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也有一座建筑国宝“大宅门” ,原来就藏在吴江震泽古镇

2020-04-20     朱文鑫

最早看到一个纪录片,讲的就是吴江的震泽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师俭堂。到了吴江震泽,是一定要看看师俭堂的,临湖一座六进的古宅,巧妙空间的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这座150多年的老宅师俭堂,被誉为江南的大宅门。


走进震泽古镇,不到100米,就是闻名的师俭堂。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师俭堂面阔五间,六进高墙深宅,集河埠、商铺、厅堂、内宅、花园、下房于一体,街中建宅,宅内含街,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

吸引我的是它的建筑布局,仔细观看格局,三条轴线巧构空间组合,呈现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导游告诉我,由136间房间组成,前后六进,五开间,一进比一进高,因此形成了“步步高升”之意,尤其是砖雕、木雕、漆雕等巧夺天工、形态生动,被誉为三绝雕刻装饰。

一直喜欢古建筑,进入师俭堂,这里处处体现了凝重古朴、雅致大方的传统中式风格,每一处都体现出浓郁的晚清工商绅士“行商坐贾”的时代特点和江南民居特色。


那么你可能要问为何“师俭”二字?我查了一下《古老的震泽》的书中这样记载,出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徐氏为镇上的首富,号称“徐半镇”,世代经营米业、丝行,兼营房地产,民间谚语“辑雅堂的房子,周坊元的儿子,徐寅阶的银子”充分说明了徐氏之富裕。富裕之后更要讲究勤俭与俭朴。

徐氏大家族是镇上先人的表率、良好的家风对后代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他们是扶贫帮困的典范,“轻财好义“,徐学健的次子荣森,即徐汝福的生父,一生乐善好施。


有这样一个故事,1862年,江苏巡抚李鸿章驻扎上海,素闻徐汝福抚恤之才,任命他为江苏抚恤总局局长。徐荣森告诫他:“汝既与斯役,尽一份心,造一分福,毋惜费,毋惮劳。”临终前嘱咐徐汝福照应流离失所的家乡故旧,而他死后只要草草埋葬,不许浪费一分钱。徐汝福含泪答应父亲所求,与同乡施少钦等筹集资金,成立兴仁之会,以济助父老乡亲。太平军失利后,徐汝福回到震泽,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成立粥厂,每日以300人为限,对特别贫者施米;二是设立丝捐公所,于丝捐内计包抽厘,以善后之用;三是创立公典,由富商集资筹办,给乡民低息质贷,帮他们度过危机。战后震泽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在徐汝福的苦心经营下逐渐恢复,而他提出的丝捐计包抽厘则惠及后人,震泽四所学校的成立、广善堂的抚恤救济、三贤祠的修建等所需费用均出于此。

经过近150来年的风雨洗礼,师俭堂成为人们研究清代建筑的实证资料,有着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人文价值。



我尤其喜欢师俭堂的木雕艺术,锄经园四面厅有28扇细花透雕长短窗反坐栏围护,内顶有藻井,四方下垂四只木雕花篮,雕有梅兰竹菊及富贵牡丹图型,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厅外四角的四只木雕撑拱(牛腿)雕有四尊护法神像,神圣庄严,构思巧妙;裙枋上还雕刻了四意、八宝和人物历史故事,真是精美无比,堪称一绝。

另外,这里不得不说一说堂内有一精巧的小园林,江南多园林,师俭堂自然少不了花园。师俭堂内有座江南式园林锄经园,地处内宅右侧。该园小巧玲珑、幽美清静,完全按所处地势巧加布局。主体建筑四面厅、梅花亭、半亭、迥廊、藜光阁等。该园小巧玲珑,亭台楼阁、回廊假山、花卉树木,一应俱全,巧妙分布在240 平米的范围里,堪称江南最小的园林。但设计巧妙,园内建有亭台楼阁,游廊假山,假山下有山洞,上有半亭,高低错落有致,堪称是设计最精巧的江南园林之一。


环顾师俭堂,六进古宅的巧妙空间组合,营造出凝重古朴的传统中式风格。这样一座布局形式丰富师俭堂,雕刻手法多样,既古朴庄重、典雅美观,又饶有趣味、耐人寻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M_ygn3EBiuFnsJQViIh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