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战时期的日本战斗机,大多数军迷都会想起著名的零式战机。零式战机作为二战初期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活跃在太平洋战场上,优秀的机动性搭配上老练的日军飞行员,在二战初期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战果。零式战机在设计之初,强调高机动、高火力、高航程三方面。机动要求战机的回转半径必须尽可能的小,以便于和敌军战机缠斗,而火力自然就不用说了,打落敌机才是最终目标。而最后一点:高航程,则是零式战机毁誉参半之处。
高航程一直以来都是现代战机所追求的特性,有了超远的航程,可以让战机实施跨战区打击,或者是深入敌后执行重要打击任务。而零式战机的航程,不仅仅是当时,在现在也超越了大多数战机。零式初期型号的零战21型,携带副油箱时就可以直线飞行超过3300公里的距离。如此高的续航能力,足以让零式战机从日本最北端飞到最南端,其航程几乎覆盖了日本全境。零式为什么要有这么长航程?有必要有这么高的续航能力吗?
海军方面给出的答案是很有必要,续航能力强这一点还是日本陆军逼出来的。由于日本并没有独立的空军编制,所谓日本空军,其实是指日本海军和陆军各率领的两支航空队,即海军航空队和陆军航空队。由于日本海军和陆军之间的分歧和相互间的看不惯,两个军种旗下的航空队也继承这一习惯。在七七事变中,海军航空队和陆军航空队都是各干各的,谁也不搭理谁。后来的作战中,日本海军航空队曾派轰炸机深入华南一带,由于缺少续航能力长的战斗机,曾经损失了一定数量的轰炸机。但日本陆军航空队却时常拒绝施以援手,双方还曾经在机场使用问题上发生过争吵。
而实际从战史来看发现,在日本侵略华南的作战中,空军力量上都是海军出力比较大。日本陆军航空队的精锐大多都在关东军,和苏联对峙呢。再着说,指着陆军航空队给自己护航明显是自找苦吃,在海军零战服役的时候,陆军航空队还有慢吞吞的双翼机在服役。对于海军来说,最好的选择肯定是单干。于是海军根据以往"吃亏"的经验,要求零式拥有高航程并非没有道理,起码从纸面上看是十分合理的。
高航程的好处固然有,但也有坏处,好处是零战可以从华南的机场起飞,护航深入到重庆执行轰炸任务的轰炸机,甚至从台湾的机场起飞也没有问题。坏处是长时间的飞行极大地消耗飞行员精力和体力,在1942年拉包尔大基地建成的时候,日本海军甚至可以起飞零式前往日英交战处、菲律宾等地执行作战。但这个时候就暴露出问题了,老式的螺旋桨机并非像现代战机那样可靠,还没有导航系统。飞机机舱内的噪音非常大,在海面上飞行的时候需要不断的看指南针、地图等导航器具,校对自己的航向。
如果想让战机飞的更远的话,就需要将战机调节成巡航速度,即耗油量最经济同时也有一定的航速。巡航速度时远没有最大速度快的,零式战机的巡航速度一般为250公里每小时。高航程作战时,将会极大的耗费飞行员的精力。
例如瓜岛争夺战中,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拉包尔航空基地距离瓜岛约有1000公里,需要零式战机飞行员飞行三个半小时到达上空,飞行过程中需要不断校对,到达瓜岛时都已经身心俱疲,更别提还要与美国战机作战了,很多零战就是因此而被美国战机击落。而日军高层只看到了零战能够飞到瓜岛这一点,却忽视飞行对飞行员的影响,不断将零战指派到瓜岛上空。对此美国人曾经这么评价过零战的高航程特性:"他们可以开着零战从拉包尔,不知疲惫的飞上4个小时前来送死(到瓜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