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5日),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杨洋走进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中心网络视频采访间,就云南怎样“危”中寻“机”,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接受记者采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云南通过入滇人员管控防线、基层社区管控防线、医疗机构快速响应防线“三道防线”全力外堵输入性病例,采取“提前将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按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管理”“提前将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按确诊病例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输入、遏制传播、救治患者。通过精准施策、综合施策,云南省在湖北籍流入人数高居全国第5位的情况下,全省确诊病例仅为174例,位列全国第19位。第一个14天扩散系数(R0)为0.74,是全国唯一低于1的省份。
随着境外疫情不断升级,云南及时出台外防输入措施,织密织牢边境防控网。自3月15日出现第1例境外输入病例以来,云南坚决做到把人管住、把村管住、把通道管住、把证件管住、把边境管住和保货畅通。在7个高风险、较高风险县市启用备用医院、建设临时医院(方舱医院),新增床位5000张。截至5月10日,全省共设立825个集中医学观察点,可容纳43331人,25个边境县市组建281支1711人流调队伍、559支2625人的消杀队伍。20支省级应急队对口支援25个边境县,全部进驻边境防控一线,指导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和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也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要求我们要正视困难和问题,以改革的精神系统谋划整体部署,全面提升防范和化解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能力。”杨洋说,云南将做好四篇文章,继续推进“双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
第一篇 公共卫生篇
“双提升工程是在全国第一家谋划, 60个亿的投资,机制的创新改革力度也是最大的。这和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公共卫生体系能力建设的意见不谋而合,我们提前了两个半月。”
杨洋说,3月6日,云南启动了疾控体系和传染病救治体系核心能力双提升工程,目标在每一个州市都要有一所传染病院,在每一个县都要有一个床位不等、功能齐备、设施齐全、救治能力达标的传感染科,并且配备一定比例的负压病房和重症病房。这个体系更重在机制创新,坚持“平战结合、重在应急、统一管理”原则,解决了长期以来传染病医院面临的非应急状态下的生存难题。目前,第一批20个国门疾控中心已经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云南边境一线的核酸检测能力实现从0到现在每天1万人份的检测能力的质的飞跃,并随时可以扩充到15,000人份,为防控疫情从境外输入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第二篇 基层篇
“预防是最经济的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进健康云南建设16个行动计划和一揽子项目,主要是建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既有县级综合医院达标,也有县级中医医院、县级妇幼保健院、县级疾控中心的提升达标,同时也有乡镇的慢病管理中心急救站的建设,就是针对影响云南老百姓健康最大的相关因素,进行基层整体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公共场所配备心脏急救设施设备。杨洋表示,这些措施和重大项目就是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第三篇 优质医疗资源培育篇
围绕把云南打造成优质医疗资源的高地,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出卫生健康三年行动计划,在三年时间投入100个亿,引入国内优势医疗资源,推动三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十个临床医学中心,50到60个区域医疗中心的分中心在云南落地,让云南的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快速提升和有效扩充。
第四篇 人才篇
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要求,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既着眼于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问题,也着眼于长远云南卫生健康队伍人才总体建设发展的问题,推出了云南卫生健康人才30条措施,从培养、使用、引进、激励各个环节出台了一系列的“干货”。
一次性增加2138个编制,并且州市和县级市1:1的配套,编制总数将达到近4300个。
一次性安排1万个岗位,专门用于卫生健康人才的招聘,并在一个半月内完成,用以改善医疗卫生队伍。
从今年开始,每年将对300名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给予表彰和重奖,让医务人员更安心,更充满使命感和荣誉感。
“‘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确保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不前功尽弃,确保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不发生逆转。” 杨洋介绍说,云南要抓住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大的窗口期和机遇期,把事关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一些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项目落到实处,在危机中寻找新机,于变局中谋新局,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云南健康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来源:云广记者 张艳梅
编辑:李青芸 郑惠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