民,筹措了5000元资金,成立了北滘街道塑料生产小组。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不想饿肚子,但风险却极大,稍有不慎就会被割资本主义尾巴。

此时,持同样想法的还有浙江萧山的鲁冠球、江苏华西村的吴仁宝。他们都是将头悬在裤腰带上的“异类”,在穷山恶水之境,穷途末路之际,怀抱着“生产自救”的朴素愿望,在时代激变的大潮中竟成大泽龙蛇般的人物。

任正非曾说:“生存,是企业经营的真理。”就像《琅琊榜》悬镜司夏江所说,“死了可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只有活着才有翻身的机会。

所谓的核心业务,都是野蛮生长出来的。何享健的老乡梁庆德在创办格兰仕时做的是鸡毛掸子,柳传志也在中关村摆过地毯,连马云也跑到义务去批发袜子……

那时的主旋律是“大庆经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何享健何尝不是这样,但他不是在“试错”,而是在“试对”,因为何享健的“生产小组”没有抗风险能力。凭借着简易组装“手啤机”(手工注塑机)和一封公社介绍信,何享健就敢走南闯北,推销他的塑料瓶盖。

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赚到钱,何享健的商业嗅觉异于常人。在1978年之前,何享健带领着北滘生产小组先后做过塑料瓶盖、玻璃瓶、皮球、五金制品、橡胶配件、刹车阀等。1977年,更名为“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的厂长何享健,带领工人实现了年产值达24.4万,利润2.6万的骄人成绩。

何享健也因为经营才能突出,被提拔为北滘公社工交办副主任。不过,离开了何享健的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很快陷入困境。此时,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基层干部岗位历练两年的何享健隐约感觉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而他的市场生存及应变能力足以面对时代激变的挑战。

后来,万科的郁亮带着王石“珠峰经验”拜访美的总部,高谈阔论之时不忘推崇甩手掌柜王石“自我更新”的财富论。不以为意的方洪波如鲠在喉,他说老爷子的生意经就一个“变”字。还来不及领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的万科高管团队,离开美的之后便遭遇了野蛮人。

何享健改革开放忠实的拥趸,也是时代红利的“先行者”,美的成年礼便始于此。

1979年,何享健回到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为挽救停产的局面何享健开始做发电机,在发现力不从心之后想做大汽配行业,但未得到乡镇领导支持。

后来,一些在港澳的侨乡带回了电风扇,他了解到家电在国外已相当普遍,商人的敏锐性使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便一头扎进这一领域。

1980年,何享健顶着“技术投机倒把”的风险,邀请广州第二电器厂的技术人员“炒更”(赚外快),研制了出美的第一台金属台扇,取名为“明珠牌”风扇。而此时也叫“明珠”一位女强人,还在南京一家化工所做行政工作。后人笑谈,明珠习惯性怼美的,也许渊源在此。

一年后,原“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已经更名为“顺德县美的风扇厂”。当时工厂的风扇年产量达13167台,总产值328.4万元,利润41.8万元,员工251人。

但真正让美的脱胎换骨的爆品则是1984年,开发了香港“鸿运扇”的仿制品。这款风扇是塑胶转叶,风力更为柔和、安静,在后来的风扇大战中脱颖而出。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市场经济元年,联想、四通、TCL、海尔、万科等后来声名大噪的企业在混沌中诞生。

此后,美的在何享健的带领下异常激烈、残酷和骚动的时代洗礼,但也一发不可收拾,美的开始扶摇而上。何享健既有群狼一样的组织警觉,又具备狼王一样的犀利眼光和霸道魄力。“我想任何时候都要超前,要创新,不可守旧”。尝到变通甜头的何享健,像开了挂一样将美的扶摇而上,躲过一个个陷阱,创造一个个奇迹。

80年代中后期,何享健多次前往日本学习松下、东芝、三菱等成功经验。在顺德的乡镇企业当中,美的也是最早具备国际眼光和先进管理模式的企业。此后,美的走向了出口创汇的道路,并将产品由风扇延伸到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多个品类。

1988年,美的实现了年产值1.24亿,成功跨入顺德县亿元企业俱乐部。与此同时,“可怕的顺德人”不胫而走,顺德模式也成为乡镇企业的成功典范。但是何享健志不在此,他要带领美的走向现代化企业建制道路。

1993年,何享健对美的产权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顶住了内外压力完成了美的股份制改造,成功将美的推向了深交所上市。此举意义重大,美的不但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而且通过资本加持美的抢占了空间优势。

上市之后的美的很快将营收做到30亿,在经历1998年的空调大战之后,何享健的一锤定音的事业部制改革为美的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美的在2001年跻身为百亿级企业。

此时,何享健另一个创举又为千亿级美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主持美的完成了MBO计划——美的管理层收购了代表政府的顺德市北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第一大股东),成为中国第一家管理层收购的上市公司。

它最大的意义,绕过了许多企业面临的产权不清的大坑。

方洪波、何享健和何剑锋

产权改革是敏感而又关键的领域,海尔的杨绵绵曾说,企业发展太快,大了不敢分了,来不及分它就大了。张瑞敏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海尔,倪润峰创造了长虹的新生,王石一手带大了万科地产,但他们都无缘于中国百富榜,个中缘由都在于此。

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何享健“改革先锋”的称号。在100为“改革先锋”名单中,还有两位“先行者”也不遑多让,他们是万向鲁冠球,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不过活在人世的只有何享健。

2019年7月22日,《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揭晓,美的集团以395.8亿美元营收位列312位,领先于格力的414位和海尔的442位。值得注意的是,格力是今年首次闯入榜单,名次竟然超过再度入榜的海尔。

最后,笔者想说,美的成功是偶然,但也是历史的必然。美的进入家电行业,现在来看就是一种“投机”,而美的正好撞在了风口上。雷军说,企业家要“顺势而为”,就是扣准时代脉搏,再拼上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这是选择的力量,而选择本身是需要胆识的。媒体一直想给何享健“封神”,但他却没有陷入志得意满的幻想中,而是谨言慎行、如履薄冰。

在中国办企业,许多小有成功的企业主容易犯一个毛病,那就是对自己的天纵奇才持有一种偏执的自我暗示。这或许是一味毒药,只有张瑞敏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没有成功的企业,只要时代的企业”。毕竟,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美的起步于一个乡镇作坊,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浪潮中摸爬滚打,最终攀登至全球白电行业的巅峰,成为中国第一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家电企业。

说它是“奇迹”并不为过。然而,创造这个传奇的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顺德农民。这又是一个特定时代的“涌现性”现象,如此“奇迹”在未来可能再难产生。

改革开放40年,造就了中国白电行业三巨头,美的、海尔、格力,他们均得益于过去20年中国家电市场爆炸式增长,赚取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红利。如今,在智能家电潮流中,相比于美的、格力发展势头,海尔略显后劲不足。

就在美的勇攀全球白电桂冠之际,何享健选择了急流勇退,于2012年8月25日将美的托付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甘做美的背后的男人。这是张瑞敏体会不到的幸福,也是柳传志难以企及的高度。张首席至今还奋斗在一线,苦苦思索海尔的接班问题,但仍旧没有答案。

有人说,张瑞敏恋权,其实都没有说到根本,那就是海尔的股权结构过于复杂,所有权的问题不是那么清晰,所以张瑞敏是放心不下他一手缔造的帝国在他退休之后失控。这才是张瑞敏对海尔不断进行让外人应接不暇,让内部人难以适从的所谓颠覆式管理变革的真正原因。

许多事情,从人性、利益等角度去考量,就会拨云见雾,豁然开朗。

在古稀之年,何享健创立了“和的慈善基金会”,他计划捐赠60亿元人民币,包括1亿股美的集团股票和20亿现金,用于支持顺德地区的建设和其他社会公益项目,涵盖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创新创业、文化传承、慈善事业等多个领域。

资本隐于幕后,你能看见的,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Oon_m0BMH2_cNUgdW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