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县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河南大学创始人林伯襄

2019-12-13     缘在信阳

不知不觉又到了深夜,今夜出奇地亢奋,睡不着觉,却想不起要做些什么。辗转之间,还是想起了老家。

突然想知道商城县到底有哪些历史人物,毕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小城,从西汉时期的雩娄,到唐代的殷城,到宋代的商城,其后种种,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商城县。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在如此钟灵毓秀之地,不出几位大人物任谁也不会相信的。可无奈的是,历史发展至今对于一座小城来说很多历史资料都难以保存。查了一下百度,清代以前的人文历史几无可考,看到这,心中还是不禁暗自失落。不过,从清代至现代,商城县还是涌现了不少的历史人物,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诞生了众多将军,如洪学智上将(出生地现划分到金寨)、张祖谅中将、成少甫少将等等。清代的如蒋艮、熊晋阁等等,可惜并没有什么惊人的事迹。

然而,当我看到“林伯襄”时,我先是下意识地好一阵惊喜,然后又涌出一些失望,随后是理性的思考,获得了一点更高层次地喜悦,这点喜悦也是我准备熬着夜写下此文的原因。

先说为什么会惊喜,我们姑且来看一看林伯襄的简介。“林伯襄,字襄,教育家,1878年出生于信阳市商城县河南大学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第一任校长,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林伯襄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旨在放眼欧美,培育人才。在任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林伯襄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 从这段简介中不难发现惊喜的理由。他是历史上的一个商城县人,也是今天河南省重点学府河南大学的创始人。这位学术史上的人物,不得不令我这个商城儿女感到自豪。

说完了惊喜,再说失望。为何失望,皆因我这刨根问底的好奇心。我反复仔细搜索了关于他出生的详细地址,是在今天金寨县的南溪镇。我心情似乎一落千丈,不言而喻。

那么,再说说又是如何理性地思考,获得更高层次的喜悦的。我反复思考一下,虽说建国后商城县地域划分发生变化,南溪划到了金寨,但并不能改变林伯襄曾经是商城人的历史事实。就好比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襄阳还是南阳,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清代一位在河南南阳做知府的湖北襄阳人顾嘉蘅写了一副对联:“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瞬间惊醒路人。换言之,不管林伯襄是商城人还是金寨人,只要有历史依据在,怎样都可行。至此,我所想到就是更高层次的喜悦了,那就是在商城县深入开发林伯襄的文化价值是切实可行的。

那么如何开发林伯襄的文化价值?我所想到的就是在商城县城周边选址建设“林伯襄学术纪念馆”,若要响亮一些的,也可以是“河南大学创始人林伯襄学术纪念馆”。为何均用“学术”二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可能是,我感觉商城县很缺乏学术类的历史人物。学术,可以说是文艺类文化,如此更有利于商城文艺事业的发展。

如果建立了纪念馆有哪些事是可以做呢?1、走访河南大学,复制和整理林伯襄相关历史资料、影像资料,林伯襄个人文章、著作等;2、选定日期每年举办林伯襄纪念大会,届时可邀请河南大学相关领导、教授参加;3、发起纪念林伯襄的征文比赛,如古诗词大赛或现代诗歌大赛,在河大网站发布征稿启事,进一步扩大商城县知名度,增益商城县的文化素材;4、将林伯襄打造成商城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建立林伯襄学术纪念馆有哪些好处呢?1、弥补商城县在开发学术方面历史人物的不足;2、可以与河南大学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河南大学也多次举行纪念林伯襄的活动),对商城未来发展意义重大;3、河南大学每年统招新生加招收的研究生近万人,长期来说,有利于商城县旅游事业的发展…等等,我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总之好处很多。

光阴似箭,就如同机遇稍纵即逝。夜更深了,我也有些困了,大脑的思维开始变得迟钝,已经过了写作的最佳时间,那么此文姑且写到此。商城县的红色老区文化已经开发的相当好了,若增加了林伯襄这位学术类历史名人的开发,场景会是如何呢?一个河南大学的创始人,将会有多少故事可以演绎,我很期待…

以上来源:缘在商城论坛商城人文版


林伯襄,字襄,教育家,1878年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开启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

林伯襄主张“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旨在放眼欧美,培育人才。在任4年中,他广罗有识之士,辛苦经营,培养了大批人才。林伯襄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

林伯襄先生一生追求光明,以教育兴中华志存高远,他的言行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学生中,在国、共两党中担任要职的不计其数。1956年11月16日,先生以79岁高龄在开封谢世,省党政军领导前往吊唁告别。2002年河南大学诞生90周年,海内外校友在校园里塑造了一尊先生铜像,以缅怀一代宗师林伯襄先生的历史功勋。

以教育致国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

第一,“以教育致国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他办教育是以强国为目的,以爱国主义作为自己教育思想的基础。

林伯襄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清王朝极端腐败,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的时代。严酷的现实教育启发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痛切地感到,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自己强大起来,而强国必先广启人民知识,要广启人民知识,就必须办教育。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03年他以“明耻”“兴邦”为宗旨办起了“明强学校”,招收豫鄂皖边区一带一二百名青少年入学,并自任教习。民国成立以后,他极力主张学习西洋,发展实用科学。他倡议派遣优秀青年出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用于我国建设。他还向省议会陈述自己的育才计划,经省议会决议,由他负责在河南筹办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为此,他全力以赴,日夜操劳,以旧贡院为校舍,延揽省内外知名人士来校任教。预校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校长,更是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在以后的几十年教育生涯中,他实行的许多措施,提出的许多建议,都是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以强国为目的的。“强国”是他这时期教育思想的灵魂。

第二,重视教师的作用。他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他说:“办学就要办得有个名堂,没有好的教习,学生能学到什么?”为了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付出了巨大心血。

首先是严于择师。在他任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时,选聘教师有严格的标准:政治上、开明、进步、爱国;业务上,是有真才实学的国内外名流。为聘到优秀教师,他往往亲自把关。凡新聘教员,必先到校试讲,他亲自听其一二周课,然后再决定是否录用。对于不合格者,决不聘用。为聘优秀教师,不惜重金。其次对被聘用的教师在教学上有严格要求。他对学生有意见的教师,必亲自听课,促其改进。他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还十分尊重和关心他们,他不仅在全校学生中大力倡导尊师之风,而且自己率先做出榜样。家在校外的教师,上下班因路远或风雨,他总是以车接送。在他的辛勤工作和亲切关怀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应聘名流云集,人才荟萃,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第三,教学内容新颖实用。他办的“明强学校”和“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都无成规可循,总的指导思想是提倡西学,以西方教育为楷模,以实用为目的。如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一二年级开设的英文、国文、数学、物理、中国历史、化学、中国地理、体操、图画等这些新颖的课程内容不仅摆脱了当时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的窠臼,而且与近代其他学堂也不尽相同。

第四,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他曾说:“人应当走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马马虎虎”。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如此。从一开始,就注意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各个环节上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在招生过程中,择优录取,严格把关。凡考生,虽学历不限,但对学生质量的要求,却一视同仁,决不降低标准。对已被录取的学生,三月后学校进行甄别考试,不及格者,令其退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好课以外,还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学生上进,如课堂提问,随堂考试,期末考试等。学校将期末考试成绩列榜公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不仅教师管,校长和学监都关心。学监坚持查堂、查自习,风雨无阻,始终如一,—旦发生问题,及时解决。他作为一校之长,亲临教学第一线,若有缺课情况,他便马上代授。他对学生亲切关怀,严格管理,曾制订严格的校规校纪、功过条例,对违犯校规的学生,不论何人,在耐心劝诫的同时,均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为保证校纪落实,不仅让学监早晚检查,他本人也经常在夜晚打着灯笼查斋。对学生仪表要求朴素大方。他重言教,更重身教。凡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林校长的教育和影响下,团结、朴实、求是、创新的校风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逐步形成。

第五,注意筹集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是办好教育的经济基础。对教育经费的征收、管理和合理使用,他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教育厅主管教育经费时,与教育界人士协力筹划,主张契税独立开征,统归教育部门办理,以期保障专款专用。他建议各校会计由教育厅直接委用,还建议成立教育机关会计训练班。他任河南教育款产处处长时,提议减低税率和罚项,广开税源,结果税收由年280万元增至350万元,税收从此稳增。

林伯襄在任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的4年时间里,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建设人才。4年间,招收有第一届英文班150余人,德文班14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出国留学,有的考取国内其他大学继续深造。他们刻苦勤奋,后来大都成栋梁之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作家、艺术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文/皓然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oBs_m4BMH2_cNUgLs5L.html






















鸣沙山下的梦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