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南京两市边界互有一块“飞地”:呈现类似八卦图的形状

2019-09-12   网络醉江南

在南京浦口区与安徽和县交界的地方,存在着两块有趣的“飞地”,一块安徽的小村落被江苏的土地包围着,另一个江苏的小村庄却“飞”入安徽境内,呈现出类似八卦图的形状。这两块“飞地”里的村民过着怎样的生活,“飞地”又是怎样形成的?

安徽村子“飞”进江苏

大包村村民多在江浦看病,但医保不能用;水、电、电话都是江苏的四周都是江苏的土地,唯独中间这个小村隶属于安徽马鞍山的和县。在安徽省的地图上难觅其踪,要找到它,只能在南京浦口区的地图上找。日前从浦口区江浦街道驱车一路向西南方向,大概一个小时车程后来到星甸街道,在村民带领下来到了属于安徽和县石杨镇的小村—大包。

穿过一片苗木林,村头一栋二层楼房上面挂着个蓝色铁皮牌子,上面写着“绰庙乡新设行政村大包自然村”的字样,小楼旁边停着一辆农用车,挂着江苏的牌照。

白天的村子里非常安静,偶有经过的也多是老人,询问几个村民,都姓包。村民包大铝告诉记者,年轻人多出去打工了,很多房子没人住,现在村里只有30多户人家,80多亩地,平时村民用的电、水、电话都是江苏的,小孩子也在江苏的学校上学,不少年轻人也在江苏的地上盖房子。

“我们都去江浦医院看病,离得近,但是医保不能用,也麻烦。”今年82岁的包大妈告诉记者,自己从出生就在大包村,这里就隶属安徽,早些年生活有很多不方便,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据介绍,村里安装的电话都是南京的区号,有什么事拨打110时,出警的都是江苏警察。在村里用安徽的手机则属于漫游。

江苏村子“嵌”入安徽

南京专门修3.5公里公路连接石村;该村的泉水与汤泉一脉相连。

有趣的是,在不远处的和县石杨镇境内,也有一个隶属于江苏南京浦口区星甸街道的小村落—石村,由老姜组、泉水组、茆村组几个组组成,这几个村面积约200多亩,共有600多人。

从社区出发,要穿过一个安徽的小组,才能来到泉水、老姜等村。“为了方便这边的老百姓,我们这里政府专门修了道路、电缆、自来水管,都是从中间的这个安徽村组中经过的。你看这个小桥,也是我们村修的。”村会计陈有良介绍说。石村社区是南京最西端的一个行政村,南京市为了老姜、泉水等几个组的村民还专门修了3.5公里的跨省公路,目前,在这几个组的村民生活并没有什么不便,子女读书、医疗等都在江苏。

老姜组得名是因为很多村民都姓姜,村里的老百姓告诉记者,从解放后这个村就存在了,与周围安徽村落有很多来往。泉水组是因为辖区内有一汪天然泉眼而得名。

据介绍,泉水组里的泉水跟汤泉一脉相连,曾送检过,水质可以媲美农夫山泉。“之前我们想过,能否在附近开厂进行加工销售,后来因为国土部门查不到这个地方,没有办法进行开发。”

怎么形成的?

民国时大户跨界买地

土改时归原省管辖

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安徽和江苏在交界处出现的这两块飞地,是如何出现的?询问了当地多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均没有得到肯定的说法。

“民国时期,有些大户会到处买地,有姓包的商人到江苏境内买了地,也有江苏人到安徽买了地。后来,行政区域划分时,照顾到土地归属,就把个人的地归同一省管辖,演变成了现在奇特的‘飞地’。”老姜村有居民表示。

“土改时期留下的问题。”一位村民说,父亲曾告诉他,当时他们家住在和县绰庙乡边上,后来,起先有一家搬到现在的大包村,后来陆陆续续搬了不少。土改开始时,这个村已经有30多户安徽人,安徽的土改工作组就将这个村落率先登记了。等到江苏省工作组来时,见这个村已经被安徽登记过了,便没有再登记。

当地还有另一种说法:民国时期,苏皖划分地界时,当时的政府为了两个省能紧紧连在一起,故意造成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样民国才不会分裂,“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也反映了民国政府对国家统一信心不足。”

会改变隶属吗?

曾经有人提出“对换”

但最终没有实现

一位83岁姓包的大妈告诉记者,几年前,村民们曾联名写了一封信给县政府,表示希望大包村能够改变隶属,变成江苏的土地,这样方便村民。“当时好像也批了,后来又不同意了,最后也没个说法。”

据介绍,还有村民曾在90年代向南京规划部门提议,能不能把“大包”与“老姜”等几个江苏村对换一下,这样方便村民也有利于管理,得到的答复是“只要安徽省愿意换,我们也愿意换”。不过最终上面表示没法解决。

据了解,因为这两块“飞地”涉及江苏和安徽两个省份,其区域划分要通过国务院有关部门解决,地方无权处置,因此想要改变并非易事。

不过虽然如此,大包村现在的人口已经越来越少,很多村民的子女已经在浦口一带买房或工作,有的户口都迁走了,变成江苏人了。“再过几十年,可能就自然消失了。”有人这样认为。

(文、图版权属原作者,侵权立删)