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元的紫砂壶,怎么看好坏,买回来如何让它光彩夺目?

2019-08-16   步进历史

首先我想说,买一两百元壶的朋友略过,这类壶暂时还用不上此文,反而会影响判断。

想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话题,一个壶友给我发了壶照,问我如何,我说不好。他说为什么不好,我说架子有了,但气韵没出来。壶友问那啥叫气韵啊?我该怎么看这个气韵呢?什么样的技法表现是能体现气韵的?

有壶友认为我开始忽悠人了,气韵之说太过玄乎,但其实不是的,也不是上来就让你看气韵,这个也是循序渐进的。与我接触时间长的壶友应该知道,我说的看壶,最初应着眼于泥料,然后主要看做工,接着要审架子,再往上就要看壶的气度、韵味了。

那紫砂气韵表现在制壶技法上有哪些?

一般来说,需要谈有没有气韵一定过了架构这一关,但确实存在架构到位但气韵全无的状况,其中一般来说会体现在技法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手请略过:

1.粗细,这一点体现在流把钮上尤甚,好的作品在三部件上都分别有着细微的粗细韵律变化,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下子冶这个器型。

2.明针,这点也非常重要,老一辈艺师都非常注重这一点,好的明针呈现出的那种不养即成的质感也是气韵的重要体现。

3.曲面,非常多非方器的作品,表面看似平面,但其实类似拍身桶这样的技法导致的极细微曲面会使其张力尽显,这点在全半手作品对比中较明显。

4.整合度,很多作品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掰开各部件,每样都不差,但就是完成装配后聚不到一起,非常的涣散。大多数壶型的钮,盖,颈,流把,身桶,足都可以依次想象为头肩颈手身脚,是有生命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体会到一把壶的各部件不可拆分时,会激动万分。

5.过渡,除了看结构以外,还可以看部件相接的过渡技法,简单的拼接往往是没有气韵的。

6.细节,这点举个例子比较直观,一般做方器技法的几个等级,最基本的是泥片接完了事,稍高等级的会在接片处倒角,再高级者会将倒角之角修圆。

传统的书本上有的知识点和看气韵方法,这里尽量没提及,粗俗的比拟和文字希望能有助您更快速的学成这一课。

欣赏紫砂壶,必须从爱壶、玩壶入门,在使用、玩赏中,了解什么是正宗紫砂,紫砂泥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秀气性、紫砂壶泡茶、注茗的功能,壶的造型、泥的色泽、工艺技巧以及装饰手段、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流派等等,逐步确立自己的收藏风格。欣赏紫砂壶,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键在于你如何进入赏壶之门。

有些人说,紫砂壶泡养后可以变化是噱头,是壶商为了卖壶编造的谎话。

右边是谨言亲手泡养的石瓢(紫泥,黄灯照射),左边是同泥料同窑温同一个艺人做的捺瓢刚出窑的样子,从光泽来看,就已经很明显了吧。

我们再来看看特写:

刚出窑未经过任何抛光处理的紫砂表面有一种毛躁的质感。(因为是手工炼制的紫泥,颗粒感很明显)

泡养一个月后的壶表面,给人的感觉很润,但是又与抛光后的那种光滑的玻璃质感完全不同。(紫砂的颗粒是均匀不规则分部在紫砂泥中的,所以即使泡养后,颗粒感看起来依旧很明显,只是那种不平静已经被抚平,不同泥料颗粒感不同,下文中会放出其他泥料的泡养对比)

如果还有人认为养壶是骗人的,那么可能是因为你从来没拥有过一把真正原矿泥料的紫砂壶吧。

那么怎么养壶,可以让紫砂壶的包浆更漂亮呢?

一把新壶从开始泡第一壶茶的时候就开始和你结缘了,你要细心地呵护它。新壶显现的光泽往往都较为暗沉,然而紫砂天生具有吸水性,倘若任其吮吸壶内的茶液,时间久了,便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养壶”的方式得当,就能养出其晶莹剔透、珠圆玉润的最佳艺术效果。

我泡养半年的仿古(扁腹)

紫砂壶是有灵性的,“养壶”的过程中,壶吸收了主人的情感和灵性,甚至是智慧、豁达、果敢、孤傲等个性特征,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养出来的壶是不一样的原因了,其中除了方法的不同,还有投射在壶身上的情感是独一无二的。

近距离看一下

紫砂壶需要养,而且越养越润,越养越富内敛光泽感,这是很多壶友或者刚玩壶的人所希望达到的养壶效果,这种由时间的慢慢累积从而使茶汁浸润和手的长久婆娑、灰尘甚至衣物皮肤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尘埃的吹拂,层层积淀,渗入到壶中而在壶的表面逐渐形成一种“旧”的光亮感觉,就是所谓的“包浆”,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家里的扁担因长久使用而在扁担的表面呈现一种油亮的感觉。

远看甚至有一种通透的感觉,可能有些抛光壶、拉坯壶远看也会这个样子,这个时候要知道怎么分辨:看上图,底槽清泥全手工壶在黄灯下特写,即使在泡养半年后,壶表面挂瓷、包浆,但是手工拍打造成的泥门褶皱依旧是不会消失的,这是紫砂独特的质感。

(一)茶汤

茶汤内的物质在泡茶的过程中附着在壶表,经过日积月累的不断附着,因而形成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包附效果;在每次泡完茶之后清理,晾干,擦拭会让您慢慢的发现紫砂的那种温润,颗粒感之美。

(二)手气

闲暇的时候一壶在手,随意的摩挲(必须在双手清洁无油的状态下进行)。寒冷的季节里,可以在泡完茶之后倒尽茶汤,趁着余温摩挲,一方面“养”壶,一方面暖手,经年累月下来,如同盘核桃般的让紫砂壶上浆。请一定记得,必须在双手清洁无油的状态下进行!

(三)时间

紫砂会随着时间逐渐的“氧化”,这个“氧化”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虽然缓慢,但是它的变化是会出来的,而这种变化也是人力所不可改变的“包浆”。紫砂壶的包浆过程乃是融入了时间的打磨和玩壶者情感的渗入,可以试想一下,每当玩壶者,在喝茶的过程中,用手亲抚他的爱壶,放松身心的同时,对壶的喜爱尤甚。久而久之,形成“人养壶壶养人”的精神境界。

同泥料、同窑温、同一个艺人的清水泥壶对比(清水泥泡养后远看有点像朱泥)

特写对比

包浆的养成需要正确的方法,很多人虽然养壶很长时间但却不见其效果,其实将茶汤直接倒在紫砂壶的表面上,而不对其进行擦拭,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久之便会在壶的表面堆满茶垢,则破了紫砂壶的“相”,应该用干净的专门的养壶巾对紫砂壶的表面进行擦拭。

还有很多人进行婆娑紫砂壶的时候,手并不干净或者有油,应该将手洗干净。养壶切忌不能急功近利,这和喝茶的道理是一样的,应该注重享受的过程,只要方法适当,一定会有比自己预期很好的包浆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