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就是饮食。食物在口腔由牙齿嚼碎、混入唾液入胃,与喝入胃的水一起搅拌变成食糜,一部分营养经胃壁的毛细血管网进入到门静脉。食糜进入小肠,大部分营养又经小肠的毛细血管网进入到门静脉。门静脉把营养物质运送到肝脏,在肝脏过滤,杂质变成胆汁输送到胆囊,送回十二指肠。而滤过后的营养物质与静脉血一起流入右心房,进入血循环。
富有营养物质的静脉血通过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压到肺动脉,在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流入左心房,从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并由左心室射入到主动脉,于是,富含营养和氧气的血液便通过体循环运送到全身的每一个细胞。
选择食物,显然就是保健康的第一道关卡。如果是吃了有毒食物,或者是致敏食物,人体就会中毒或者过敏。以喝酒为例,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是化学物质,细胞并不需要它。因此喝酒过多,不但伤胃、还伤肝、伤害全身的数十万亿细胞,严重时人还有生命危险。
如果体循环正常,人体数十万亿细胞代谢就正常。体循环异常,数十万亿细胞中的一部分代谢就异常。然而,体循环又并非像人想象的那样正常。原因是血液既受环境温度影响,还受地球引力影响,也受肌肉张力影响,又受微循环血管收缩力影响。
如气候过冷或者过热,血管和血液就会热胀冷缩,并影响血循环。血液受地球引力影响,无论是什么体姿,都会出现高位的组织血少和低位的组织血多。以横卧的睡眠体姿为例,人在睡觉时的不断翻身,就是在改变高位血少和低位血多问题,进而改变血液分布,消除疲劳和累感。
人又是直立动物,人每天都有16小时直立,甚至更多。这样,头部血少和下肢与下腔血多就是人的常态。可是,头部血少,脑血管又会变细,下腔和下肢血多,血管又会变粗。于是,多年之后脑血管就会硬化,并失去弹性。
有了动脉硬化,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就会附壁,这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相反,在下肢和下腔血多,组织细胞就会因营养过剩而“肥胖”,这又是宫颈肥大、前列腺肥大、痔疮、肾小球增生和静脉曲张的理。
人又是情感丰富动物,不论是情绪激动还是生气,微循环血管都会收缩。人生气时的面色苍白,就是微循环血管收缩的结果。人生气还会出现诸多的不适,这也是微循环血管收缩的果。
需要注意的是:人白天直立和久坐头部血少,夜晚又用枕头把头垫高,似这样,人的头一年365天都在高位,又都血少,于是,多年后生白发、变花眼、生耳鸣、变耳聋、坏牙齿和脑萎缩就不可避免。可是,又有很多人试图用改变吃、改变喝的方式改变脑供血不足,这能有效吗?同样,用改变吃喝的方法改变下肢和下腔血多,这能实现吗?
吃喝不过是解决营养问题,它既解决不了脑供血不足,也不能解决下肢和下腔的血液过剩,更解决不了因血供不足和血供过剩而引发的不适。人只有变失谐体姿为和谐体姿,变失谐心态为和谐心态,即让血少的组织器官变成血多,让血多的组织器官变成血少,让异常的细胞代谢转为正常,不适才能缓解,直至自愈。
本人的试验已经证明:人只要改变了习惯的体姿和心态,任何不适才能缓解,直至消失,这是不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