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批评孩子有用吗?试试“过程批评”,也许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2020-08-28   育儿小娜

原标题:总是批评孩子有用吗?试试“过程批评”,也许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6岁的阳阳和小朋友在公园玩玩具,妈妈们便坐在一旁谈天说地,这时传来了一位小朋友的哭声,妈妈们闻声跑过来,原来在阳阳在和小朋友抢玩具的过程中把小朋友推倒在地,得知此事阳阳妈妈便厉声呵斥道:“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打小朋友,你总是这样!”

在阳阳犯错后妈妈第一时间先批评孩子,这样做确实无可厚非,但阳阳妈妈批评教育的态度和方式却会让孩子充满恐惧心理,阳阳妈在批评教育阳阳时总是会用“多少次”“总是”“动不动”,这样带有负面情绪的词语,这会让孩子很难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恐惧心理的重压下,阳阳开始学会逃避责任。

其实批评孩子也是有技巧的,家长要懂得“过程批评”,这样教育孩子才能事半功倍!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犯错后进行批评教育,都是想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教育的方式却有很大误区。

一、我们在批评孩子时都有哪些误区?

1、不分场合批评

在家长眼中,只要不惹祸,不犯错,乖乖听父母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但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当孩子犯错时,家长的情绪难免会产生波动,当发现情绪无法受自己掌控时,便不管在什么场合就会爆发出来,若这时家长在孩子的同学面前数落孩子,孩子在同学眼中的形象便会大打折扣,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2、发泄式的批评

美国教育家塞勒·塞维若认为,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的思维,切忌在情绪异常的状态下轻易批评孩子。

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是打着“爱孩子”的名义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还会对孩子的拳脚相向,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内心只有恐惧,虽然父母发泄了自己的情绪,但却给孩子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阴影负担。

3、“翻旧账式”批评

不少家长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会不自觉的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翻出来”,例如孩子因马虎没考好,家长就会教育到“你怎么不长记性,上次没考好,不就是因为粗心大意!”家长可能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孩子长记性,但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和叛逆。家长反复重提还会不经意间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4、只批评不教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只要孩子一犯错,家长就会认为是孩子本身的问题,之后便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只知道自己错了,但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做错?为什么这样做不对?孩子也很难自己反思和思考,等再碰到相类似的情况时,还是会犯错。

教育孩子往往要恩威并施,不能一昧的批评,更不能无下限的表扬。一定情况下“过程批评”往往是最有效的方式,既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还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什么是“过程批评”?为何“过程批评”孩子更乐意接受!

一名学生做错了一道很简单数学题,其中一名老师对这一名学生说:“这道题你都做错,我对你太失望了!”而另外一位老师却耐心的对这位同学说:“这道题做错了,你有没有尝试通过其他的方法把它解出来呢?”

前者老师的批评只注重孩子最终的行为结果,却没有关注孩子背后付出努力的过程,这会让孩子产生失落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是“结果批评”。而后者批评的重点指向孩子的努力程度和行为的过程,而不是只看重结果,这样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做错并不是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而是没有找对方法和努力程度不够而已,进而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孩子在犯错后,他们的内心也是难以接受的,若这时家长采用“吼叫式”的批评方式,只会让孩子一再退缩不敢面对,这样做并不解决问题。家长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不能从家长那得到温暖和安慰,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会越来越淡。

若家长采用“过程批评”的方式,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能正确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激发孩子的无限潜能,所以相比较其他批评方式,孩子更愿意接受被人肯定的“过程批评”。

三、父母应该如何用"过程批评",巧妙有效的批评孩子

1、弄清事情原因,给孩子“申诉”权利

在批评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狂批。导致孩子犯错的原因有很多,由于孩子的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对一些事情的认知不完善,这并不是孩子的错。所以这时家长要给孩子的“申诉”的权利,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对孩子的批评教育更有“针对性”。

2、拒绝给孩子乱贴标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于是便组织犯人奔赴战场,但是这些犯人纪律散漫,不听指挥,很难管教,后来政府便想出一个办法,让这些犯人每周都给家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统一拟定,大概内容就是告诉亲人,他们在前线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并严格服从政府的指令。

就这样坚持了半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士兵真的就变成了信中所说的样子,服从指挥,英勇奋进。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标签效应”。当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后,她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并使自己的行为和标签的内容相一致。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可轻易给孩子做出评定,尤其是在批评教育孩子时,不要给孩子贴上“你就是个笨蛋”“你真懒”“你太没毅力了”等类似的标签,要知道孩子的情感态度都是直接的,他不会明白家长的用意,所以你给她贴什么标签,他就会朝“标签”的方向发展。

3、批评要具体,让孩子心服口服

多数家长只注重孩子犯错产生的后果,不会给孩子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由于孩子年纪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太弱,对父母批评总是一头雾水,孩子接受的信息都是简单明了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批评越具体越好,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自己的错误何在?对父母的批评也能心服口服。

4、及时批评、及时反馈

俗话说“趁热打铁”,其实教育孩子有时也是这样的,当孩子犯错后,家长要第一时间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及时批评教育,这样孩子的印象才最为深刻,如果事后再批评,不仅起不到教育效果,孩子也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当孩子改正错误后,家长要及时对孩子的表现进行反馈,并适当的表扬鼓励孩子的进步,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尤其是对孩子来说,适度的表扬与鼓励更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而父母批评孩子只是想让孩子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作风,想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人,这一切都是父母太过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样的方式有时会给孩子一种误解,“父母因为爱我,所以才批评我”而不是为了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家长批评孩子一定要懂得技巧,“过程批评”也许会让孩子成长的更快!

今日互动话题:各位家长当孩子犯错时,你是怎样批评教育的?你认为哪种教育方式更有效?欢迎在下方留言与莓果妈妈一起探讨!让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共同提高!

我是莓果妈妈育儿师,也是一位家有萌宝的宝妈,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很多育儿知识,帮助大家解决带娃的困惑和烦恼,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哦!本文由莓果妈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