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的时候,去公园是一件很值得庆祝的事情。如果父母准备带我去公园里过六一,我肯定提前一周就开始兴奋。出发前一晚,要装好去所有公园的吃食。夜里躺床上的时候还会想着,第二天是选天鹅形状还是老鼠形状的脚踏动力船,并默默的祈祷千万不要下雨。
2000年左右,兴庆公园还是西安市内最大的公园,当时的门票5元一张。在两年后,革命公园、纺织公园开始陆续的向公众免费开放,“公园免费”开始成为发展趋势,这也是西安城市公园的公共属性真正普及的开始。
公园属于城市中的每一个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奥姆斯特德将公园定义为“城市中能将大量的人近距离集结到一起的唯一场所”。公园的建造者们拒绝了捐助者立碑的要求,尽可能的坚持公园的本真属性,即对公民来说,公园作为一个令人舒适和娱乐的公共空间,不需要承载过多的宏大叙事和历史内涵。
我在一家老照相馆里,找到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间,西安人在不同公园里的留影纪念。这些镜头里的影像,黑白灰的底色,颇具年代感的摆拍痕迹,出现在画面里的小轿车、鲜花、烫发和羽毛球拍,还有不同的公园大门与地标建筑,都向我们展示出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也串联起西安人关于公园和过去年代的点滴记忆。
兴庆宫公园
原兴庆宫遗址,1958年正式动工,全市人民踊跃参与公园建设,7月建成开放。2006年7月免费开放。
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庆公园。这是一个女孩在兴庆兴庆公园门口和小轿车合影,当时小轿车就不多,兴庆公园门口还挂上了“夏季纳凉会”的条幅。
摄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庆宫公园。兴庆公园于1958年7月开放,这张照片里湖边的树还没长高。
摄于1957年,兴庆宫公园。此时公园还没有正式开工,公园对面的交通大学刚刚完成西迁。
摄于1958年,兴庆宫公园。“为纪念前往西安一周年留影”。
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兴庆宫公园。这三个女孩烫着卷发当时流行的卷发,1979年皮尔.卡丹到北京文化宫表演,从前的麻花辫发型已经不是最流行的发型了。
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庆宫公园。
莲湖公园
原是唐代宫城承天门遗址,后为明代秦王的王府花园。民国11年,开辟为莲湖公园,是西安首座公园。
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莲湖公园。莲湖公园可以追溯到明代秦王的王府花园,清康熙时后改为放生池,但是“非贵客骚人不得游赏”。
上世纪七十年代,莲湖公园。湖面的亭子,是在1952年以后建造的。
老动物园
1956年建立之初,于革命公园西北角,1977年迁至韩森寨,2004年,因为空间限制、动物数量增加,动物园迁移至秦岭,老动物园也改建为长乐公园。
摄于1981年,西安老动物园。动物园最早在革命公园西北角,这个女孩虽然没烫头,但是衣服是簇新的。
摄于1978年,西安老动物园。这是老动物园迁址后的第二年,原来是在革命公园西北角。军大衣是当时人人争相穿着的服饰。
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安老动物园。挎斗三轮摩托车出现于二战时期,建国后,挎斗摩托多由警察等公职人员使用。
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西安老动物园。当时公交车都不多见,小轿车更少,图中是供拍照的道具车辆。
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老动物园。“的确凉”布料,是七十年代以后人们最爱的布料之一,半透明质地。
革命公园
民国16年,冯玉祥击退军阀刘镇华“围城”,在“满城”废墟遗址上建革命公园,在园内筑两座大冢。标志性建筑“革命亭”是原华阴庙清贡院明远楼复建品,
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革命公园。
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革命公园。八角攒顶的革命亭,是当时去革命公园照相的必有背景。
摄于1956年,革命公园。穿一套少数民族服装照相,是新奇的体验。
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革命公园。一身军装,意味着自己是“最可爱的人”。
摄于1967年,革命公园。文革中,全国有很多公园改名“东风”公园,革命公园也是如此。
这些照片的剪裁、大小完全不一样,连边缘都是不规整的,有的照片上还有泛黄、缺角和疤痕。通过扫描和放大,电子版呈现在我们眼前。当我们看到当时的人们去公园时局促的站姿,郑重的表情,还有不同年代的穿衣风格等细节信息,会意识到我们对那个年代的怀想,再也不会是缺乏细节的模糊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形象。
正如贾樟柯所说,若是遗忘了细节,就是遗忘了全部。
- 本文所有照片均由梁喜宁先生提供,感谢他的支持。
作者:铛铛
贞观作者
版式设计:霹雳
请关注贞观新浪微博:@贞观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