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片中的《教父》,那时候被埋没,现在已然高攀不起

2019-05-31   影视地平线

在电影史上,有一年被称为“电影的黄金年”,那就是1994年,这一年,当无数电影人拿着自己的作品出现在各大颁奖礼上时,谁都不会想到,原本就是平常普通的一年,会因为众多优秀作品的涌现,而出现神仙打架的场面

岁月流逝,而那一年,以及那一年的许多作品,都成为了留在光影中的经典

国外电影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燃情岁月》《生死时速》《这个杀手不太冷》,国内电影有:《东邪西毒》《九品芝麻官》《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精武英雄》

当众多佳作在这一年同时出现在荧幕上的时候,我觉得,可能谁都不会想到,这一次居然会载入史册,而这一年也被影迷永久铭记

可以这么说,1994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任何一年,会像1994年这样佳作云集,也许,那年的上帝格外想看电影,于是,破例让优秀作品集中在这一年同时呈现。

当然,我提到的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可能在当时,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上,都不如其他几部作品那样双收,不是因为不优秀,而是因为太超前,最主要是,它其中所要传达的某种理念,在当时看来,有点离经叛道,不过,好的作品总是在争议中流传至今,而在争议中也慢慢的变为经典,它就是《精武英雄》。

上映于1994年的《精武英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于李小龙《精武门》的翻拍,但是,从整体表现出的电影观点以及所传达的内涵却又与《精武门》有所区别,作为李连杰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我个人而言,这极有可能是李连杰的代表作,虽然,大家普遍觉得黄飞鸿才是李连杰的代表人物。

1

小寸头、中山装不苟言笑,满脸不屑,这是《精武英雄》中,李连杰扮演的陈真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

对于之前早已珠玉在前的李小龙扮演的陈真,李连杰再次饰演,如何超越或者能够在前作基本框架之内,做出自己个人的特色,这或许对于李连杰来说是一种挑战。

陈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而再次演绎一个被大众熟知的英雄,自然是有一定压力的,于是,整部影片摆脱了之前传统武术的束缚,在传统武术之上,融入了现代搏击的理念,而在动作打斗上,除了还是延续李小龙那种犀利的之外,更加注重写实,拳拳到肉且干净利落。

《精武英雄》没有将动作停留在传统武术的花拳绣腿之上,而更加的突出武术的实战性,而如何将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巧妙的融合起来,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整部《精武英雄》的打斗简单可以分为五场,而每一场所要传达的东西都是不同的。

第一场,学堂打斗,近身格斗,先发制人,擒拿术直接分筋错骨让敌人瞬间失去战斗力,这一场,便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打斗风格,那就是更加注重写实

而第二场的道场打斗,这是李小龙版本陈真中,最重要的一场打戏,比起李小龙的怒发冲冠的狠劲,这一场中,明显可以看出李连杰扮演的陈真眼神中的某种不屑,而这种不屑,也让他的打斗带有一种挑衅性质,在气势上,已然决出胜负。

所以,李小龙是狠和怒,而李连杰是不屑与挑衅。

第三场便可以看出导演的意图,因为,第三场属于陈真和霍庭恩之间的较量,起初的打斗两人都属于传统拳法较量,而早已熟悉拳法的霍廷恩自然占得上风,于是,陈真开始转换招式,摆脱传统武术的套路,糅杂上现代的格斗技巧,于是,霍庭恩失败。

在这里,便可以看出整部戏所要传达的核心,传统与现代并非水火不容,而武术也不应该有隔阂,如果,武术为自竖起隔绝的墙壁,自然,迟早会被外力所打破。

在第四场,陈真与船山文夫的较量中,船山文夫的一番话算是点睛之笔“年轻人,我告诉你,击倒对手最好的方法就是用手枪,练武的目的是为了将人的体能推向最高极限,如果你想能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了解宇宙苍生。

武功再好,一枪撂倒,所以,所谓的武术,是博采众长而后融会贯通。

野兽的搏斗属于残杀,而人使用武术的造诣在于修为,这番理解居然是从一个日本人的嘴里说出来的,可见,电影中也透露出某种观点,武术没有国界,而武术人之间从来都应该是平等的,而且,武术不应成为军事的工具。

在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打斗戏中,陈真的招式开始变幻,而不再拘泥一招一式,因为,在藤田刚那里,武术就是杀人技,于是,陈真只能让自己的招式变得灵活巧妙起来,这也正是李小龙所要说的武术的核心,那就是武术如同水,水无常势,武术也不应该定性。

《精武英雄》中,现代与传统不再是对立,而武术也不再是一家的秘诀,当武术完全可以出自百家,最终博采众长时,那才是最高的境界,这或许,就是《精武英雄》最大的成功。

2

在《精武英雄》中,时时刻刻透露着一种寻求改变的味道。

对于日本人的刻板印象,《精武英雄》做了某种变动,陈真去日本留学学习知识,而陈真身上所表现的也不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他仇恨日本人,但是,他不排斥日本的文化,他不逞匹夫之勇,头脑清醒且做事沉稳。

这或许是《精武英雄》所作出的包容性的改变,也摆脱了类似这种题材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狭隘概述。

可以看出《精武英雄》的野心。

我们是应该自信一点,但是,我们不能一味沉浸在自我欺骗中而产生自大的心理,就如同陈真和霍庭恩的那场比武,当陈真用融合现代技巧的招数打败霍廷恩的传统拳法时,这里就已然道出了这部电影的苦心。

我们得寻求更大的改变,我们不应当固本自封,我们应当把眼光放长远一点。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的参与人员名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出品人制作人监制以及主演都是李连杰,作为在香港闯荡的内地演员,他对于武术的理解或许会更加深刻,所以,他没有再延续之前港片中苦大仇深的主题,而是以一种大国风范的态势,道出了武术的真谛。

这种对于武术的理解同时也延续到了他的电影《霍元甲》中,不过,比起《霍元甲》,《精武英雄》无论是从内容还是武打方面,都要更胜一筹,李连杰的年龄是一方面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那就是武术的理解。

年轻时候的李连杰,便可以参透武术的真谛,而且,可以将这种真谛通过电影表达出来,将武术与国界,与政治区分开来,让武术重新回归修为这一最初的面目,这就是一种极大的进步。

李小龙打出了陈真的神,李连杰打出了陈真的魂,从《精武门》到《精武英雄》,真正实现了跨越,而这种跨越是基于现实的理解,是基于最初武术单纯目的的理解。

3

多年以后,甄子丹重新演绎了陈真,而甄子丹的《精武风云》可以说是一部诚意之作,但不能说是一部创意之作,因为,他只有武术的皮,却缺少了武术的魂。

可惜,现在我们的电影人,又重新把那种苦大仇深放在电影中,好像,中国人从来都是打不死的。

这一点恰恰是《精武英雄》所要让我们警惕的,自信从来都是包容,而自信从来都不是排斥。

武术和电影一样,武术在于修为,电影在于质量,而如何寻求突破,那就在于不断取长补短,博采众长,而固本自封,自娱自乐,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精武英雄》,以前看的是动作,现在看的是内涵。

1994年的李连杰已经成功的作为了武术的代言人,他把李小龙对于武术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武术和水一样,而它的形状也因为容器而发生变化。

武术需求多变,电影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