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药,你首先想到什么?
味苦?外形怪?名字奇特?
一种“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
的确,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
佛山被称为“岭南中成药之乡”
如今南海区有个丹灶镇
正是因东晋医学家葛洪
曾在这里结灶炼丹而得名
这恐怕是关于佛山中医药最早的传说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今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
发挥大功效,再次扬名海内外
疫情期间,佛山南海籍名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带领医学团队研发的“流感病毒中药预防方”,源源不断地送往湖北武汉抗疫一线;中国首个治疗新冠肺炎的中药“化湿败毒颗粒”,其生产基地就是位于佛山南海的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
这绝不是巧合。不只新冠肺炎疫情,佛山中医药还曾在历史上的数次抗疫中屡立大功。佛山人从明代开始制中成药,如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明清时期,佛山中成药就远销海内外,直至今天,很多佛山中成药老品牌依然畅销不衰。
中医药纪录片《悬壶岭南》截图
今天,咱们就来“ 八一八”
佛山中医药的“旧日繁华”
谈“瘴”色变: 岭南医药业的起步
汉晋唐宋时期,岭南地区因“瘴气”“瘴疫”而闻名。瘴气指山林中蒸郁致病的恶浊之气,它频频出现古人对岭南的联想里。但与其说瘴气是一种气体,不如说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是对南方湿热环境下各致病因素的统称。
古代人们只要听到这个词,就往往脸色大变。这是因为在唐宋以前,岭南人口较多集中在粤北山林地带,蚊虫等传染病媒介多,疾病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因此 “瘴疫”的情况也多发。
正是因为“瘴疫”多发,以及随着岭南地区的开发,人们抵御疾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时, 中原的医学得以不断传入,岭南的医药业开始逐步发展,并出现了较高水平的“医生”。
渐成规范:中医医学机构成立
宋元时期,岭南地区开始出现一些医药设施,主要集中在广州,用于收容病人,惠济军民。
明代,医药事业开始受到朝廷重视。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诏天下普设“医学”,并派专职人员负责。当时 佛山各县相继设立医学官职,如高明县、顺德县均有记载。
不过,由于 发展政策的不完善,明代各地的医学机构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但这并没有影响岭南中医药的发展, 社会上知晓医学知识的人增多,专职医生的水平不断提高,医药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清•康熙《顺德县志》记载专司医学的官员(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中成药崛起:从小作坊到行销全国
明清时期,佛山中成药业开始迅速崛起。当时的商业环境也比较 发达,一 些中成药产品 从地方的小作坊起步,发展到行销全国。梁仲弘、冯了性、黄祥华、李众胜堂、源吉林......这些 中成药老字号 老佛山人至今耳熟能详。
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所列出的众多中成药商号(来源:佛山市地方志办)
中成药业的崛起,带动了中药药材行业的兴旺。佛山成为了南方中药材的贸易重镇,民国《佛山忠义乡志·实业志》有记载:光绪年间佛山有参茸店数家,生药材店10多家,熟药店40多家,西土药材行数家。
佛山中成药业的祖铺老号众多,清乾隆年间,仅是200米的豆豉巷,从事药业的就有27家。
西学东渐,受到冲击
晚清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带来了各种新生事物,中医传统文化也受到一定影响。1931年,为了适应近代卫生行政发展的要求,南海县开始实施中医考试,这对推动中医行业的规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南海县中医师公会证书(来源:《佛山中医药文化》)
新时代,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鼓励私人开诊的医生逐步走上合作化的道路,组织联合诊所。1951年7月,佛山市成立中西医药联合委员会,在莲花路附近设一间联合诊所。至1954年,佛山市中西医生已组成了17间联合诊所。
1956年,以冯德瑜、李广海、彭玉林三位医生为首的汾宁、健康、同仁三间联合诊所组成 联合诊所,现在的佛山市中医院由此而来 。
1955年,佛山召开首届中医代表会议南海县中医师公会证书(来源:《佛山中医药文化》)
目前,佛山共有34家中药生产企业(含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4家),5家医疗机构制剂中心。2019年,全市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172.09亿元,增加值55.36亿元,增加值同比增长15.7%。
如今,佛山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重点突出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产业现代化、预防保健、开放发展等“五大领域”,通过打造“五大高地”,大力发展中医药卫生事业,加快建设全国中医药强市,推动佛山中医药走向世界。
—
—
佛山新闻网综合整理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佛山市地方志办、 广东中医药、健康佛山
编辑:黄赛
审校:陈婉萍、王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