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非子》中就记载了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
齐宣王爱好音乐,喜欢听人吹竽。每次听乐师吹竽,他必定要300个乐师一起合奏。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爱听合奏,便到齐宣王那里推荐自己。齐宣王很高兴,以优厚的待遇将他留下来。
事实上,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每次合奏时,他都是装腔作势。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但是齐湣王喜欢听乐师独奏,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赶紧逃走了。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把南郭先生当做以次充好、以外行充专家的典型,实际上我们不能不说,在“合奏”的环境下,南郭先生的表现无疑是个理性人——他不劳而获。
齐宣王实行的是一种“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无论竽吹得如何,付出了多大劳动,都得到同样的一份食物,吹竽者当然要出力越少越好,装出一副吹的样子而不必用力吹。
但是,南郭先生是个理性人,其他乐手也是理性人,并且会效仿。南郭先生不吹竽仍可获得同样的食物会成为一个榜样,引起更多人效仿,长此以往,乐团的竽声只会越来越小。
这就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所引起的集体无效率。经济学家常说坏的制度使好人也会做坏事——许多勤奋而有才华的吹竽手变懒。
要使南郭先生这样的懒人变勤劳,靠的不是道德说教,而是“大锅饭”制度的改变。当齐湣王改变了“大锅饭”,要一个人一个人地吹竽时,南郭先生只有两条路,或者努力学吹竽,或者被淘汰。
南郭先生最终选择了逃之夭夭。淘汰了南郭先生,就激励了其他人,效率必定提高。
人的懒惰或勤奋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养成的。
“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可以把勤劳者变为懒人,而有效率的激励制度也可以把懒人变为勤劳者。这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另一句话,好的制度使坏人也会做好事——懒惰的南郭先生不得不勤劳,否则就被淘汰了。
从人性利己的角度来说,“大锅饭”并不能有效激励人。用道德说教去改变人性是无用的,要用制度去引导人性。在合理的制度之下,恶的人性也会产生好的行为;在不合理的制度之下,善的人性也会产生坏的行为。
产生南郭先生的行为不是南郭本人的人性如何,而是齐宣王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使南郭先生逃跑的也不是他良心发现,而是齐湣王改变了制度。
平均主义可以把勤劳者变为懒人,激励制度可以把懒人变为勤劳者。打破了“大锅饭”制度,虽然打破了南郭先生之流的“饭碗”,但是却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公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u7blG4BMH2_cNUg3cr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