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买网课、办健身卡,只为“花钱买自律”,

2019-09-24   迪迪干货

01.这届年轻人喜欢花钱买罪受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调查,调查内容是:你都做过哪些“花钱买自律”的事儿?提供了8个常见的选项。

第一:买了半年VIP课程,为了不浪费钱而去听课;

第二:请了一年的私教,以此强迫自己定期跑健身房;

第三:为了鼓励自己做饭,买了全套进口厨具和餐具;

第四:花钱买啊纸质书,这样才有监督自己看书的动力;

第四:自己无法早睡早起,所以购买某宝付费监督服务;

第五:为了认真学习,买了最新款的Ipad等等一系列装备;

第六:为了监督自己背单词,付费进了多个交钱打卡群;

第七:因为是自费旅游,所以一天走一万步刷完所有景点;

第八:我言出必行,没这个困扰。

这八条你种了几条呢?

所谓的“花钱买自律”也叫做氪金式自律,企图用花钱肉疼的方式约束自己。

毕竟这届年轻人做人很难,明明现在就想退休,但又要活的阳光有正能量;每天拿着3K的薪水,还要求元气满满,成为社会精英,而想要成为社会精英第一步就是——自律。

自己约束自己做不到,花钱让人约束,这样既有仪式感又能“终身学习”。

愿望是美好,但现实残酷。

很多人用IPad上网课,但只坚持了三天;进入付费群每天背单词,背了两天后就下线失联了;下载了无数个知识APP,豪爽的冲了一年的会员,但一年结束了,课就听了5分钟。

明知道这样不好,但转念一想愿意花钱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还指望我每天都当好学生,偶尔偷懒、拖延没关系,于是内心再一次变得平静。

根据艾媒咨询的《2018-2019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自2016年知识付费元年以来,中国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呈高速增长态势,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2.92亿人,预计2019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3.87亿人。

在成为精英的道路上,我们装备齐全,仪式感足,唯独效果甚微。

有人说之所以花钱买自律这么火,不是赚知识税,而是赚懒税。

明明知道自律很重要,也花了大笔的钱让自己心疼,但为什么还是不自律呢?

02.你的自律只是在搞一场行为艺术

我们想要自律,可能是因为看综艺节目,觉得某位明星为了管理身材真拼,克制吃热量高的食物,这个时候你如同李白附体,感概:人生得意要尽欢,当属自律最重要。接着开始报班,买课程,对自己说,从明天开始我要努力,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这种间歇性努力注定短命的,它只能暂时缓解你的焦虑,一旦你努力了一段时间,焦虑消失了,这样努力的动力就没有了,没有动力就不会努力,更不会想到自律。

什么时候又会想到自律,等下一次间歇性努力出现的时候。

有一个朋友不知道受到什么刺激,突然跟我说:要重新做人,努力学习不再拖延。

为了改变拖延症这个毛病,参加了一个“100天战胜拖延症”的活动,只要坚持100天,就可以退还200元的押金,她觉得很有意义,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于是,朋友高兴地对我说:“我报了一个战胜拖延症的群,这次一定可以戒掉!”

我看到朋友有些“得意忘形”,对她说:“你不要想得太美好,这是100天,不是21天。”

朋友说:“你太小看我,这次我决不让钱白花。”

前一个月,朋友坚持住了,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第二个月,开始疲惫,打卡变得随意;第三个月早就不记得自己花了200元加入了社群。

这个活动有意义,也有价值,但对朋友来说,为什么没有用呢?

因为朋友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需要强行“逼自己去做”,要给自己不断灌鸡汤,才愿意做,这种方式是不可能长久的。

你的努力只是在搞一场行为艺术。

努力只是一场作秀的艺术,怎么可能可以做到自律?

你有没有想过,你需要“刻意坚持”去努力,才会不情不愿做一点,这种努力的价值在哪里呢?

真正的自律,是它来适应我们,而不是我们适应它。

03.你只是觉得自己“应该要自律”

很多人想要自律,来源于应该思维。

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应该要自律。

至于为什么应该要自律呢?

你可能会说:“周围的人都这么认真,利用做地铁,乘公交车付费课程。身边的学霸每天去图书馆学习,看着周围人,虽然我很想当一条咸鱼,但他们都这么认真,自律。那我觉得自己按照他们的方式也可以变得资料,至少花钱买课听,去图书馆这些事情我还是可以做到的。”

又过了几天,你刚到图书馆,打算上自习,舍友发给你一条信息:"今天爱豆的电影上映了,我们一起去看吧,看完顺便可以去商场逛街。”

你看到舍友发来的信息,一想,我已经在图书馆看书一星期,每天坚持听付费课程,好久都没有放松了,今天去浪一下没关系。于是,立马收拾课本,发微信给舍友:“等我,马上就来。”

逛完一天,你觉得很累,说明天要休息一下,接着又是吃吃喝喝玩玩,等你发现自己已经好几天没有去图书馆,没有听付费课程的时候,你又陷入深深的自责,责备自己为什么这么贪玩。

有啥好自责的,这很正常啊。

吃吃喝喝才是你的日常,你的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自律。

你只是看到别人美好的一面,觉得自己应该要这样做。

所以你根本就不在意自己花了199还是299,反正这些钱你本来就没有想过要赚回来,只是买一个安慰罢了。

这种应该思维就如同《小学问》里提到的,很多人想要做出改变,会陷入“do,have,be”的行为模式。

do:做什么事情

have:得到什么东西

be:成为什么人

比如你想要减肥,至于为什么想要减肥,你说想要瘦下来(do),有马甲线(have),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be)。

这种模式在心理学上不成立,就是典型的“应该思维”。

应该要瘦下来,这样就能成为自信的人,也许一时之间改变了行为,拥有了想要的状态,但本身没改变,可能只是从没自信的胖子,变成没自信的瘦子而已。

正确的模式是“be,do,have”模式。也就是说开始就要想成为一个有自信的人(be),想象自信的人更可能做什么(do),拥有的状态(have)自然就改变了。

“花钱买自律”是与自己“执行力”做对抗。

04.比找自律方法更重要的事情,是你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无论是“氪金式自律”还是朋友圈立下Flag的“鸡血式自律”都是违背人性,靠一时刺激无法长久见效。在我看来,想要做到真正的自律,甚至享受自律,你至少要搞清楚2件事。

1.先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找适合的自律方法。

盲目加入一个社群组织、一时冲动花钱报了很多的课程,作秀般的打卡,这些都无法让你自律。

我发现一件很奇怪的现象:很多人认为自律的人都遵同一个法则,如果自己做不到,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自律的人,然后要么依样画葫芦跟着做,要么自暴自弃、放弃治疗。

但其实,适合每个人的自律方法都不同的。有些人做事很有计划性,做事严谨,他可以采用“一步到位”的方式;而对于做事很随性,情绪化严重的人来说,可能“适可而止”的方式会更好。

“一步到位”就是一旦确认目标,就会按照目标执行,不需要别人监督,而是自己会制定分级计划,不给自己找借口。比如小S,在怀孕期间,她吃麦当劳,肯德基,身材偏胖,但一旦确定要减肥了,无论谁劝都不吃,每天锻炼,一瞬间就瘦下来了。这种方式就是“一步到位”,一确定要做某事,就无一例外的坚持原则,不找借口。

但这种方式对于做事佛系,感性的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做事佛系的人他们更喜欢“适可而止”,凡是不需要绝对,不跟惯性相抗衡,循序渐进,追寻内心平和的声音,慢慢来。像有些人减肥,让她立马锻炼,不吃甜食,刚开始可以熬,后面就坚持不住,要暴饮暴食了,因为熬多久后面反弹就有多大。

如果采用“适可而止”的方式自律,原来每天都要吃甜食,现在其中1天不吃甜食,一周花半天的时间去健身房锻炼,从锻炼10分钟开始,这样反而能成功。

霍华德·兰金博士表示,自律的培养应该靠循序渐进。他不相信一步到位,因为他觉得,剥夺是失败之母。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自己过于严格,与天然的人性相互抗衡,就会削弱自律的斗志。

所以,在找自律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寻找与自己相适应的方法,这样自律就不是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

2.自律的最高境界是掌控习惯,这样就会有使命感

所谓的自律,就是把一件事情当成习惯,如同刷牙洗脸一样轻松。《掌控习惯》这本书提到习惯有一个重要特征,以“编码”的方式存在于脑海里。

比如:

一个中年男子,工作压力大,被领导批评不敢辞职,还背负着房贷,这个时候他会选择点燃一根烟;

下班回到家,我们换好鞋,就会躺在沙发上,玩几局王者荣耀,玩累了,就打开外卖APP,点外卖,看剧;

工作不顺心,活动方案写不出来,我们就会不自觉拿出手机,打开社交软件,开始盲目的刷。

这些都是潜在的“编码”。

压力大=抽烟,下班回家=玩游戏,工作不顺心=打开社交软件。

正是有“编码”记录在人的大脑里,你突如其来的改变,并不会让编码彻底崩盘,只是一个小BUG而已。

想要自律,首先要有好习惯,而好习惯就是要建立并强化正向的“编码”。当我们养成一个个好习惯时,我们就会有一种使命感,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掌控习惯》的作者认为,习惯的真正好处,是你熟悉或者自动化某个动作、思维之后,自然而然会关注更高层次的要求。也就是说,你都不需要花钱买自律,强迫自己坚持自律,而是自发的主动自律了。

自律,让你的人生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自己做主,而不是靠天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