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萝卜、妙生活接连关门!4000生鲜电商仅40家盈利,生鲜不难,难在...

2019-12-17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

在电商领域有句话叫做:“得生鲜者得天下”,不过生鲜市场看上去很美,做起来却并不容易。近日,上海的生鲜电商“妙生活”就悄然关掉了所有门店。


上海妙生活关闭所有门店


妙生活位于上海东宝兴路的一家门店,这里大门紧锁,门牌和窗上的广告标语还在,不过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里面空荡荡的,店里面的设施全部搬空了。我了解到,妙生活在上海开的80家门店,陆续全部关门。

记者:什么时候关的 关了有两个月吧

东宝兴路商户:还是一个月多一点。

东宝兴路商户:以前生意还可以的

记者:在你旁边开了多久

东宝兴路商户:六月份(开张)四五个月有的,关了快两个月了。


记者随后根据地图,走访了妙生活的多家门店,有的门店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关门,现在已经转让,换了新的商户。

记者:妙生活以前的店是在这里吗

上海羽山路某商户:对

记者:他们什么时候搬的

上海羽山路某商户:我们这个店是八月份接手装修的

记者登录妙生活的手机客户端,已经无法使用。妙生活并不是个例, 12月9日,武汉的“吉及鲜”被曝融资失败,大规模裁员和关仓。在杭州,“鲜生友请”近期也出现关门闭店的现象。


发源地在合肥的“呆萝卜”经营陷入困局,杭州中心近日关闭。


妙生活创始人谈关店原因:成本高盈利难


两年前生鲜电商行业曾经经历过一次倒闭潮,短短一年间,就有14家生鲜电商企业倒闭。最近这种局面似乎又再次上演,这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因?我们的记者联系到了上海妙生活CEO,来听听他的说法。
经过多方途径,财经频道记者联系到了妙生活创始人之一、CEO邹志俊,按照他的约定,我们来到他新创业的地方进行采访,这里是两周前开的一家园艺店,不过从店上方的招牌,妙字的拼音,以及店内妙生活的招牌还在,我们得知这里曾经就是妙生活的一家门店。而紧挨着的隔着一家门店就有一家永辉生活,而在另一边30米的距离之内,有一家百果园,再往前还有一家超市,可见目前生鲜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邹志俊告诉记者,妙生活在上海经营了四年多时间,虽然他们在全国领先创立店仓一体的模式,但目前成本占到总价的30%到40%,而生鲜批发的毛利率却只有10%到20%,高额的成本让他这样的企业短期内很难盈利。

妙生活首席执行官邹志俊:100多平米的这种租金,在上海的话平均要三万五左右。那人工可能再加上去七八万左右各项费用,即使就是说我们用大量数据化。但是数据化实现这种溢价,不足以去抵消消费者,对这种价格的敏感度。


一方面扩张开店不挣钱,另一方面公司现金流紧张。虽然妙生活在2015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3000多万元和2亿元融资,但是最近三年资本大举进入,仅2018年国内22家生鲜电商企业融资高达120亿元。邹志俊预判资本狂热过后会变冷,于是在今年8月份果断决定陆续关店。



妙生活首席执行官邹志俊:大量的门店员工都是来自于农村,其实实际上就是说,他们日常都非常辛苦,我们不希望到时候真的是如果有拖欠他们的货款,拖欠他们的薪资,所以就说如果我们判断比较难,去保证未来现金流,我们就会尽快关店。


记者在上海走访时发现,虽然大大小小经营生鲜的电商随处可见,但是从事这一行业并不挣钱。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生鲜电商4000多家入局者中,4%盈亏平衡,88%亏损,70%巨额亏损,最终只有1%实现了盈利。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如果一家企业在它的成长过程当中,就是说完完全全只是依靠外部资本的输血,而自己假如说是没有造血能力的话,那让它长久下去确实是有难度的。


财经观察


虽然生鲜电商很难盈利,但出局者与入局者却依然轮番登场。整个生鲜电商领域似乎正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局面。这种局面为何会出现?生鲜电商行业又存在着怎么的行业痛点?



许树泽:杨贵妃是怎么吃上生鲜荔枝的?

啥是生鲜电商?就是生鲜+快递啊!生鲜+快递有成功案例吗?有啊,历史上最早的生鲜+快递就是杨贵妃吃荔枝。


许树泽:生鲜电商,生鲜不难,难在快递

打蜡保鲜;放进竹筒里,密闭空气,解决保鲜问题,最后不走两广而是走四川,这都是为了降低保鲜和运输成本,生鲜电商,生鲜不难,难在快递。快递之难,难在成本。


许树泽:生鲜生意的成本三座大山

80%的菜场做的都是熟人生意,而且菜场往往距离社区和居民中心的距离非常的近,因为都是熟客,所以在摊贩的脑子里,其实是装有“大数据”的,每天选哪些品?进多少菜不会有存货?这些数据,刚刚创业的小生鲜电商们就不具备。再一个,菜场是没有运输成本的,都是用户上门自购;可是生鲜电商,它要处理的是不确定的,分布可能极为分散的订单,这都增加了维护和派送的成本。


许树泽:需求没起来,竞争一大片,谁做谁赔钱

最后总结,投资圈炒起来的风口,往往都很难做。需求没起来,但竞争者供给一大堆,这种生意谁做谁赔钱。
在美国,生鲜超市不是由投资人主导的,而是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理念,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有机食品的的理念在大众中普及,他们生鲜超市主要是卖有机食品,是需求在先,供给在后。
在中国,生鲜有需求,社区菜场,小区的超市生鲜区,基本可满足。本质上人们需要的不是生鲜、而是品质可靠的饮食,如果餐厅和外卖已经把这件事做到足够好,那么送菜上门,是不是真的很有必要?如果真的忙到没空买菜,需要送菜上门,那这种需求,直接叫外卖岂不是更好?


许树泽:终极目标还是又好又便宜

目前可见的,生鲜电商的最佳策略,是产地直销拼团模式。终端合并足够大的订单,产地农民有钱赚,单子足够大,摊薄损耗和运输成本,给到消费者一个便宜的价格,又好又便宜,是最接地气却最不容易做到的商业最高境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qcZFG8BMH2_cNUg4gF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