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战争自2011年爆发以来,到如今已经持续了8年,而且距离最终的结束恐怕还得一定的时间,不出意外的话,十年战争是难免的。
这场名义上的内战,但实则是国际性混战的战争是整个2010年代持续时间最长、死伤人数最多、同时影响也非常大的一战。
虽然叙利亚战争的水平并不算很高,但是其中一些现象或战例还是有研究和分析的必要,本文我们主要谈的是政府军对叛军作战“缴枪不杀”策略的问题。
在正式展开话题前,我们先对叙利亚战争的情况有个大致的认识。
第一阶段:2011年到2012年,这一时期是叙利亚内战初期,政府军的主要对手是反对派武装,后者的主要成分是叛军、支持反对派的叙利亚民众及部落武装,同时有部分境外武装分子。
反对派武装战力并不高,但是政府军由于大量叛逃且不适应城市或高机动作战的缘故,往往是被动挨打,而且丢掉了不少地盘,使得反对派武装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多个控制区,我们称其为牛皮癣。
第二阶段:2013年到2015年,这一时期政府军面对的主要对手除了反对派武装外,还有打着反对派武装旗号的极端武装。
后者通过土耳其、伊拉克、约旦等国境线进入叙利亚,实际上成为了所谓反对派武装的中坚,其中一部分极端武装就是后来的IS分子,另有一部极端武装继续以反对派武装的旗号自居。
此时,叙利亚政府军该叛逃的都叛逃了,剩下的军力仅能勉强保证大城市不完全的控制权,反对派武装与极端武装控制了大片领土。
第三阶段:2015年到2017年,由于俄罗斯和伊朗的强力支援,叙利亚政府军起死回生。
这几年时间中,叙利亚联军先是遏制住了中南部反对派武装和IS武装的攻势,然后分别在2016年的阿勒颇战役及2017年的戴尔祖尔解围战役中打残了反对派武装主力和IS主力,奠定了胜局。
第四阶段:2018年至今,在俄罗斯和伊朗的支援下,叙利亚政府军收复了中南部全部国土(美军控制的坦夫基地除外),歼灭了几乎全部的极端武装,并进入了库尔德控制区。
如今不在政府军控制范围内的有美军占领的油田区和坦夫基地、反对派武装聚集的伊德利卜、土耳其及伪军控制下的阿夫林、巴布和叙利亚东北部部分区域。
接下来政府军将首先解决伊德利卜的反对派武装,之后再找机会收回被美土占领的区域。
我们前面多次提到了反对派武装,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反对派武装仅存在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战争后,所谓的反对派武装也是不同程度的极端武装而已,其核心战力也不以叙利亚人为主,而是境外武装分子。
因此在战争中,但凡是政府军被这些人俘虏,绝大多数会死的很惨。
所以我们就发现了一个情况,在第一阶段战争中,不乏叙利亚军人,甚至是整建制部队的叛逃,但到了第二阶段之后,这种情况就很少见了,因为对方虽打着反对派的旗号,但实际干得可都是杀人越货的勾当。
投降没待遇,当俘虏又会被虐杀,不拼死抵抗的那就是傻子!
之后,叙利亚政府军的抵抗大都十分坚决,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肯迪医院和中央监狱之战。尤其是中央监狱之战中,很多监狱囚犯都拿起武器与政府军一起对抗反对派武装,区区500人竟然在粮弹短缺、孤军困守的危局中坚守了13个月,也堪称是奇迹了。
但是由于政府军大多不具备攻击能力,因此在战争第二阶段结束前,其即使能击败反对派武装,但也难以大量歼敌,更别说是围歼了。
2015年9月,俄军的参战是叙利亚战争的转折。
俄罗斯空天军对反对派武装的压制和打击效果明显,而大批俄式武器及教官的到来,使得叙利亚政府军获得新生;与此同时伊朗招募的地面作战人员和什叶派民兵也进入叙利亚作战。
政府军兵员不足、武器短缺的情况被扭转,老虎部队等一批具备攻击能力的王牌成为机动部队,开始有选择地对反对派武装下手。
2016年,打了将近半年的阿勒颇之战是政府军打残反对派武装主力的关键之役,战役最后,包围圈中的数千名武装分子已经是瓮中之鳖,但是政府军最终还是与他们达成了和解协议。
相较于这些人对政府军俘虏百般虐杀的行为,和解协议堪称叙利亚版的“缴枪不杀”。
其核心内容是,政府军允许武装分子及其家人撤到伊德利卜,但是武器装备要留下,据估计撤出的武装分子有5000人,加上家属的话可能有2万人之多;另外政府军俘虏的上千名武装分子,除了罪大恶极的那部分人外,其余一部释放,一部视其意向加入了政府军。
很多人不理解,只要打下去,这部分人肯定是全歼,为什么叙利亚政府军要“放虎归山”呢?
其实不光是在阿勒颇,此后的东古塔等地的武装分子最终解决时也都是这种方式。
即同意和解的话,死硬的武装分子可以带家属到伊德利卜(几乎没别的选择,就这个地儿),还派金龙大巴送走,剩下的人大多是胁从的当地老百姓,甄别后一部分人可以继续当老百姓,愿意参加政府军的则欢迎。
这种对待俘虏的政策,估计朋友们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正常人都有快意恩仇的心理,会有不理解,为什么当初这些人对待政府军俘虏那么残忍,政府军回头没有以血还血,反倒还如此作为呢?
其实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是人之常情,但具体到战争中,很多事情是不能按着怎么舒服怎么来的。战争的目的是以最小的代价获胜,而不单单是是图痛快。
接下来,我们分析政府军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
在西方宣传机器的全力抹黑下,叙利亚政府军本来就被披上了各种污名化的帽子。比如所谓的化学武器袭击,哪有自己快获胜了还主动对平民使用化武的脑残行为?但为了让西方媒体有话说,反对派武装不惜造假,甚至自己用化武袭击平民,然后嫁祸给政府军。
别人都给自己泼脏水了,自己要是主动虐俘,在现在移动设备这么发达的情况后,如果有实锤资料流出,那么在舆论和宣传层面可想要面临怎样的不利境地了。
其实,如何对待俘虏,很大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即便美军这种虐俘比较狠的军队,它都不会公开承认这种行为,而叙利亚政府军作为合法政府的强力武装,便不能有这种行为(当然也不排除绝对没有),如果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一样,那么无疑是自降身份了。
从实际效果来看,政府军采用的和解方式在舆论上是很得分的,既使得国际形象扭转,又对内争取了民心,尤其在对比反对派武装各种残暴的行径,叙利亚百姓会选择谁,已经不言而喻了。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困兽犹斗”,有个作战原则叫“围师必阙”。其道理是相通的:如果敌人被逼到了绝路上,就会拼命,无论拼命的人还是拼命的野兽,都是不好惹的。
对于包围圈中的武装分子同样也是如此,如果叙利亚政府军一定坚持肉体消灭的话,那么这些人必定死战到底。众所周知,在巷战中作战的伤亡率是很高的,届时,叙利亚政府军的损失肯定会大很多。
经过多年战乱的叙利亚人力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地步,宝贵的政府军官兵如此牺牲显然是不值得的,地拿回来了,人却失去了,显然不划算。
而给武装分子留个活路的机会,其内部便会在最后关头摇摆不定,便不能坚决抗击政府军,最终和解协议达成后,政府军能以较少损失收复失地。
此外,武装分子中并非都是死硬分子,胁从者经过教育和甄别后可加入叙利亚政府军作战,反倒使得自己的兵力得到补充。
如政府军中的第5军团中的大部分士兵都是以和解后的原反对派武装人员编成的,经过整训后,战斗力也不错。
同时,最后关头解决战斗,一方面能缴获叛军良好的大量武器,另一方面又减轻了政府军的弹药消耗以及战争对平民和街区的损伤,利于战后恢复与重建。
当然了,很多朋友会担心那些死硬的武装分子被送到伊德利卜后,是不是放虎归山呢?
表面上看是,但其实则不然。
如果大家关注和解协议的话,会发现,政府军只允许那些死硬分子和家属撤到伊德利卜,别的区域则不可以。
我们知道,伊德利卜背靠土耳其,武装分子控制了该省省会,其一直是叛军的大本营,而且该地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政府军的战略布局是先解决其他地区的牛皮癣,最后再集中主力消灭掉“魔都”的这帮极端武装。
换句话说,政府军是牺牲伊德利卜一地,来换取其他地区的顺利收复。此举虽然有苦伊德利卜百姓之嫌,但鉴于该地已被武装分子实控多年,也是政府军不得已之举。
请注意,那些死硬分子和家属撤到伊德利卜后,其实进入的并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极端武装的残暴性,不用我们多说,而关键的是这些人并非铁板一块,大大小小的派系足有几十股甚至上百股之多。
撤到这里的极端人员是没有武装而且拖家带口的,那么如何给这些人发放武器、供应吃喝其实是个大问题。
打个比方,东古塔的死硬分子撤到了伊德利卜,但是不好意思,虽然大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可是你是东古塔来的,人家是伊德利卜的,凭什么给你吃喝?要给也不是不行,给人家卖命、卖力即可,实则从地头蛇沦为了雇佣兵和长工、奴仆。
武装分子之中,火并是家常便饭,很多撤出来的死硬分子就这样死在了街头巷尾,而自己的家人也像物品一样被其余人瓜分殆尽。所谓恶人自有天收,即是如此。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叙利亚政府军给这些死硬分子开的路条是死路,但这条路是他们自己选的。即便今天侥幸在火并中活了下来,明天还会面临政府军的伊德利卜总攻击,或死或俘,总归会有那一天的。
以上三点,便是政府军“缴枪不杀”策略的得利之处,无论从舆论还是内在方面实际都是着眼于以最小代价尽快结束战争。快意恩仇只有一爽,但用上这招则能收奇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