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见这样一个话题:
“我女儿刚刚学会走路,我是否该在她识字后就立马教她Python”,
而在题主在话题下的补充理由是:
“现在Python这么火,我希望我的孩子更好的适应潮流。”
从这个话题的诸多讨论中,能看到家长们对孩子的殷殷希望。
虽然我还只是一个学生,但我对这种问题的感触也不少。
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佳佳,曾经在离高考还有100天的时候,在宿舍里割腕自杀。
那天,佳佳对同桌说,她想去宿舍多睡一会儿午觉,结果,她居然在宿舍里割脉了。
好在佳佳被及时发现,最终没有生命危险。后来,大家才知道她得了抑郁症。
因为临近高考,休整了几周,她才又回到了校园。
一个偶然机会,我和佳佳坐在一起聊天,她告诉我说,她钢琴十级。我惊呆了,向她投去羡慕的目光。却没想到,她说,她讨厌练琴。
从上小学开始,她每天都要被逼练很久很久的琴,妈妈每次都对说是为她将来好,可是她真的一点都不喜欢。
她一边排斥着,一边被逼练习着,很多次练着、练着,手指就生了老茧。然后,她就把这些茧剥掉,看着手指流血,再把这些血挤在一个玻璃瓶子里,存放起来……
她说这些的时候,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仿佛在说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却一阵心悸。而后,也突然明白,她为什么要割脉了。
一些父母“自我沉醉式”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最无形的枷锁,沉重而无法摆脱,日复一日侵噬着孩子们心灵。
童年本应是快乐的、无忧的,可是我们身边却有着和“佳佳”相似经历的孩子。
在父母的一意孤行下,他们的童年被各种各样的“潮流”侵占了,可这些“潮流”,是否真的适合孩子,又是否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呢?
去年热播剧《小欢喜》中,乔英子是一个温柔、听话、成绩很好的孩子,可是,谁也没想到,英子最后竟然差点跳海自杀。
是什么让英子如此想不开呢?
原来,在外人眼中积极、阳光的英子,实际却承受着与她年龄不符的许多痛苦。
因为父母离异,自己不能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
教师出身的母亲,360度无死角地监控自己;
为了不让母亲难过,自己不能经常和父亲见面;
喜欢天文学,却被母亲硬逼着去考清华北大;
众人眼中的英子是体贴的、听话的、乖巧人,但只有她知道,自己是压抑的、无助的、可怜的。
当最后,她发现自己考航天专业的这个愿望被母亲扼杀时,她崩溃了,于是,想到了自杀,去结束自己讨厌的这一切。
卢梭曾说过,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的心和他的爱好遭到了破坏,他如花似锦的年华就会像春梦似的消磨过去。
所以,当英子丝毫看不见实现梦想的希望时,她连卢梭所说的“消磨”都不愿意去做了,而是直接想要自杀。
英子的母亲,自以为将什么最好的都给了英子,可是她怎么也没想到,英子是在被动承受这一切。的确,英子按照母亲想要的样子成长了起来,可是她,真的不快乐。
像英子母亲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竭尽所能,将最好的献给孩子。
可当父母给予的和孩子需要的无法契合时,哪怕父母再付出,这种教育都很难出成效 ,甚至会适得其反。
民国时期,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就很值得当今的父母们借鉴。
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都从事建筑事业,所以他们曾经希望长子梁从诫也能学习建筑。
他们之所以给长子取名为“从诫”,也是期望他能像宋代著名建筑师李诫那样,成为一名公共建筑师。
而梁从诫一开始也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但最终与录取分数差了两分。这让梁思成和林徽因很难接受。
后来,他们才知道,梁从诫在考试时“放了水”,只因他更喜欢历史。
两人这才意识到,他们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最终,他们还是决定尊重孩子,而梁从诫,最终考取了北大历史系,在文化领域内创下诸多成就。
梁思成和林徽因,和天底下的父母们一样,对孩子都有着万般期待,但当他们发现孩子原来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时,他们选择了放手,任他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高尔基曾说过,尊重别人的人不应该只谈自己。这句话一样适用于父母和孩子间,孩子需要学会尊重父母,而父母也需要学会尊重孩子。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做,而是选择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能只是“自我沉醉式”地为孩子“着想”,想其所想,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
孩子的教育,是每个家庭都无法绕开的难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与孩子都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正如柏拉图所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了不该坚持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亦是如此。
“小儿难养,父母难当。”当好父母,不仅要顶得住压力,抗得了重担,还得学会分辨和引导,怎样做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父母对孩子,不应去执著于那些不该坚持的,也不应让孩子放弃那些不该放弃的。
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去迎合他人的想象和完成他人的心愿。
所以,希望为人父母者,一定要远离“自我沉醉式”教育,多给孩子留些空间,留些时间,用心陪伴他们,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才能真正一起成长。
推么推原创写手|小破烂
编辑|琪鹅
审稿|薛笨笨
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推么推文化传媒(ID:atu0003)立场。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推么推精选推荐
疫情下的外贸人
3月再见,4月你好:武汉重启,好久不见
老爷爷举牌示爱被隔离妻子:学会示爱,让婚姻一路谈情说爱
推么推,原创写手汇聚的平台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商务合作微信: Danly-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