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文简称‘经开区’)是自1991年西安高新区、1992年宝鸡高新区之后陕西省内设立的第三个开发区(1993年9月设立)。区别于前两者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经开区直到2000年2月才正式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1993年经开区建设中的凤城二路
设立初期的经开区辖区内是一片接一片的庄稼地,唯一的一所单位还是陕西省公安厅所属的警犬基地,是的,你没看错,用来培训警犬的。作为经开区第一批30多名年轻人就在这所警犬基地办公,每个月拿着90元的工资,以及手握仅有10万元的启动资金,投身于开发区建设,开启了自己的人生以及事业梦。
时到今日,作为西安市经开区首批开拓者的老员工都不敢相信,当初的月工资竟只有90元。实际上1992年底我国职工月平均工资约为225元,这批开拓者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经开区建设的步伐。
2008年前后,我因为工作原因经常前往经开区,彼时的经开区凤城三路以北,东西两侧还存有大面积的农田。而位于西安市西南的高新区,2009年已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8.3亿元,对西安市工业增长值的贡献率当年更是达到了78.2%,这对于2002年就被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北首家国家级西安出口加工区的经开区来说正是负弩前驱、任重道远。
可也正是这个时期,经开区迎来了发展的高速期。随着市政府的北迁,高铁北站的建设,可口可乐、康师傅、陕重汽、中钢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投资入驻,向北与高陵县合作共建的泾渭工业园,并入草滩生态产业园,形成涵盖中心区、出口加工区、泾渭新城、草滩生态产业园的整体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开始大力拆迁区内的城中村,拓展区域版图,加速基础建设。5年时间,区内3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38条断头路打通,3条南北大通道系统提升,30公里架空线缆落地。
2011年,经开区成为陕西省首个产值过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其以工业发展为重心的定位更加凸显。
发展的同时,经开区也注重工业智能化、数据化、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等全面发展。中科院西安分院、省发改委和经开区在草滩生态产业园联合设立中科院西安科技创新基地;世界500强ABB将全球唯一的电力电容器研发中心转移到经开区,向ABB全球电力电容器产业企业提供新品研发和技术支持;全球顶尖的交通及物流系统提供商西门子信号公司建立了SSCX研发中心,为全世界提供高性能的交通物流解决方案;北车永济研发中心,向高速铁路提供安全可靠的机车装备纷纷布局经开区。
在2018年底,在国家级经开区考核评价综合排名中,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全国第17名,西部首位。
2018年经开区实现GDP746.66亿元,位列全西安市开发区第二位。先后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英国BP、法国ALSTOM、美国通用电气、博世力士乐、碧辟普瑞、阿尔斯通、西航莱特、西罗涡轮、英国AMS航材,以及国内知名企业中石油长庆油田、中石油长庆油田、陕西天然气、 太中银铁路、陕煤化工、西安地铁公司、陕西天然气、 太中银铁路、陕煤化工、西安地铁公司、康师傅、招商局物流、山东得利斯、印包产业基地 、江苏雨润全球采购中心、中国电子信息集团等知名企业投资。
在近日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中,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继广州经开区、青岛经开区和昆山经开区之后,位列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第四名,中西部第一位。
同时在软环境指数中名列全国第2、社会服务指数中名列第3、上午成本指数第9、基础设施指数、市场容量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分别位列第10、第19和第25名。
2017年,西安市首次提出打造“硬科技”之都的口号,围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硬科技“八路军”领域为发展重点,发挥西安市的军工、科研实力,让硬科技成为西安发展的硬实力。
2019年2月,西安市发布《关于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其中要求在打造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国家创新高地方面,西安将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推动军民、部省、央地等3个融合,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引领新经济发展的全球硬科技之都。
目前,西安市经开区形成了包括陕汽集团、吉利汽车、金龙汽车、中国北方车辆集团、中集专用车、康明斯发动机、汉德车桥、德仕零部件、万安制动、泰德空调等企业在内的,涵盖整车制造、专用车、零部件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汽车全产业链条。在能源、材料和航空航天领域,也有乐业光伏、陕西众森、西部金属、西部超导、西航莱特等龙头企业。同时顺丰西北总部、唯品会西北运营中心等物流项目也在经开区布局。
正是在此制造业优势明显、社会服务完备、商务成本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等基础上,西安市经开区取得了如此成绩,成为中西部经开区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